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边疆少数民族迁徙浅略—氐人篇

——从民族融合角度驳斥纯汉族沙文分裂主义

引言:撰写本连载的出发点是针对网上日益增多的、南方汉族少数分裂分子叫嚣的纯汉族沙文主义,尤其驳斥针对满蒙回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仇视与谩骂!其实这些愚昧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一件事:在华夏大地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中,每个人都无法说清自己血液里面到底有没有北方少数民族或者南方少数民族基因,辱骂北方或者南方少数民族,很可能就在辱骂你自己,而且在信息交流与婚姻联系已经遍布全国的今天,再过几百年,中华大地因为联姻区域的无限扩大,纯汉族血统理论会越来越显得可笑,而建立一个大汉包容性民族观才是我们中国快速发展所必需的思想。

本连载将分氐人篇、羌人篇、乌桓篇、鲜卑篇等主笔发表,谢谢欣赏。

另外,为了避免冗长的记述或者论说引起大家的反感,故本连载采用总结性记述方式,便于大家简明扼要的理解与思考。

一、氐,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十一世纪的商代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经汉化比较彻底。

二、氐族来源于西方,属于西戎的一部分,汉藏语系,氐这个词是汉人给他们的称呼,其实他们自称为“盍稚”。

三、氐族在二、三世纪还保持着自己的部族语言(魏略: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氐人妇女皆编发,氐人衣服尚青绛,住宿房屋为“板屋土墙”,农业发达。

四、氐人在秦汉时期居住在武郡(甘肃西和西南)、古道(陕西宝鸡南)、河池(甘肃徽县北)、平乐道(甘肃武都东北)、嘉陵道(陕西略阳东北)。

五、氐人迁徙历史略述

1:第一次迁徙,汉武帝元鼎六年和元封三年,汉武帝西征,迁部分氐人于酒泉郡。

2:第二次迁徙,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迁氐人五万余出居扶风、天水,魏郡太守杨阜迁武都民万余户于陕西西安、陇县、凤翔、甘肃天水、甘肃陇西等地。

3:第三次迁徙,曹魏黄初元年,武都氐王杨仆内附,安置在天水。延熙三年,郭淮击败姜维,迁氐人三千余户居关中。

这三次氐人大迁徙,结果是除了甘肃西一个氐人中心之外,在陇右与关中又形成一个新的分布中心。我个人把在这个节点命名为氐人东迁第一节点期(陇右关中期)。

4:第四次迁徙,十六国刘曜败权渠,迁部落二十余万口于长安。

5:光初五年,刘曜亲征氐羌,迁万余户氐人于长安。

6:光初七年,迁秦州大姓杨、姜诸族二千余户于长安。氐羌悉下。

7:光初十一年,刘曜掠三千户归长安。

这四次迁徙,合计二十七万余口,都居住在长安附近。

8:石虎攻下河西诸羌,又克上邽,徙氐羌十五万落于司、冀二州(河南、河北)。

9:建平元年,石勒亲征王羌叛,徙秦州夷豪五千余户于雍州(陕西甘肃一带)

10:延熙元年,石虎击石生,徙雍州、秦州华戎十余万户于关东(函谷关东,汉武帝时期函谷关从三门峡迁至河南新安县附近,故此次迁徙意味着河南全境有几十万氐人居住)。

11:延熙二年,石虎讨反叛部将郭权,徙秦州三万余户于青、并二州诸郡(青州:山东临淄;并州:山西太原附近)。

12:建武十三年,石虎遣将击白马氐于武街,徙七千余户于雍州。

13:苻坚于建元七年进攻仇池,氐王杨

战败,移其民万余户至关中。

14:建元16年,苻坚迁关中氐族一万五千余户至河北临漳、山西太原、甘肃临夏、河南洛阳,山西永济等地。

期间还有一次氐人回迁关中,是前秦苻氏带领的,并建立了氐人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前秦。前秦疆域最大时期比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还要大:东至黄渤海,北至沙漠,西北至帕米尔高原,西至青海,西南至金沙江,南至襄阳,东南至淮泗(江苏、安徽北)

从上述氐人迁徙史可以看出,在东晋末期,氐人已经遍布陕甘、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北,那么这意味着,在大半个中国,氐人都曾经留下基因血脉。发展到今天,汉族人血液里面到底有多少人拥有氐人血脉,估计已然不可考证了,但是可以断言的是绝对不是几千万人那么简单(一千多年的通婚,基因不知扩散到哪里了)

(下集预告:北方边疆少数民族迁徙浅略:乌桓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