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30年的教授:癌症治疗拖不得,铭记“三早”原则还有救

如果患病了不积极治疗,因为讳疾忌医而使病情加重,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患癌而病入膏肓的吴老伯就是这样的一类人。一年前,年过六旬的吴老伯被诊断为口底癌,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平时身体好好的不会得癌。

于是他拒绝任何手术治疗,仅仅依靠敷中药安慰自己,然而肿瘤继续溃烂突破皮肤,露出下巴骨,发出恶臭味。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一个月前吴老伯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找到潘朝斌教授求医。

行医30年的教授:癌症治疗拖不得,铭记“三早”原则还有救

图文无关,仅为配图

赌博式手术:一次吻合六条血管

潘朝斌教授回忆,当时为吴老伯看诊时,见到如此大范围溃烂的肿瘤,自己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非常痛心。仔细询问病情才知道原来吴老伯患病以来没有接受任何手术治疗,只是敷中药,近期是实在熬不住了才来就诊。

潘朝斌教授告知吴老伯及家属,最佳的手术时机已经错过了,此时进行手术风险性非常高。然而吴老伯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非常强烈,他们表示愿为此一搏。

面对看似赌博式的手术,潘朝斌教授心里其实早有了外科手术方案。他分析指出患者肿瘤已经侵犯了下颌骨,必须将大部分的下巴骨换掉,除此之外还需要修补大块的颈部软组织缺损,因此需要两个游离皮瓣来进行修复。内行的专家更加清楚制备两个游离皮瓣修复术区的难度非常大,相对于一个游离皮瓣修复术区缺损的时间会大大延长,对于主刀医生的体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同时需要进行吻合的血管数量会翻倍,血管发生危象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失败率也会加倍。

行医30年的教授:癌症治疗拖不得,铭记“三早”原则还有救

图文无关,仅为配图

手术当天,潘朝斌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历时8个小时,成功通过腓骨肌皮瓣修复吴老伯缺损的下颌骨,通过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了软组织缺损。由于每个游离皮瓣修复术区缺损需要吻合一条动脉、两条静脉,因此手术中需要吻合六条血管,而血管吻合是最考验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和耐力的。在显微镜下,手稍微抖一点点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因此每多吻合一条血管,手术难度及风险性就会增加很多。

借助成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潘朝斌教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精细娴熟的吻合技巧,逐一吻合了六条血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换掉了吴老伯的下巴骨以及修补了口外颈部巨大的软组织缺损,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相较于术前容貌,吴老伯及其家属都对手术结果非常满意。目前,吴老伯已康复出院。

行医30年的教授:癌症治疗拖不得,铭记“三早”原则还有救

吴老伯手术后

尽管手术非常成功,但吴老伯在肿瘤进展一年的时间里由于消极治疗,浪费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部分舌体、口底、下巴骨以及颈部软组织不得不扩大切除。”潘朝斌教授说,如果在肿瘤发现的早期及时就诊,可能对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有更大的改善。

潘朝斌教授表示,他从事颌面外科事业30余年,治愈过很多肿瘤患者,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越早期开展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期越长。晚期肿瘤患者就诊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导致采用了不合适的治疗方法而耽误病情。

有些患者讳疾忌医,心里过不去这个坎,拒绝接受现实便消极对待,直到最后熬不住了才来就诊,殊不知已病入膏肓。”潘朝斌教授提醒广大肿瘤患者,若有不适要及时去相应专科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的延长生存期保证生活质量。

本文指导医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潘朝斌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