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王大盛”煙鋪在明朝崇禎末年創辦。創始人姓王名君朝,字鵬兄,又稱王鵬,王家先祖從汀州遷泉州府晉江縣,此一支流在晉安繁衍生息。

崇禎末年王鵬為了避亂,扶母攜妻及其子女,流落福州。王鵬以家庭製造菸絲,肩挑煙擔到南臺各里販賣,小本生意,供養家人餬口。後來以販賣菸絲的餘利,於清朝順治初,在倉山下渡街開設“王大盛煙鋪”,店址便在今天的下藤州路118號。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舊時,吸菸者為士農工商,以福州地區來說,以抽“水煙”與“旱菸”兩種為常。吸水煙用黃、白銅鑄造的水煙筒,由於筒中裝水,攜帶不便,抽菸時又得用“紙煤”燃點,所以多以在家使用為宜。

另一種是用旱菸簡吸菸,煙筒有長有短,短不及尺,加上菸袋,可以插在腰間,為農工者沿用。長的旱菸筒,長及半身,裝上銅貨菸斗,配有牙、骨菸嘴,用名竹管或樹藤為煙管,過去老學合者、名醫師、大老闆、男教師等人都精心配備精美的旱菸筒,顯示身份高貴。

根據以上兩種煙具,吸用煙也就有別了。


用於水煙筒的煙首推“白皮絲”,因用福鼎出產的菸葉色白,所以叫“白皮絲”。再次為“沙縣煙”,產於沙縣夏茂,又叫“金絲煙”或叫“特沙”。它分甲沙、乙沙兩等。解放前的特沙煙每斤1元多(銀元),這些菸絲,用“煙刨刀”刨出來,金黃色細如絲,適應水煙筒燃吸。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用於旱菸筒的菸絲,叫“厚煙”,菸絲為赭色,條粗,有韭菜粗,半粗細之別,多用仙遊的菸葉。王大盛生產製造的“朋兄煙”就是屬於“厚煙”這一類的煙,用於旱菸筒吸用的。

“朋兄煙”為何叫“朋兄”?


“鵬兄”是王大盛創辦人的名字,“鵬兄”製作的煙,叫“朋兄煙”順理成章,特別的是把“鵬”,寫成“朋”,“朋兄煙”有抽此煙者“如朋如兄”的意,為尊重愛重之意。又有一說法,晉江人福州人對閩南人俗稱為“南兄”。“朋兄煙”意為南兄人造的煙是。

至於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的歷史可以敘述。


王大盛以盛產炒煙聞名,民國37年(1948年)蔡人奇老鋪增修的〈滕山志》(人物誌〉卷六,王鵬有傳,因其創造炒煙出名,列為“創造藝人”入志。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某年春天淫雨連綿,王鵬製作的菸絲大量受溼發黴,黴味嗆人鼻,結板成塊,菸絲難收拾,王鵬探索之中發現以烘烤消黴可以拯救敗壞。王大盛“以炒治黴”,隨之反覆研究了採用“四季油”炒菸絲的獨特辦法,菸絲調油大鍋烘炒,菸絲燃吸既香又順。

四季油是根據氣候季節寒暑差異,冬用茶油,茶油不凍;夏用豆油,豆油清稀;春秋用生油香而不膩。此外炒煙時加入適量酒、五香、桂花、糖配味,再加入薑黃粉、鐵紅、土硃砂上色。這樣製出的菸絲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幹鬆柔軟不易發黴,深受消費者歡迎。因此燃吸“朋兄煙”的顧客人人稱讚!味香、氣順、口感好,吸入肚中餘味縈迴,不辛不辣;又有薄荷、冰片的涼快之感,清腦醒目,可避汙濁之氣。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更巧的是,當時福州瘟疫肆行,而長期抽“王大盛”煙的菸民卻極少得病,頓時“王大盛”的煙名聲大振,人人爭購,就連平時不抽菸的人也會從大老遠趕來這裡吸上幾口預防一下,一時間煙鋪生意十分興旺,王鵬一家意想不到地發了起來。

招財有方,觀念超前。


王大盛除了創造炒煙成名之外,還由於王大盛在生產經營方面還有一套方略,可說是“招徠有方”。王大盛煙鋪在下藤路通明巷口,煙鋪正對面街邊有一口直徑約1米大的圓井,叫做“五代通明古井”。王大盛用通明古井作為商標,增加煙鋪的知名度。王大盛在出售菸絲的斧式紙包上,加蓋古井圖記。顧客以井為記,煙鋪與古井同名同地,大張聲譽。王大盛的用心靈巧,運用商標廣告,其經營觀念相當超前。

這一時期,全省各地煙鋪陸續開張,僅福州地區就有十餘家。為了保住招牌、招徠顧客,“王大盛”再出新招,民國18年(1929年)修建福峽路時,大盛煙鋪的鋪面用青磚重新改建雙層樓。煙鋪面寬近30米,分作七開間正中石門框為煙鋪大門,門的上方有煙鋪橫額。進門有廳,大堂左邊常牆設座,牆上懸掛許多旱菸筒,左牆角有一龕,內點燈馬,此外還備有一隻菸灰缸。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顧客進店之後,可自取牆上旱菸筒,自己裝煙,到龕前燈馬上燃煙吸菸。這時顧客十分自在,邊吸菸邊嘗炒煙的韻味,大堂寬敞可容眾多顧客。彼此自由談論,談笑風生,嚐了再購,品嚐不購也可。

這種“敬菸活動”大大吸引了顧客, 一些只嘗不買的“蹭”煙者回去後眉飛色舞地描述,無形中變成義務宣傳員,使之廣告四鄉八里。王大盛的名聲大振,生意越做越起色。

這三招,讓煙鋪生意越發紅火,現今的通明巷口,還可看到的煙鋪的故址。

王大盛的炒煙在風行中,還有一段傳說奇聞。


據說清道光年間,福建某封疆大臣,日常喜抽炒煙,王大盛的炒煙隨大臣進京。某日殿前等候召見之時,大臣抽空燃吸“炒煙”,其香濃郁為皇上聞及,悠然細究。某大臣匍匐稟告,皇上得意,親自一嘗,倍加讚揚。聖上一時有所憶,轉而考問,煙有三種寫法,卿可知之。大臣怡然而答:煙字有三種寫法,一為:“火”“因”煙;二為:“火”“西”“土”煙;三為“火”“大口”“半口”煙,這煙乃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皇上頷首,書下三個煙字賜予某大臣,王大盛的炒煙一度膺為貢品,身價百倍。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此事以後多方傳說,但傳說歸傳說,但這對王大盛是個至高的獎賞。從此王大盛煙鋪大堂櫃檯上,增置了一臺小型精雕的旗杆鬥(或說其正名未詳)作為煙鋪的標誌吉物,更為“傳家寶”。正面看來是一個紅漆木雕的方鬥,高三尺,鬥底有座,鬥中有杆,杆頂有戟,斗方尺許,下小上大,方鬥有四面,其中三面,紅地黃字雕刻煙、煙、煙三字。整個方鬥構造高雅、精緻,王大盛以此“鬥”尊奉御書,顯示無限光榮。此“寶”直至解放後1956年公私合營時才消失。

風行福州300餘年。


解放前夕,王大盛煙鋪仍是福州一大煙行,與中亭街的大同煙鋪,田擋的邱德康煙店,城內鹽道前的府口煙店都是著名的煙店。

王大盛煙鋪右鄰通明巷口,巷口立有福州府的告示,石碑至今猶存,銘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塗上水泥。碑文之意是讚賞大盛名煙,告誠不法商賈不得私自偽制冒充,魚目混珠,至於破壞名牌信譽者,立予究辦等語。由此可見王大盛煙鋪是大有名氣的,受到官府的庇護。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王大盛煙鋪的生意做大了,財源茂盛。馬尾、尚幹內七里等地設有分店。王大盛煙鋪四面設風火牆,鋪內除銷售大堂外,尚有寬敞的加工場、儲藏菸葉的倉棧。鋪內的烘烤煙絲間和大廚房、住房等等設備齊全。日常技工女工數十人。

王大盛的煙鋪在民國年間,由王大盛的後代王成珠(清末武舉,參加福州光復起義)、王潭鯉相繼執掌。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改造中,福州設四家菸廠,倉山有其一。隨後全市統歸福州菸絲廠經營。

福州的這口煙,讓200年前的皇帝跟你稱兄道弟

從明朝末年風行福州

300餘年的“王大盛”傳奇

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