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歷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此文首發於2010年10月16日《邯鄲日報》叢臺週刊

文|羅楠 圖|城內牌坊舊照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牌坊有幾多

大名是一座有著2200年曆史的古城,關於早期牌坊建築的記載,由於時間關係,可考的史料並不多。但明清時期,關於古城牌坊的記載還算不少。

據民國版《大名縣誌·坊表目次》記載:大名城內共存牌坊30座,其中中區八架,東區十五架,西區七架。這些牌坊多以木、石結構建成,建築格局多為一間兩柱一樓坊、一間兩柱三樓坊、四柱三間七樓坊,多立於街道路口或廟宇、祠堂、衙署前。其雕刻精細,造型美觀,氣勢雄偉,堪稱石雕藝術中的精品。

牌坊因何設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牌坊早在周朝就已經出現。

《詩經·陳風·衡門》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也就是現在牆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隨著城市建設的繁榮,人們對坊門的建造也講究起來,將產生於上古時代、這時已演化得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了坊門上來,出現了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樑及門扇組合成一種新式樣的門,稱為“烏頭門”。宋代以後,烏頭門被“欞星門”這一稱呼取代。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欞星門是祭祀靈星的祠廟有窗欞的門,因其形制一般都採用當時最為莊重、威嚴、氣派的烏頭門,久而久之就成了烏頭門的代稱。

而欞星門往往只起一個標識作用,並不需要有防衛功能,欞星門上的門扇可裝可不裝,久而久之,一些欞星門就只剩下了華表柱和作為額枋的橫樑,因其華表柱遠遠高出額枋,呈沖天狀,後來便逐漸發展成沖天牌坊,成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至元、明、清就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了。

牌坊雖無實用價值,但擁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可以概括為如下功能:旌表褒獎功能,常被用來旌表褒獎功臣、良將、賢士、科甲俊才、節婦、孝子、善人、義士等。

道德教化功能,牌坊是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象徵性建築符號。立牌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給人們樹立道德楷模,以此教育人們遵循“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道德規範。

紀念追思功能。牌坊用來記載已發生過的有關事情,刻載坊主的姓名、科第、官爵及立坊人的時間等文字,還可以刻載坊主的業績、功勳、所獲榮譽恩寵及對坊主的旌表、頌揚、紀念等。

炫耀標榜功能。牌坊多立於人們往來必經之處和熱鬧繁華之地,用以炫耀標榜功名、官爵、家世、身份、地位、功勳、門第、榮譽及所受帝王的恩寵。

理念體現功能。 “學而優則仕”、“榮華富貴”、 “官運亨通”、 “光宗耀祖”、“封妻廕子”、 “流芳百世”……這些封建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在牌坊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牌坊為誰設

史料中記載的大名城內牌坊,按名稱可分為官宦名門牌坊——多為誇耀官居高位、世代為官、一門多人為官的名門望族而立,是真正的官式建築。如舊治南門內的三世濟美坊;城內北大街的九世公侯、一門忠烈坊:前為元資德大夫、中書左丞僉樞密院拜平章參知政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宣忠佐運功臣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趙國公、文炳諡“忠獻”董公之坊。後為太傅董忠烈公俊、少保壽自公董忠穆公文用、武尉上將軍董文蔚、太師壽國公董王獻塵文忠、右丞董忠愍公士元、平章董忠宣公士選、指揮使董士秀、都指揮武獻侯董士表、太傅董清獻公士珍、參政董肅誠公守仁、都指揮董昭懿侯守義、樞密董靖獻公守中、平章董忠肅公守簡、明刑部功曹董芳、吏部給事中董進第、吏部右侍郎董復亨之坊;城內東大街的一朝元老、三世樞卿坊:右為工部右侍郎贈都察院右都御史李景元立。左為己丑科進士兵部左侍郎贈兵部侍郎李邦用封,兵部侍郎李萃立。

功名牌坊,是為建立功名光宗耀祖者而建立的牌坊。如城內為萬曆乙丑科李景元所立的進士坊;為進士吳道明所立的進士坊;為進士錢敬、舉人錢通所立的科第傳芳坊;為進士劉瑜所立金榜題名坊;為進士陳綬、陳廉所立黃甲濟美坊;為舉人陳志所立世科坊;為舉人陳奇策所立奕世文明坊;為戚畹舉人陳萬春所立六葉奎光坊;為舉人董宋儒所立人文獨盛坊。

衙署府第牌坊。多為官宦、豪門、權貴為裝飾美化、炫耀標榜自己府第而立。如城內南關為贈光祿寺寺丞張原政所立累世榮封坊;為尚書寶丞陳紹祖所立聖朝姻戚坊;為敕封知府陳進所立紫詔重光坊;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贈太子太保泰和伯陳萬言所立泰和裡坊。

貞婦節女牌坊。多為旌表遵從封建禮教、操守高潔的貞婦節女而立。明、清、民國時期,大名城鄉為貞婦節女所立牌坊達53座,其中有撫養遺孤的“三世節孝”坊;有夫死而忍悲守節的“一片冰心”坊;有媂姒同居,冰操共礪的“柏舟雙節”坊等等。

「大名历史文化」那些古城中消失的牌坊

牌坊溶入了古人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古代的民風民俗等等,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立牌坊是一件極為隆重的事情。

根據當時規定,凡是進入國子監讀書和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經地方官府審核批准後,由官方出資建功名坊。至於立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嚴格,須經當地官府審查核實後逐級呈報,最後由皇帝審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贈,方能建造。即使允許建造,建造何種規格的牌坊,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所以,如果一個人能獲得皇帝降旨建造的牌坊,對這個人、這個家族乃至這個地方來說,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

經過百年歲月的滌盪,大名城內的牌坊或毀或被埋於地下,消失在了歷史的風塵中。隨著“大名府”古城恢復步伐的加快,尋找牌坊建築構件的線索逐漸明晰,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座座建築精美、構造講究,富有文化內涵的石牌坊建築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