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城市的發展也是翻天覆地。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同時也向建國69週年獻禮,從今天起,《第一時間》欄目將推出系列報道《解碼“安徽第一”》:我們將為您講述那些令人矚目的“安徽第一”,挖掘背後不為人所知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說說

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合肥五里墩立交橋吧!

八旬老人曾經的“上班路”

這裡是合肥市蜀山區飛虹菜市場,旁邊的住宅叫做飛虹小區,今年83歲的焦長庚和老伴就住在這裡。

時光倒回至23年前的1995年,當時的合肥市高新區剛剛起步,焦老被高新區一家中外合資公司,聘任為企業負責人,每天都有汽車接送上下班。雖然這在當時非常稀罕,可回憶起當年的上班路,焦老還是有話想說。

合肥市蜀山區飛虹小區居民焦長庚告訴記者,以前家住在橋東邊,就在現在家樂福附近,上班就要到現在的高新區。正好要穿過這個橋,原來的橋就是上坡下坡,是土墩子,路也不好。

焦老說,1995年初,自己每天上班都要經過五里墩,可那時的五里墩不僅路窄,還時有上下坑窪的路況。焦老的妻子武桂芝,對此更是有深刻體會。

焦長庚的妻子武桂芝告訴記者,當時他們都騎自行車上班,路也窄,一次就因為急轉彎給撞骨折了。

由於路窄且路況不佳,不管是開車還是騎自行車走過的艱辛路,兩位老人都印象深刻。不過這樣的經歷,很快就得到了改變。

合肥城市建設史上規模龐大的一項工程,已經呼之欲出。根據《中鐵四局1995年大事記》的記載,“1995年6月6日,由中鐵四局二、四處承建的合肥市一環路五里墩立交工程正式開工。”

根據瞭解得知,這個五里墩項目規模非常大,地上、地面以上有三層,地下一層,再加上地面,總共一共有五層,規模非常大。所以,對於當時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

五里墩立交橋地處合肥市區西部,位於長江西路、屯溪路、合作化路等的交匯處,交通位置非常重要。1995年6月開工建設,於當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1996年5月全線通車。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其規模當時是全國第四。五里墩立交橋的通車,使得周邊的出行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對於焦長庚來說,原來上班需要半個小時,現在就只需要十多分鐘就可以了,所以很方便。

五里墩對於合肥市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貫穿了東西南北。

五里墩立交橋通車後,頓時震驚了全合肥,最早的時候,很多市民是把它當成景點來參觀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空中俯瞰非常壯觀。尤其是到了晚上燈火輝煌的時候,立交橋上燈光絢麗、彷彿彩虹貫穿,於是便有了“五里飛虹”的美稱,它還成為了“合肥十景”之一。

焦長庚告訴記者,因為這裡叫“五里飛虹”,所以自己居住的小區也改名為飛虹小區了。

工地上的“集體婚禮”

五里飛虹,可以說每一個“老合肥人”或“新合肥人”,都對它特別熟悉。說它是合肥市區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一點也不誇張。83歲的焦長庚老人,告訴了我們五里墩立交橋修建前後的區別。

五里墩立交橋的修建,的確帶來了“鉅變”,當時修建這個大工程的背後,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是一張用膠片拍攝的黑白照片,拍攝時間是1995年12月25日,這一天,經過半年多緊張施工的五里墩立交橋,迎來了主體工程的竣工。記者看到這張照片時,是在一本名為《新聞攝影實訓教程》的書裡,這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這張照片的拍攝者,名叫劉兵生。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合肥晚報社資深攝影記者劉兵生告訴記者,1995年12月25號上午,五里墩立交橋的集體婚禮,就在當時這一片舉行。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合肥市領導、鐵四局領導,都給這33對新人當證婚人。橋上面、橋底下黑壓壓站了很多市民和建設者,為他們祝福。

在那個通訊還不發達的年代,如果不是這張照片,恐怕很難再現那種澎湃如昨的場景。可對於參與者來說,這卻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記憶。

照片裡33對新人手挽手、捧著鮮花和禮品列隊而過。“打頭陣”的這個小夥子,名叫畢清泉,現在是中鐵四局四公司的副總經理。可在當年,24歲的畢清泉剛剛參加工作沒幾年,修建五里墩立交橋,不僅是他事業中的重要一役,更讓他迎來了生活中的幸福時刻。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和震撼。

劉兵生告訴記者,很多建設者、年輕人,為了建設保工期,推遲了自己的婚期。所以為他們辦了這個集體婚禮。

與其他人推遲婚期“巧遇”集體婚禮不同,畢清泉則顯得更為幸運,因為為了參加這場集體婚禮,他提前娶到了妻子楊再芹。

畢清泉的妻子楊再芹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打算是96年結婚的。但是要參加這個集體婚禮,所以就把婚期提前了。對於畢清泉來說,大橋的圓滿竣工也意味著愛情的結果,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事實上,為了確保五里墩立交橋工程按時高質地完成,全體工程參與者,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加點。白天在工地,晚上看圖紙、學習規範。

畢清泉告訴記者,整個施工的過程中,有一句口號讓自己終身難忘。就是“汗灑五里墩,共產黨員跟我上”。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人的士氣

最重要的城市交通大動脈

畢清泉告訴記者,這句口號“汗灑五里墩,共產黨員跟我上”,是他從事工程建設20多年,經常浮現在腦海裡的,因為這體現了當時建設者們頑強的毅力和韌勁。

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主任任青龍也說了,五里墩立交橋,原先是想要打造五條道路的互通立交。那麼後來,這個目標實現了嗎?

在合肥市五里墩立交橋的橋下,跟橋面上的車水馬龍一樣,每天都有的市民,騎車或者是步行,從橋下經過。這裡還有一張五里墩立交橋地下通道示意圖,通過這張示意圖,就可以看到,五里墩立交橋的橋下共有10個道口。就因為道口如此之多,很多市民初來這裡時,會感覺像迷宮一般

初來五里墩立交橋的市民,如果不仔細看看張貼的道路圖,迷路的情況並不少見。與地下通道相比,立交橋上的匝道則更多。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任青龍告訴記者,五路交叉是很難處理的。五路交叉按照交通組織上看,應該是20條定向匝道,才能解決這個交口所有的進出問題。嚴格來講,還不能算是全互通立交,(兩兩之間)一共有三個方向,是沒有通的。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考慮到施工難度和成本等因素,最終五里墩立交橋路面上的定向匝道數,建成的是17條。雖然沒有實現全互通,但它已經成為了一條紐帶,交通樞紐地位不可替代。不過在那個小汽車尚且比較少見的年代,五里墩立交橋通車後,還一度受到了質疑

畢清泉告訴記者,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橋沒有必要存在的,甚至是一些業內的專家,都對立交橋有一些想法。

可是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交通需求呈現幾何級增長,這種質疑很快就被現實拋在了身後。當初預計是15年能夠飽和,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國交通需求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預期的那個模型。到了七八年的時間,它就達到了飽和狀態。

任青龍告訴記者,五里墩立交橋的規劃和建成,不僅是合肥市通向現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標誌,它還用20多年的時間,給城市規劃及建設者們,上了生動一課。而從建成至今,五里墩立交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大家的心。

2013年的最後一天,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五里墩立交橋A3匝道的一個橋墩支座,出現老化變形現象。為確保安全,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及時啟動橋樑安全應急預案,當晚7點開始,這一匝道實行交通封閉。必須要把風險降到最低。


解碼“安徽第一”,我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


2014年1月3日,合肥市委、市政府當機立斷:五里墩立交橋全封閉,全面大修。1月12日,五里墩立交橋放行了大部分的匝道。從發現“病害”、到專家“會診”,再到“搶救療傷”,最終“王者歸來”,整個過程前後歷時105天。這105天的時間,成功避免了潛在災難的發生,應急處置獲得了各方讚譽。

現在,五里墩立交橋,已經成為了合肥市區最為重要的城市交通大動脈。看到立交橋屹立的身影,所有人都自豪而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