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946年瞻仰刘临阁陵园

题图为乐亭县编写的《呔商之路》一书

记1946年瞻仰刘临阁陵园

1946年农历4月8日,是乐亭县城的庙会,除城内的魁星楼、拱真阁、天齐庙、张仙庙等对游人开放,捐资办学名扬全县的刘临阁陵园也对游人开放,显然是让人们受一次爱家乡行慈善的教育。此时二哥正由天津回家探亲,他说带我去刘临阁陵园看一看,我喜出望外。

我们从北大桥向西南方向的观音堂走去,这一天天气晴好,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缓缓向南流去,燕子呢喃,柳枝摇曳,地里的麦苗正拔节抽穗,几只白黄色的蝴蝶飞来飞去,令人心旷神怡,爽气宜人。

刘临阁(1872-1930)是本县马头营黄坨村人。他在长春、大连经商发迹后于1923年出资创办了育英学校,由于他为乡里创办了慈善事业,许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去世时将遗体运回乐亭,县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时用高粱秸做了许多纸人、纸马,还有九莲灯,都做祭品烧掉,后来就在育英学校对过建了陵园。

当时二哥带我到这个陵园,陵园占地有20多亩,正门朝北,与他创办的育英学校相对,陵园的建筑既现代又庄重,与当年老百姓大都是土房草屋相比,确实很气派,陵园由矮墙和铁栅围起来,园内种植着几十棵松柏树,还有正在开放的鲜花,陵园中间有一座灵堂,灵堂的西北侧有一座亭子,亭子是用水泥修建的,地面还有水磨石,中央立有一座石碑,二哥熟练地给我解读了半文言的碑文,讲述着刘临阁经商致富慷慨捐资创办育英学校的事迹。当读到“商贾”二字时,二哥特意告诉我“贾”这个字在此读“gǔ”,而不读“j iǎ”。然后我们去灵堂,我记得灵堂是一座六角形建筑,周围都是台阶,而且用铁链把雕饰着花纹的汉白玉石柱连起来,我们围着灵堂转了一圈,然后由面南的门进入,这里庄严肃穆,周围的墙上有不大的六角形窗户,镶嵌着蓝色的玻璃。灵堂的中央有一块方方的水泥板被掀开,人们能看到正面的刘临阁硬木棺椁停放在高出二三尺的台阶上,也有人说,棺椁正面还有一眼井,可使遗体多年不腐烂。二哥向我赞扬刘临阁出资办学的义举,说一个社会要想进步就得人人有文化,要有文化就得办学校,让人们上学。

参观刘临阁陵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非常具体生动的实际教育,终生难忘。

(作者刘荣兴,乐亭人,河北大学教授。)

附录:刘临阁——人物简介

刘临阁,1877年生于乐亭县马头镇黄坨村。自幼家贫,只念过三年私塾,因生活所迫,15岁跟随亲戚闯关东在长春学买卖。

由于他天资聪明,品德纯厚,诚实勤快,很受掌柜的赏识。老掌柜惜其才,把他安排到帐房当帖写,让老会计教他读书。从此,刘临阁一面刻苦学习经商技能,一面发愤读书攫取文化知识。几年过后,刘临阁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珠算技艺,且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涉事理财无处不显现出他的商业才能。

随着老会计的年事增高,刘临阁当上了帐房的帐桌先生。不到20岁,刘临阁就放了“份子”(股份),几帐下来,在他名下有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积蓄。掌柜见他能自立创业,真诚善意地劝他另立门户。刘临阁离开了原商号,在长春与人合作开了一家名为“裕昌源”的面粉厂(旧称火磨)。

当时的清政府,因循守旧,腐败无能,民族工商业极度落后,所生产的工业品质次价高,无力与外国进口的工业品竞争抗衡。刘临阁协同各位同仁,从外国进口了面粉加工成套设备,生产的国产面粉,物美价廉,很有竞争能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在国际市场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随后,他把面粉厂兑给了同仁,到大连创办新型的“裕昌源”面粉厂。进口最新设备,聘请外籍技术人员,效益蒸蒸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暂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制,得以迅速发展。“裕昌源”的面粉由此更加畅销,达到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刘临阁趁势办起了“裕昌盛”面粉厂,兼营粮业,获得了巨额利润。从此,他成了名倾大连,数一数二的大富商。

财富逐渐雄厚,使刘临阁悟出: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前途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自述》里写道:“阁自幼酷爱读书,因家贫未能如愿,造成终身遗憾。”在教育救国,“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家乡富商办学之风盛行,更加坚定了他办学理念。他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不要为他们想得过多,应该让他们自立自强,……我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在家乡办所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刘临阁携巨款回到了乐亭。他向商会讲明了自己的意愿,受到了乐亭商会的热烈欢迎和全县知识界及乡绅们的积极支持。随即,他在乐亭城关二街置办院基,星夜兼工修建校舍。翌年,校院落成,定名为“刘氏私立育英学校”。坚请高树勋、马益堂、杨作亭等社会贤达为名誉校董;聘请教育界知名人氏刘宗尹、刘立斋等任校长;从各名牌学校高薪延聘大中专毕业生任教师。招生开课,严格校风,加强管理,关心师生日常生活,注意教学质量。为鼓励学生们发奋读书,拿出十万大洋,首创奖学金制度。“刘氏私立育英学校”在乐亭开创了一代新式教学之风,受到乐亭各界的一致好评。

由于学校制度完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未出三年,学校发展成具有初、高两等班级的完全小学。

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生员急剧增多,原校规模已很难适应教学要求。刘临阁审时度势,选中城西观音堂吴晋珩的一处待价而沽的大宅院。决定投资建校。吴晋珩得知刘临阁义举办学,很受感动,低价成交。校院落成,全校师生在鞭炮锣鼓声中迁入新校,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

随着学校的逐日扩大,所需经费与日俱增,他把东北营商所赚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到学校。还为学校购地几百亩,经出租收入贴补经费,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的教育开支。

因学校的教学成绩突出,1928年,河北省省长于学忠书赠“乐育英才”的巨匾,以资鼓励。

“九 · 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加紧侵略,冀东大地很快沦为日本军的占领地,乐亭的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农业萧条,货币贬值,学校开支呈现出极度困难。刘临阁为学校所筹款项,不能直接汇入学校,只得由大连“东汇”到日本,经上海,过天津,最后转汇到乐亭。

正当育英学校负重奋进,不断发展,逐年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刻,校董刘临阁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不幸病逝于东北,终年58岁。遵照本人的遗嘱,他的遗体从东北运回乐亭,安葬在育英校园里。

刘临阁的尸体运回乐亭老家后,乐亭全城举哀,各界纷纷致祭,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翰林葛毓芝、硕儒王雨亭等知名人士,不顾体弱年迈,书写挽联,并亲临会场与众亲朋、学子挥泪瞻仰。公祭仪式所收挽联、寿幛不计其数。简师教员为悼念刘临阁先生,将悼词谱写成歌曲,供广大师生缅怀传唱。其词为:“第一人物兮,我县刘公。倾尽囊橐兮,培植英雄。教育遍及桑梓兮,总其成业而建功。精光永烛宇宙兮,与泰山北斗而长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