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文摘——孝道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的意思是: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在古人眼里,孝道是人在世间最重要的行为标准了,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秉承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个人的修身养性,家庭和睦团结,增进民众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凝聚力,有家才有国。

国学经典文摘——孝道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树叶想要停止摇摆而风却不停,当儿女想要赡养老父母是却发现没有人可以让你去敬孝。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国学经典文摘——孝道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译: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4、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道是天地间的常行法则,是人们应该躬行的。

国学经典文摘——孝道

5、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孟子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动词):尊敬;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第二个是自己的长辈,第三个是别人家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的意思,第二个和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第二个是自己家的孩子,第三个是别人家的孩子;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国学经典文摘——孝道

6、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王中书《劝孝歌》。

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奉行。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人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亲人,还不如没有心的草和树木呢!

孝道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从个人的小家到众人的大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人批判传统的孝道,认为会将人培养的愚忠愚孝,殊不知其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一些小的弊端。孝道的存在是中华历史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并且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世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都值得永久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