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廣州心理諮詢導讀:

小美,今年16歲,是一名高一學生,大半年前父親去世,出現抑鬱、失眠問題,現在情緒更糟糕,易激惹、情緒化、行為偏激,與宿舍同學關係緊張,並出現一些異常行為,正在休學。

曾到相關醫院看病,被診斷為焦慮症伴驚恐發作,開有藥物。服藥一兩個月,情況開始有好轉,但是心中鬱結依然不解,情緒抑鬱焦慮。

在家人支持和鼓勵下預約了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青少年心理諮詢師陳泳如老師進行專業心理諮詢。

本期專家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諮詢師——陳泳如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陳泳如: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諮詢師、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諮詢師、專業催眠師、特聘心理講師

PS:本案例已徵得當事人書面授權同意,其個人信息已作技術處理.

初次見面印象

小美與媽媽一同提前15分鐘到達:臉色晦暗,一臉疲憊,表情呆滯無神,但仍能看得出是一個五官清秀、惹人憐愛的女孩子;衣著較為隨性,動作遲緩,語音低沉,不太願意與人交流。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溝通來訪緣由

初三那年的4月份,處在緊張的複習階段,小美的父親因肝癌在大家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昏迷,住院一個月後的一個清晨,父親病情急轉直下,搶救無效而去世。

原本打算報考重點高中的小美因父親的突然離世而內心崩潰,難以集中精力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後落榜,來到一所普通高中。

暑假的休閒時光似乎沖淡了父親去世帶來的影響,小美的狀態一度好轉,不再那麼悲傷、無助。但開學不久後,小美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對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極不滿意,哭喊著要轉校,母親拗不過她,找了各種關係轉到另一所高中。

可是沒多久,類似的問題又出現了,小美又開始鬧情緒。母親實在忍無可忍,校方也建議休學一段時間。隨後到醫院就診,無法解決而過來我們中心。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瞭解家庭情況

小美是家中獨女,父母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均為中學英語老師,非常疼愛這個女兒,視她為掌上明珠,對她也寄予厚望,家教嚴格。

她學習一直很優秀,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擔任過班長、學委、文娛委員、課代表等等,文體方面也很積極突出。

從前,父母偶有吵架鬥氣,父親比較自律、自控,認真嚴謹勤勞,富有責任心,但容易壓抑負面情緒,多忍讓母親,家務事也基本由父親完成;母親比較焦慮,愛囉嗦,沒太多耐心,容易挑剔、指責、教訓孩子。

因此,小美更願意親近父親,覺得父親更能理解自己。

父親在他大學期間不幸染上乙肝,後由於工作生活勞累,肝病越發嚴重,從乙肝慢慢轉變成肝硬化,最後到肝癌晚期。

在小美初三那年,父親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入院治療一個月,父親暴瘦,全身疼痛,吃不下睡不著,直至只能靠呼吸機生存,後來情況更加惡化,醫生宣佈父親已經無藥可治,建議拔管。

當時小美正在學校上課,父親拔管時,學校班主任也告知了小美這件事情,並與之進行了談心。當時小美有點懵,反應並不劇烈,只是默不作聲,也未提及要請假去醫院見父親最後一面。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次日的追悼會上,當小美看到父親的照片時,哭得嘶聲裂肺,久久不能平息。從追悼會到屍體火化,到收拾骨灰,小美全程參與。

隨後母女倆相依為命,度過人生最難熬的幾個月。

剛開始,小美茶飯不思,整個人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心空了,整個人恍恍惚惚的,不時會悲傷難過、忍不住流淚,伴隨失眠,因此中考複習狀態不佳,導致考試失利。

對此,母親非常緊張,十分害怕孩子會出事,對孩子看得很緊,連喝水也要把水杯端到床上餵給小美。但由於小美一直與父親較親近,心裡話多與父親說,與母親交流、傾述較少,父親突然離世後,小美也不知道該與母親說些什麼、怎麼說,母女之間依然隔著一條河。

過了大半年後,慢慢地,小美似乎逐漸恢復了,沒有那麼悲傷和不知所措了,大家以為一切都過去了。

正當這時,小美開始表現出對所在學校的不滿,覺得這所普通高中的學校環境、教學質量、同學關係等等都讓自己很不稱心,強烈要求轉校後,小美又開始鬧情緒,失眠,甚至出現一些讓同學、老師難以忍受的行為:她開始不願意上學,經常曠課、逃課、上課不聽講;舍友反映她經常三更半夜與男友聊電話,影響他人休息;與宿舍其他成員的關係較疏遠,不主動聊天,很冷漠;易激惹,情緒化,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曾半夜在宿舍樓頂大喊大叫來發洩,曾跟同學講想殺人,讓同學感到害怕....因行為較為怪異,學校建議其暫時休學。

在家休養期間,依然有異常行為的出現,而且,整天待在房間裡,不肯出門,吃飯也要母親送進去才會吃;沉迷網絡聊天,飲食、睡眠規律全無;用小紙條寫上她想上的那個學校的名字,並且說“生是它的人,死是它的鬼”,然後把紙條貼滿自己的房間牆壁.....

在情緒方面,早上情緒最糟糕,越到晚上感覺越好;曾多次在白天時突然心跳加快,全身無力,十分驚慌,發熱冒冷汗,有瀕死感,但過一會又慢慢地好了。

心理諮詢過程

陳泳如老師對小美的心理狀況層層剖析,進行了深入的解析,讓其內心逐漸走出陰霾,重見陽光。

1. 她真的是“精神病”嗎?

對於小美的情況,在諮詢中,小美袒露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但害怕自己“太不正常”,諱疾忌醫,不敢碰觸心中的傷疤,所以抗拒諮詢。

對於小美身上一些疑似精神疾病的行為,實際上她是有自我意識的,能清楚記得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並表示自己當時的行為太極端偏激了。由此可判斷,這些行為更多是情緒的宣洩,而小美對此也有較為完整的認知,可以進行精神疾病症狀的排除。

2. 紗布下的傷疤仍然淌血

而現在的小美,正處於創傷後應激障礙中,隨後演變為焦慮症伴驚恐障礙。當明白了這一切,心理諮詢的方向就變得明朗起來。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又叫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的精神反應。它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身疾病。是由於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

父親的去世給小美帶來巨大的傷痛,一時之間讓她無法接受事實,而出現了一系列的異常舉動,包括:人際關係冷漠、易激惹、失眠、情緒低落及一些出格的行為等。

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創傷應激障礙不但沒有很好地得到修復,反而情況加重,出現焦慮症伴驚恐障礙。

3. 到底“我”該如何走出來——喪親之痛的四階段

小美是從父親去世後開始逐步出現上述的症狀。因而,對死亡的探討是諮詢中的一個重點。經過數次的交流,與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後,慢慢進入創傷應激障礙的處理,需要耐心地陪伴與傾聽。

喪親之痛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

(1)否認與隔離:得知自己得了絕症或者親人離去的消息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狀況的真實性。我們將言語阻擋開來,避開事實。這是一個暫時性的反應,幫助我們度過第一波傷痛的情緒。

(2)憤怒:否認與隔絕的掩蔽效用開始消失的時候,苦痛會重新浮現。強烈的情緒從我們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憤怒表現出來。憤怒可能是針對無生命的物體、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也可能是針對臨終或者已經逝世的親人。我們理智上知道那個人不應該被怪罪,但是情感上卻怨恨那個人離開我們,使我們傷痛。

(3)抑鬱:過度沉浸在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中,對生活失去興趣,夜間常有噩夢、失眠等。

(4)接受:身心漸漸恢復常態,開始適應新生活。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而小美當下正處於第二和第三階段,因而情緒非常不穩定,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陪伴。在之後的多次諮詢中,與小美一起回憶與父親的各種時光,陪伴她渡過親人喪失的各個階段。

4. 由心而發的微笑終於再現

在諮詢的過程中,針對小美的焦慮情緒,我採用了身心放鬆訓練

的方法讓其負面情緒與不良的身體反應逐步得到緩解。包括:呼吸放鬆法、想象放鬆法等。

除了在諮詢室裡面對她進行指導訓練,也教會了小美在平時的生活中自我放鬆練習,她感覺到自己的狀態在逐步改善,增強治癒信心。

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最終,小美能夠接受父親離去的事實,在心理上和父親告別;對母親既愛又恨的情感,也得到了梳理,內心衝突減少,能感受到母親的關懷,也開始與母親加強溝通。

母親一直想做一個優秀的媽媽,也在不斷學習,在瞭解女兒的心理狀態後,開始反思自身焦慮、要求嚴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變得更尊重、接納女兒。

焦慮症伴驚恐發作,讓花季的她備受折磨

小美喜歡小動物,母女商量後養了一隻小狗,每天小美遛狗散心,逐漸變得有活力、有溫度了,母親也說到這隻呆萌的小狗像個小嬰孩,在照養過程中回憶女兒小時候種種或可愛或煩人的瞬間,母女關係越來越溫馨、快樂。

小美與男友的關係不再糾纏了,之前擔心男友會離開自己的恐懼減少,開始能給予男友一定的自由和空間。男友對小美此階段的包容、理解、關心,也讓她內心的安全感得到了修復。

另外,在發病前小美的人際關係挺不錯的,經過諮詢,她的情況改善一些後,又開始找回了這些朋友,來自朋友的接納與支持,讓她逐步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向更廣闊的外界,社交功能逐步恢復。

同時,小美開始嘗試自己一直想玩卻還沒機會玩的爵士鼓。

在報班學習後,小美反映,每次打鼓她都非常認真賣力,使勁全身力氣,打完之後心情都特別輕鬆。曾經大膽、愛表現、自信的小美又慢慢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