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真中医,大国医

目前,一些中医人临床思维“西化”严重:诊断疾病全靠化验单;治疗感染,要用对这种细菌有控制作用的中药;哪种中药有抗病毒作用、止痛作用、降血脂作用记得比中药功效清楚的多;丹参酮替代了丹参,川芎嗪替代了川芎;学着西医的规培、临床路径、指南共识、科研,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却淡忘了。

于是,中医专家们对此忧心忡忡,不断呼吁中医辨证时要运用中医思维!甚至有人提出中医不能开检查单,不能用西药治疗疾病,中医院校不应开设西医课程等。似乎中医应该回归到2000年前一样。

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医人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呢?

怎样才是真中医,大国医

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医学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都应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实现治病救人的初衷。

中医也一样,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更新,人们就医观念的转变,中医也应该发展自己,转变诊疗方式,更好地适应大环境。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人应该具有“大中医思维”

大中医思维:

立足中医

海纳百川

发展中医

中医人首先不能淡忘中医理论与思维,要立足于中医。

如果淡忘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丢失了中医的根本,就不叫中医!

中医的根本就是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预防为主等,这些观念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之中。

中医人在立足中医基础上,要海纳百川,发展自己。

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历来积极地吸取外来的先进技术与进步思想。西医东渐为中医带来学习和发展的新机遇,学习西医(包括藏医、维医等),取其精华,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中医的优势,这是中医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开拓和发展的机遇。

只有发展中医,创新中医,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才能使中医取得更多患者的信任,才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中医人若想具。有“大中医思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怎样才是真中医,大国医

一、认识疾病要有整体观念

人是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人,是与家庭、社会密切关联的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人、是一个内外环境统一的人。人的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单一因素所致,所以我们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认识应该运用整体观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认清疾病的本质,才有可能治愈疾病。

例如男性勃起功能是身心健康状况的风向标,阳痿可以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多种疾病所致,还可以由个人性格、精神状态、药物、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因素、夫妻关系等多种因素引起。

阳痿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往往是几种因素共同导致,只是主次有别,如果仅考虑某一种因素,就如同瞎子摸象,很难全面认识患者阳痿的病因,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诊断疾病要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在没有检查设备的古代,中医基于自己的理论,应用四诊合参诊断疾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及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是在拥有各种高、精、尖设备的现代,中医也不应该忘记四诊(是望、闻、问、切),也应该以四诊为基础,以检查为辅来诊断疾病。

检查化验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在医学上的体现,既没有中医的标签,也没有西医的烙印,只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有意义的,谁用都可以。但是,中医临床上不应该随意开检查单,检查项目应该基于中医理论指导,是对四诊的补充,是四诊的“显微镜”,是中医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微观辨证、诊断的辅助方法。

如果放弃四诊,仅靠看化验单、检查结果诊断疾病,那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抓住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静止,而后从根本上指导临床施治。辨证中,中医要注意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治疗中,中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基础上,合理认识、使用中药、中成药、手术、西药、理疗等有助于治疗和康复的技术。

怎样才是真中医,大国医

这里涉及对手术和中药的认识。

不要认为中医不能手术或者不会手术,在汉朝,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进行手术的,第一个进行剖腹、开颅手术的,只是我们对手术继承、发展得不好罢了。

中药也是在不断充实、完善的,无论是植物类的、矿物类的、动物类的、化学合成的(比如古代炼丹术),

只要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机理清楚,疗效确实,对患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都是中药,都可以在临床上使用。

四、大健康要以预防为主

笔者认为,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是要教会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预防疾病和治愈疾病的基础。

预防为主

中医重视预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思想,为预防、保健奠定了基础。

临床上,很多疾病一旦形成,就难以治愈,但我们可预防其发生、发展。

固护正气

正气是机体维持自身正常运行(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外界干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抗病的能力以及病后康复和预防复发的能力。正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是“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所以,中医始终注重正气,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提倡固护正气,在祛邪时不伤正气,正邪胶着时扶正即是祛邪。

健康生活方式

人们想要身体健康,就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能把健康责任都推给医生。

笔者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观”主要包含4个方面内容:健康地活着、身体都是自己折腾坏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病和健康是一种习惯。

养生的最高境界犹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笔者认为,我们可能做不成“得道”之人,但我们可以成为“知道”之人,按照养生之道去做,保证身体健康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大健康的基础,是治愈疾病的基础。笔者依据这些年的临证经验,提出“健康生活五要素”: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法于阴阳,规避毒气)、饮食有节(结构合理,定时适量,温热适宜)、

起居有常(科学睡眠,劳逸结合,生活规律)、运动适度(积极运动,因人而异,持之以恒)、情绪管理(平和心态,良好情趣,远离陋习)。做到这些,可以促使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但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长寿。

怎样才是真中医,大国医

以上是笔者所说的“大中医思维”内容。

作为中医人,临证和指导保健都要具有“大中医思维”。

任何医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作为中医人,要摒弃门户之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发展中医、创新中医方面。只有强大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患者需要,社会需要,才是中医存在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