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有人認為“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病情輕,不需要特殊治療。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乙肝兩對半以及什麼是“小三陽”和“大三陽”。

什麼是乙肝“兩對半”

乙肝“兩對半”是臨床檢測乙肝病毒最常用的血清標誌,常用來初步判斷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計病毒複製水平。乙肝“兩對半”包括: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為乙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成分,俗稱“澳抗”。單純外膜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因為HBsAg陽性常常伴隨一個完整的病毒顆粒存在,所以HBsAg陽性是已經感染乙肝病毒的標誌,但是它並不能反映病毒有無複製、複製的程度及傳染性的強弱。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2,乙肝表面抗體(抗-HBs)

為中和性抗體標誌,是機體再病毒刺激下產生的抗體,是對乙肝病毒有保護性免疫力的標誌。血清中乙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持續時間也越久。乙肝疫苗接種者若僅此項呈陽性,應視為乙肝疫苗接種後的正常現象。

感染乙肝病毒後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體內也會產生乙肝表面抗體,這是一種好現象。極少情況下,乙肝表面抗原與乙肝表面抗體均為陽性,常見於不同亞型的乙肝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未被完全清楚,也可能是感染了S基因發生變異的乙肝病毒。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3,乙肝e抗原(HBeAg)

為病毒複製標誌。HBeAg陽性說明乙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傳染性強。持續3個月以上呈陽性說明乙肝有慢性化傾向。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4,乙肝e抗體(抗-HBe)

一般為病毒複製停止標誌。乙肝e抗體陽性預示患者的病毒複製減少,傳染性已顯著或相對降低,但並非完全沒有傳染性。臨床上在面型乙肝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e抗原轉陰及e抗體轉陽,是抗病毒治療有效的標誌。但也有部分患者e抗體陽性,病毒扔有複製,這是乙肝病毒發生變異所致。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5,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

通常在乙肝表面抗原出現後3~5周,肝炎症狀出現前即可在血清中檢出,是曾今感染過或正在感染的標誌。核心抗體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複製的標誌,核心抗體IgG是感染乙肝後就會產生的。乙肝核心抗體可持續存在數年至數十年,通常它不表示有傳染性,也不代表有保護性抗體,需要結合其他病毒學指標綜合判斷。

由於核心抗原在血液中不易檢測到,所以抗原抗體恰好是兩對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乙肝兩對半”檢查。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什麼是“小三陽”與“大三陽”

乙肝“小三陽”與“大三陽”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小三陽”是指乙肝五項指標(俗稱“乙肝兩對半”)中的第1、4、5項為陽性,即HBsAg、抗-HBc陽性;“大三陽”是指第1、3、5項為陽性,即HBsAg、HBeAg、抗-HBc陽性。

乙肝“小三陽”並非總比“大三陽”好

乙肝“小三陽”比“大三陽”好?

一般來說,“大三陽”轉變成“小三陽”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體內病毒複製減少,傳染性降低,如果同時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陰性,這類“小三陽”比“大三陽”好。

如果“大三陽”轉變為“小三陽”,但乙肝病毒DNA陽性,特別是伴有肝功能異常,就表示有乙肝病毒變異株出現,併成為優勢株。變異株能夠有效逃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導致長期肝臟炎症遷延性發展,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且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小三陽”並不少見,也有的“小三陽”發展為肝衰竭,這類“小三陽”患者應該及時無自覺症狀,對疾病不重視,或因工作繁忙或經濟因素,沒有定期檢測甲胎蛋白(AFP)、B超和肝功能,等到發病時一檢查才發現已經進展至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總之,“小三陽”並非一定比“大三陽”好。不論“小三陽”還是“大三陽”都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檢測或B超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硬化及肝癌,及時進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