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錢穎一:中國缺乏創新型人才,是價值觀出了問題

观点|钱颖一: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專家簡介

錢穎一,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創新人才的教育,不能僅靠知識積累

目前中國的教育,大都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高考也是考知識,知識似乎就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

但創新人才的教育,不能僅靠知識積累,教育必須超越知識。

為什麼?

第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要從過去的發展模式,到今後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就是要依靠創造性的人才,而創造性的人才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讀書讀得好的學生。這就是第一個基本原因,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最近討論很熱的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儘管目前我們還看不清楚人工智能的影響。但是我們已經知道人工智能是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來工作,而這種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圖像識別,就是大量的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積累。這樣的話,它就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

而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的學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未來人工智能首先會替代那些在我們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的優勢,即對已有知識的積累。

這是我的一個判斷,是聯繫到現在科技的發展做出的一個判斷。

所以以上這兩點,一個是經濟發展的階段,一個是科技發展的勢頭,讓我們認識到對現有教育體制和方法進行改革的迫切性。

極度好奇、充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的兩句話一直對我影響很深,一句是“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地好奇”,另一句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從這兩句話中,我受到啟發,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假說,就是創造力=知識×(好奇心+想象力)。

看看上面的公式,讀出了什麼?——知識與創造力並沒有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所受教育越多,未必創造力就越大。當然,只是確實會隨著受教育時長而逐步積累,但創造力的另外兩個元素:好奇心和想象力,與教育時長的關係就沒那麼密切了。

人在年幼時,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會很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這兩者很有可能會遞減。因為,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而我們本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會挑戰這些假定,突破現有框架。

如果是在應試教育之下,情況就會更糟。當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好成績,當教師教書的唯一目標是傳授標準答案,那麼結果很可能是,教育投入越多,教師和學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減少程度就越大。

這就形成了創新人才教育上的一個悖論: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於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壓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創造性。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斷教育對創新人才產生的作用變得困難,但是這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些大學輟學生去創業會成功,他們的創造力比較強。

所以,我們在改革教育體制的時候,要尤其注意創造一種更加寬鬆的環境,盡力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急功近利,萬萬不可取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價值取向。

當我們討論創新人才教育時,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現實是整個社會都比較急功近利,更一般地說是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這對創造性思維是很有害的。

我再次引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在科學的殿堂裡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探索科學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為了純粹功利的目的,他們對建設科學殿堂有過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貢獻。但是科學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種人而存在。他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圖像,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當然,這裡說的科學探索是創新中的一個例子。創新不僅包括科學探索,也包括技術創新、人文藝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

受此啟發,我按照價值取向把創新的動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有以下三類代表人群:短期功利主義者、長期功利主義者,以及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者。

短期功利主義者:創新是為了發論文、申請專利、公司上市;

長期功利主義者:創新有更高的追求,為了填補空白、爭國內一流、創世界一流;

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者:創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變世界、讓人變得更加幸福。

於整個社會而言,我現在看到的是,第一類人很多,第二類人也有,但是第三類人就很少了,甚至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所以,我們之所以缺乏創新型人才,除了教育體制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外,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心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這些都導致出現更多的抄襲、複製,缺乏真正的創新。

在這樣的環境下,也確實很難出現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

本文轉自:明說歷史和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