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蔡鍔齊名,被袁世凱梟獸的民國大將軍(上)

朝代更迭,群雄並起,在各自時代的歷史上都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慣例。

清末民初,更是湧現出多個風雲人物,在被滿人壓抑了260多年後,漢族精英井薄而出,或成為國之領袖,或成為國之重臣,或成為一方軍閥,或成為一軍統帥,文膽將星比比皆是。在這群人中,有一個人很奇怪,說他無名,但在當時與蔡鍔齊名,說他有名,今人卻知之不多,這人就是有著“北吳南蔡”之稱的吳祿貞。

與蔡鍔齊名,被袁世凱梟獸的民國大將軍(上)

吳祿貞大將軍

平凡的出身

與民國大多數猛人一樣,吳祿貞沒有顯赫的家世,恰逢亂世,有劉邦和朱元璋作榜樣,出身有時未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是太平盛世,階級高度固化,多數泯然於眾人,少則成為達官貴人手中利劍,但要想成為人上人,就難於上青天。吳祿貞出生在一個有著詩書氣息的農耕家庭,父親身兼兩職,一則是私塾老師,二來是耕種家中的十畝薄田,倒也能自給自足,悠然自得。

不用發愁溫飽問題,又有良好的教育平臺,自身敏而好學,吳祿貞啟蒙教育做的不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為男孩子,舞槍弄棒肯定是最愛之一,吳祿貞也不能免俗,閒暇之餘,揮槍耍刀,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他丟棄了成為當世大俠的通俗夢,轉而寫下了“一拳打倒亞細亞,兩腳踢翻歐羅巴”的崢嶸對聯。

寫下這幅對聯時,他才八歲,有志不在年高!

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他十五歲的時候戛然而止,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整個家庭的壓力瞬間就壓在了他稚嫩的肩頭。

俗話說:半大小子,不能沒有老子,小吳祿貞撐不起喪父後的家庭局面,轉而奔向了城裡討生活,成為了一名紡織廠的工人。萬惡的資本家在萬惡的舊社會如魚得水,肆意妄為的壓榨著工人,這是自小崇尚俠義之風的吳祿貞所深惡痛絕的,有一次看到工頭欺負一名女工時,吳祿貞終於爆發了,一拳打倒工頭,兩腳踢翻惡霸。

吳祿貞當時痛快了,後果就是被掃地出門,徹底失去了生活來源。

投筆從戎爭先赴

吳祿貞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了,自感也不是做工人的料,趁著清末文人從軍熱,思索來去(亦或轉來轉去),最終走進了軍營,成了湖北新軍工程營的一名士兵,隨即,考入了湖北武備學堂。

武備學堂由李鴻章在天津首設,清政府隨後要求各省仿立,雖為舊時學堂,但絕對不容小覷,各省武備學堂在清末年培養了一些具備近代軍事和文化知識的軍事人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閻錫山等均出身於此,另有不少人參加了同盟會,發揮了骨幹作用,還有不少人成為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割據的骨幹力量,這裡簡直就是軍官的搖籃。

當然,武備學堂可不是誰都可以入讀的,是要經過考評的,作為一名文化人,這可真難不倒吳祿貞,他洋洋灑灑的寫下了《投筆從戎爭先賦》,並在文後附七言絕句“開卷喜讀戰國策,濡筆愛寫從軍賦,安得一戰定三韓,投筆從戎爭先赴。”

此文一出,令湖北武備學堂創始人兼主考官的張之洞甚為喜歡,終於發現了一枚天才,立刻傳令油印吳祿貞的文章,在新軍各營和武備學堂中廣為散發,並破格將17歲(規定錄取年齡要在18歲以上)的吳祿貞調入武備學堂第一期。

在武備學堂,他結識了與孫武(辛亥三武之一)、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愛國青年,併成為摯友,同時開始接觸先進思想。

與蔡鍔齊名,被袁世凱梟獸的民國大將軍(上)

武備學堂

當時的中國武學日本,作為張之洞的愛將,吳祿貞被其推薦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陸軍騎兵科深造,成為我國留日首期士官生。天才之間可能會有一種獨特的相互吸引彼此的氣息,在日本學習期間,除了吳祿貞,還有兩位成績同樣出色的同學張紹曾和藍天蔚,這三人志趣相同,彼此結下深厚友誼,被後人稱為“士官三傑”。

當時的日本已徹底露出侵略我中華的狼子野心,目睹了日本的飛速發展,對比晚晴的孱弱不堪和暮氣沉沉,吳祿貞的思維徹底發生變化,他認清根本,唯有革命排滿,才是救國的唯一道路。他一方面如飢似渴的學習軍事技術,另一方面從西方民主思想的哲學中探尋治國之道,並組織了留日學生的第一個愛國團體“勵志會”。

吳祿貞在日本的華人中名聲漸起,不久在橫濱受到了孫中山的接見,在這次會面中,吳祿貞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所折服,加入興中會,找到了組織。

與蔡鍔齊名,被袁世凱梟獸的民國大將軍(上)

孫中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