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来源丨喜马拉雅FM蒋文跃老师的精品课《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

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自西医引进后日渐衰落,如今又渐渐为大众所接受,但众人对中医中药依然褒贬不一。夸中药的,会说中药是天然药品,毒性比西药低;贬中药的,会说中药的很多副作用缺乏监控,质量缺乏标准,所以中药的毒性处于不清楚的状态,更危险。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药、西药,都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毒性。而如何正确认识药物中所谓的“毒性”,正是我们应该知道。

中药比西药安全吗?

中药绝大多数是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而西药大多数是化学药。很多人就认为:天然药要比化学药更安全。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药物按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它认为:养命,久服无毒的药物是上品;中品益人,但有一定毒性,要看如何使用;下品多为有毒,不可久用。这说明,有些药是可以长久服用没有毒性的,而有些药是有毒性的。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许多非中医专业的人可能并不清楚,中药中有大量的有毒中药,有些甚至是剧毒药。如矿物药雄黄、砒霜、朱砂,动物药斑蟊、蟾酥,植物药巴豆、藤黄等都是毒性很大的药。

《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大多是安全的,但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有些还是有毒的,并不适合久用。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隐性、慢性毒性易被忽视

毒性有明显与隐匿、急性与慢性之分。明显的毒性指服药后,出现腹痛、呕吐、腹泻或上火、头晕、出血、失眠等症状,人们很容易觉察和联想到吃了有毒的东西。而一些慢性或隐蔽的毒性常常不易被察觉,容易被疏忽。中医界单凭自身的方法,不借助西医的监测不太容易发现这些慢性或隐性的中药毒性。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有些中医大夫,对暴露中药的问题会带着情绪狡辩,这是不应该的。指出中药的问题并不是坏事,是有利于中医完善和发展的好事。

毒性大小看什么体质的人吃

中医所说的毒性与西医所指的毒性并不完全对等,中医界定的毒性比西医要宽。

中医认为,药物的偏性就是毒性。人的疾病就是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偏差,治疗就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时身体的偏差。而西医所谓的毒性是指药物服用后,会对肝肾功能或血液有致癌或致基因突变等作用。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因此,从中医角度讲,没有偏性毒性的就不是药,所谓“聚毒药以供医事”。如黄连性寒,一个人若有胃热或心火,那么黄连就是清胃热或清心火的良药。但如果此人是胃寒或心阳虚,那么黄连就是毒药。也就是说黄连的毒性不在黄连本身,而在黄连的使用。

毒性大小看什么时候吃

药物毒性的大小,还取决于什么时候吃这个药。比如你着凉了,鼻塞流涕怕风寒,此时你吃一点热性发散风寒的药就有治疗效应。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但若你感冒加重,变成高热、嗓子痛、出大汗、便秘,虽然你的病是伤风寒引起的,但这时身体状态已经变了,已经是阳气太旺的热症了,此时再吃热性的药物就会有害疾病的痊愈,就变成有毒了。

毒性大小看什么病吃

药物的毒性有大小轻重的区别,有的几毫克就会致命,有的吃几斤最多是肚子涨。中医中有句话,叫有“故无损,亦无损也”。意思就是:药是拿来治病的,有些病就需要毒药,此时毒药就是救命之药。病情存在需要的时候,药物毒性对身体就不会有太大危害。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正所谓“以毒攻毒”,民国有位名医甚至说“不杀人不足以成名医”。大毒的药是虎狼之师,战斗力很强,是否善用要看统帅的能力。

毒性大小看怎么制作

药物的毒性还与中药的加工炮制、煎煮时间、药物配伍等都有关,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附子有毒,但附子遇高热,乌头碱分解后就无毒,同时方中会有解毒的甘草等配伍。

古代使用炮附子,就是包裹后在火上煨熟,基本已无毒。现在有些中药的现代加工,表面上很安全,往往有效成份也丧失得差不多了。

有些人喜欢标签,喜欢给中医中药贴标签。贴标签容易,写标签不易,读明白标签后面的意思更不易。中药有毒或无毒,你喜欢或不喜欢,它就在那里。

关于主播:

《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由北京大学的中医教师蒋文跃主讲,是一套科学系统的中医入门知识。从认知升级到自我预防到家庭调理,包含一家人常见病的健康技能包,调养良方随取随用。学习根据不同体质如何保养,如何吃,让你既能吃得健康,也能随时关照家人。让你由内而外,从生理病理到心理健康,全面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人民日报》:所有中药都有“毒性”,但不等于有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