“八月十五杀鞑子”是怎么一回事?

起航161896440


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就在此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顺便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在大家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是吃月饼,赏月亮的,怎么和杀鞑子有所联系了呢?你们且听我道来,这个说法呢,和元末明初的一段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讲述的是,元朝末年的时候,在中秋月圆,家人团圆的时候,朱元璋的麾下军师刘伯温,通过月饼向起义军和广大农民发出杀鞑子的信息信号,鞑子呢,也就是蒙古军。由于蒙古族对于面食的食物不感冒,也不精通汉语,所以,刘伯温的这一个方法,避免了很多麻烦,最后,起义成功。为了纪念这个事件,每年的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在北方地区。这个说法可能传播的更广。

故事就是这样,说来也巧,我现在就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我也去过刘伯温的私家庄园,苏州定园。这个故事呢,也是我刚刚翻阅看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啊。

大家中秋快乐


小幸福的萌萌雷


首先,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是段子。

按照传说,元朝的时候,蒙古人统治着汉人。他们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第一等,原来南宋的汉人就是第四等。

蒙古人在每个村子都派了一个蒙古兵当里长,百姓就称呼他家鞑子。总之,蒙古兵非常尊贵,要由汉人供养着。而且,他们脾气暴躁,对汉人动不动就是一顿打骂。

而且,蒙古人怕汉人造反,每十家汉人才有一把菜刀和剪子,要用的时候就去蒙古人家里借,用完了再还回去。还传说汉人家的姑娘出嫁,要先陪蒙古人睡三天,所以结婚之后,汉人会把生下来的第一胎摔死。

各种各样的传言吧,蒙古人统治极端残忍,汉人忍无可忍了,就开始造反了。这里面最有名的,那就是陈友谅、朱元璋了。

朱元璋造反的时候,军师刘伯温就出主意了:天下人都对蒙古人恨之入骨,如果能大家一起动手,一定能把鞑子杀光!

于是,朱元璋下令在八月十五这天动手,还把杀鞑子的纸条放在了月饼了。中秋节的前几天,商店里开始卖月饼,家里穷的,商店还会免费送月饼。鞑子不懂,就问这是什么。汉人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中秋那天拜月用的。于是,鞑子就放松了警惕。

等到中秋节这天晚上,鞑子也跟着吃喝凑热闹,老百姓掰开月饼,看到里面的字条,于是群起攻击鞑子!杀了鞑子之后,老百姓就敲锣打鼓庆祝了。

以上内容仅仅是传说,而且,元末明初的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完全没有相关的记载。真正流传开来,是在晚清的时候。

那时候清廷腐朽无能,老百姓也是饱受欺压。一些民间反清团体就涌现出来,而且势力越来越大。

(义和团)

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传说是谁先创造出来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在清末的那段时间,这个传言被很多团体所利用,白莲教用过,义和团也曾经用过。

不管这些反清团体最终结果如何,这个“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算是彻底在老百姓之中扎根了。

总之,这个“鞑子”,后来也并不是特指当年的蒙古人了,而成了泛指一切侵略压迫汉人的外族人,这句口号也成了反抗压迫的象征。


七追风


八月十五杀鞑子,其实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也被称作“月圆杀鞑”。故事描述的是在元朝时期,朱元璋的军事刘伯温通过月饼向汉人起义军传递信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那天夜里杀鞑子的故事。


故事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南宋期间,在广阔无垠的北方大草原上,出现了一支以狩猎游牧成长起来的草原铁骑队伍,他们被称为蒙古人。这些人粗犷豪放,能骑善射,骁勇善战。当时这支队伍由蒙古贵族大汉铁木真领导,他率领铁骑横跨欧亚南征北战,先后剿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吐蕃,大理,最后统一了蒙古。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从此忽必烈成为中国外邦异族的第一个皇帝。

元朝成立后,蒙古人被中原汉地百姓称作“鞑子”,这些来自于大草原的即野蛮凶残又荒淫无道,他们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对汉人统治特别严格。为此他们还制定了一个方针政策,一个鞑子负责管理十户汉民,也就是说每十户汉民养一个鞑子。因此鞑子成了大爷,被视为老祖宗,好吃好喝供着,稍有不慎,汉人们就会被辱骂殴打,甚至打死你都是正常的事。所以那时候汉人们在鞑子面前就是名副其实的当孙子。

这些鞑子们怕汉人闹事还管制汉人的各种刀具,而且连切菜用的菜刀都收走了。用时去领回,不用时在送去,汉人们几乎连一点自由都没有啦!


久而久之,汉人们就起来谋反之心,最终在朱元璋的领导下,这些汉人们终于受不了这种憋屈的生活,开始计划实施起义。

当时由于元朝官兵搜查的严密,苦于无法传递信息,于是军事刘伯温就想到了一条妙计,当时赶上快到农历的八月十五,他命手下人制作了圆形的烧饼,在里面包上核头仁加糖的馅,在把写有“八月十五月圆夜杀鞑子”的纸条放在圆饼里面,然后用火烤熟,这样里面的纸条不会坏,这种圆形的饼子就叫月饼。



朱元璋用月饼传书的方式,在八月十五那天将月饼发放给受鞑子压迫的汉人们,目的就是通知他们八月十五晚上杀鞑子。

汉人们经过吃月饼发现了里面的起义信息,并且联合全国各地的起义军,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统一行动,鞑子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杀死,因而义举推翻了元朝。

后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因此就有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任驰赢天下




元朝末年,天下百姓不堪忍受元朝暴政,纷纷揭竿起义。为了巩固统治,朝廷做了两手措施,一方面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家各户蹲点,严密控制和监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当时,老百姓称这些蹲点的蒙古人为“家鞑子”,家鞑子成了百姓身上的附骨之殂,他们飞扬跋扈,贪得无厌,不仅白吃白喝,还对老百姓轻则骂重则打,家家户户敢怒不敢言。这些穷凶极恶的家鞑子将所有铁制器具没收,就连家里做饭用的菜刀都要由他们保管,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如果家里有大姑娘小媳妇啥的,还要向他们缴纳高昂的门槛费,如果不交,这些家鞑子可以随意出入,很多女子遭到他们强奸玷污。而且门槛费没有固定的价格,一切由家鞑子说了算,他们想收多少就是多少,家境好一点还能勉强应付,家境不好的那就遭殃了。你要是敢惹他,他就诬告你谋反,搞不好小命不保,家家户户只能把这些家鞑子当作祖宗一般供着,对他们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水深火热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遥遥无期,所以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偷跑出去跟着朱元璋造反了。由于家鞑子布控严密,逃出来的人毕竟有限,这令正在招兵买马的朱元璋头疼不已,兵力有限,打不过元军,怎么办?

满腹韬略的刘伯温向朱元璋献上了锦囊妙计——中秋临近,商店地摊到处都是卖月饼的,若是穷苦人家买不起的,便有人免费赠送。家鞑子不懂,也不知道这圆饼子是干什么用的,百姓便告诉他这是月饼,是中秋节的供品,家鞑子消除了戒心,便不再盘问了。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拿出月饼瓜果赏月饮酒,家鞑子们也来凑热闹,个个喝的酩酊大醉,百姓将月饼掰开分而食之,每个月饼中间都有一张小纸条,上写: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家鞑子不懂汉文,好奇的问纸条是什么?有的说是饼芯子,有的说是保佑你平安的,反正答案五花八门,把家鞑子们哄的一愣一愣的。



子时一到,家鞑子个个醉的跟死猪一样,大家按照纸条的指示一齐动手,送这些恶魔般的家鞑子们见了阎王。这是一个欢腾的夜晚,各家完成了杀敌任务,都走出家门,互相打听:“你家的鞑子杀死了吗?”“杀死了 ! ”“你家的呢?”“那还用说,早呜呼了 ! ”于是人们敲锣打鼓,噼噼啦啦的点放起鞭炮。

这就是“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它充分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千古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必有反抗。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三十多位答主只有@七追风、@风过沙沉、@赵汗青永远康复三位答主指出八月十五杀鞑子只是一个民间段子,清末人瞎编的,其余诸位依旧是以讹传讹继续传播段子,真是造谣的张张嘴,辟谣的跑断腿,而造谣的谣言比辟谣的史实更有市场,真是令人无奈。



元朝只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朝代而已,也是首个大一统的少族政权,他和任何一个朝代一样,都有优点和黑点。

但是,关于元朝的各种谣言例如什么初夜权、摔头胎、十户一把菜刀、八月十五杀鞑子、汉人不许起名字等等等是盛传不衰。以前某在问答答过初夜权和摔头胎,今天就说说这个所谓八月十五杀鞑子是怎么回事。

这个说法和初夜权之流一样,最早出自《烬余录》,这本书据说是宋朝遗民徐大焯所作,在清末民初冒出来的,关于元代诸多黑料均来自此书,在这本书出现之前从不见有同类描写的书籍。更诡异的是,这本书据说是在南宋末年成书,却在光绪年间才面世,中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七百年,是不是很诡异?



其实这本书所描写的东西根本禁不起考证,可谓漏洞百出满纸荒诞,所以被人怀疑是清末革命党所编写,目的自然就是宣扬大汉族主义,歧视满蒙贵族,随着清朝的灭亡,这本书的内容也随之盛传开来,被时人以讹传讹,直到百年后,还在继续传播。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传播的过程中不停的被添油加料的,当然各地版本都不同。

不管哪种版本大致意思就是说:元末江淮的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古统治者的暴政,秘密商议在月饼馅中夹藏中秋起义的通知。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之夜,家家户户掰开月饼看见纸条,便一起拿起兵器杀害身边的蒙古人,由此推翻了元朝,恢复了汉人的统治。



流传下来的不论是哪个版本,都说这个事件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策划的,从清末到民国,在强烈的反满情绪影响下,这个起义故事很受欢迎,并被人信以为真,每到中秋就大张其事,传播了一代又一代。

某先把江淮反元群雄起事时间挨个列一下,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民间故事的真伪:

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国珍在浙江台州起事,聚众海上。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在安徽颍上举事,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以红巾为号,陷颖州,八月,红巾彭莹玉、徐寿辉、邹普胜等在湖北蕲州起事,十一月

占领蕲水,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远郭子兴据濠州起兵,闰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从军。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张士诚攻下江西泰州,称郕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同年

十二月,朱元璋单干,在滁州起兵。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迎接韩山童儿子韩林儿在亳州建立大宋,建元龙凤。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朱元璋出任韩宋政权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朱元璋攻陷处州后,刘伯温才开始被他赏识,参与军事策划

。同年底,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据江州为都,自称汉王,次年【1360】弑其主,建国大汉,年号大义。

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徐寿辉旧部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二十三年【1363】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



从群雄起义时间可见,两淮民众抗元,没有一个是以月饼藏字条传递消息在中秋夜或者大除夕同时起事杀鞑子的。有一个八月也没朱元璋和刘伯温什么事。朱元璋是至正十三年闰三月投奔郭子兴,次年十二月单飞。而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身边时起义军都已经轰轰烈烈群雄争霸了,哪里用得着刘伯温来策划起义啊!



所以,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民间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当故事听听也罢,真相信就太傻了。

试想,如果元朝末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月饼,人人都识字能看纸条,这不反而说明元朝统治的也不差吗?我大天朝建国多少年才提高民间识字率的啊!过节有月饼吃,识字率又高,大家还反个啥子呢?



再说中秋节,我国可不是元末才开始过中秋的,更不是元末明初才开始吃月饼的。

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拜月活动,汉武帝还建俯月台赏月,到了魏晋时期,八月十五祭月拜月已经成为风俗,关于咏月的诗篇频出不断。



大唐皇帝最爱中秋赏月,并在中秋夜吃饼,当然,那时候还没月饼之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定情盟约就是在中秋夜发生的,在唐朝时期,中秋赏月的习俗都传播到新罗去了。



宋朝时期,中秋节这个词正式上线,还有各种中秋应景的食品糕饼等,其中就有月饼,《东京梦华录》及《武林旧事》等书都有记载,赏月吃饼已经成为习俗,并盛行民间,当时的糕饼已经有荷叶、牡丹花、芙蓉等各种花样。



元朝皇帝也过中秋,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海山在某年中秋节在宫中举行的趴体活动,

谁说蒙古人不过中秋,胡扯八道。

到了明清,中秋节就成了大节日,有关中秋的诗词不胜枚举,中秋佳节吃月饼赏月,拜月祭月,都是很应景的赏心悦事。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猴格大人


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居住在江南的老百姓,都要吃鸭子,买点盐水鸭,烤鸭过节。这与八月十五杀鞑子,有一定的传说关联。

坊间,一直有这样一种传说。

当年皇帝朱元璋,唯恐手下篡位谋反,准备密谋杀害手下一些不忠,欲造反老臣。准备乘中秋节之日,趁大家过节疏于防范。把老臣们称为鞑子,瞒住他人,秘密处决。

圣旨下达后。由于当天下着大暴雨。士兵们是饥寒交饿。圣旨一道道往下传时。传令兵误将八月十五杀鞑子,传为八月十五杀鸭子。

下面的士兵接旨后,冒雨四处去老百姓家里搜鸭子,供中秋节食用。

所以。中秋节吃鸭子。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坊间传说,请供参考。


云中赏雲


鞑子之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族、满族等。

那么“八月十五杀鞑子”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汉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上自己的智慧对元鞑子的诛杀行为,在元朝末期,民不聊生,百姓都揭竿而起,可是如果不能统一起义的时间,很可能就会被元鞑子逐个击破,所以朱元璋为了给大家传递消息,采用了料事如神的刘伯温的计策,在八月十五之前不断的制作月饼,免费送给大家,月饼馅里面写着“八月十五子时诛杀鞑子”,所以到了这一天夜晚,他们一举成功,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家家户户都有吃月饼的习惯,八月十五杀鞑子也是因此而来的。

其实具体的事情经过比这个更精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以及对鞑子的仇恨之深。

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元朝官员个个胆战心惊,所以派兵镇压,还派元鞑子到达每家每户,看守他们的行动,为此百姓们都是苦不堪言,连切菜用的刀都被没收,用的时候向元鞑子要,用完再还给他们。除此之外,要是家里有漂亮的女儿或者媳妇就更加危险了,元鞑子让汉人买门槛子,意思就是你买了这个,我们就不进你媳妇和女儿的房间,但是只有富贵人家买得起,其他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只能任由他们宰割。

最严重的是言论还不自由,如果遇上几个玩得好的,一起说笑,大多会被举报成是谋反的,为此丢了性命,所以这段时间,百姓的生活还不如家禽来的自在,后来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知道大家都想着起义,可是在这个没有手机通讯的年代,如果不能同时起义,定会遭到元鞑子的屠杀。军师刘伯温嘴角微笑说:“元鞑子在每家每户也就一个人,如果大家能在同一时间动手,别说一个,两个三个都能杀尽。”朱元璋说:“话虽如此,可是这么多人,我们怎么通知?还没等你通知完,就被元鞑子杀死了。”刘伯温:“我早有计谋,我们让人制作大批月饼,然后分发到商店、地摊以及供奉的寺庙就可以了。”


八月十四、五这两天,元鞑子看见到处有人买月饼,就问这是什么?老百姓说这是月饼,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你们不买我可以送给你吃,鞑子哪会吃这些,他们便解除戒心,到了中秋节当晚,鞑子也和汉人家里一起饮酒,大家在吃月饼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纸条,里面写着“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看见后急忙问:“这是什么?”百姓说:“这是饼芯子、祝你全家团圆、月娘娘保你平安之类的。”鞑子信以为真,还嘀咕就你们汉人名堂多。

到了子时,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里的鞑子杀死了,随后一同起义,推翻了元朝。

所以这个事情一直被流传至今,有的地方吃月饼的时候还向晚辈说这些故事。


羽评郡主


给大家说几个关键词吧:

初夜权:蒙古人分派鞑子进入汉人家里,每十家供养一个家鞑子,五家公用一把菜刀,防备汉人造反,并且新婚夫妇在成亲当晚,新娘要送到家鞑子那里。所以元朝都有摔头胎的习俗。

红巾军:韩山童、刘子通起义之后,率领红巾军一路北上,连续与蒙元军队作战,最后打到辽东半岛,全军覆没。

王保保:王保保及手下的蒙元军队对山东、河北等地的汉人进行了血洗,几乎全部杀绝,造成明初各地田地荒芜,从山西移民至中原地区,充实土地人口。

历史不是演义,不是戏说,每一笔都是蘸着血写成的。


吉参坊参茸特产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元末时朱元璋起兵反元,中秋之际,谋士刘伯温通过月饼传递杀元军的信息,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因为蒙古人不怎么吃面饼之类的面食,也没学过汉语,这个法子十分奏效,最后反元成功,为做纪念,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当时做的面饼就是现在的月饼。


红黑圣西罗


估计有不少不知“鞑子”是为什么意思的。这不见外,正常。这样的词,啧啧,鞑子多少是有些蔑称的,与鬼子一般无二,是的,鬼子,小鬼子,日本鬼子,这个大家定不陌生的。鞑子何谓?

当年,民国时孙中山有个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驱除鞑虏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推翻腐朽的清朝专制统治,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这里鞑虏好像更多就是指满族了。但不全是,“鞑虏”当是一个代称了,指的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蔑称。当然,这里首先要明确,这都是当是历史环境的需要,不这样不足以激民愤,不利于团结反压迫反侵略。驱除鞑虏与驱除小鬼子,驱除侵略者一样是民族救亡运动时的需要,民国后就放弃该口号转为“五族共和”了,当今这种称呼是不恰当的,毕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敌视蔑视少数民族,有违宪法中的民族团结精神

,所以这个词在解放之后就禁止使用,并有相关颁布《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那么问题中的“鞑子”与“鞑虏”都是一个性质的,可见,提问题者也真有些刁钻呀,呵呵,首先,俺在此声明了,俺于此处并无半点蔑视歧视之意喔,

至于,八月十五杀鞑子,据说,其实就是一句暗号。无风不起浪,历史上应当有这么一样类似事情的,不过,后来渐渐流传着流传着故事就多了,又是朱元璋、又是刘伯温、又是义和团的等等,但无外乎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借着中秋月圆,发月饼送月饼之机,把月饼中夹带纸条,上面一句话“八月十五杀鞑子”,依此来联合行动斗争反抗压迫,也应该确实收到了不小战绩的,是以,这么有创意,有智慧的策略,后来,渐渐传为了佳话......越传故事越丰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