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黃河「懸河」

開封黃河“懸河”

三座鐵路大橋

這是鄭州北黃河上的三座鐵路大橋,圖上從左到右,第一座紅色的鐵路大橋,是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2014年5月建成通車,同時京廣鐵路上運行的火車換到此橋上運行;

第二條是京廣鐵路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新中國於1958年5月動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通車,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黃河南北的鋼結構鐵路大橋;

遠處第三條是平漢鐵路鄭州黃河鐵路大橋,現在只剩下橋墩,1906年4月正式通車。1958年7月,黃河中下游發生特大洪峰,這座黃河鐵路橋不堪衝擊,遭受重創,導致京廣線斷線。周恩來兩次到黃河大橋視察抗洪工作,但滿身瘡痍的大橋隨後被鑑定為“不再適合通行火車”。

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嗎(五)?

提起火車“拉來”的城市,人們想到的城市,名氣“最大”的應該是鄭州吧,因為兩條重要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隴海鐵路在這裡交匯,鄭州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縣城——鄭縣,一躍而成為我國重要的鐵路中心城市,建國後還取代古都開封,成為河南的省會。現在中央又支持鄭州建設成為國家的中心城市。

那麼,鄭州到底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月,由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共同督辦的蘆漢鐵路正式通車。蘆漢鐵路由比利時負責修建。1900年,八國聯軍,主要是英國、法國、比利時三國擅自將蘆漢鐵路蘆保段(盧溝橋—保定)修築到北京正陽門附近。因連接京師,改名京漢鐵路。

在蘆漢鐵路的修建過程中,鄭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再次被提升為直隸州。光緒三十年(1905)十二月,經光緒帝批准,鄭州再次升為直隸州,同時析開封府屬之滎陽、滎澤、汜水三縣來屬。鄭州屬縣有四縣變成了三縣,河陰縣由乾隆二十九年(1764)省入滎澤縣。

早在1889年4月,張之洞在其向清政府奏陳的《請遂造津通鐵路改建腹省幹路折》中,就指出了修建蘆漢鐵路的重要性。對於修建自京師至湖北的“腹省幹路”在軍事國防、資源開發、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鐵路建設等各方面的積極意義,張之洞都作出了詳盡分析。

在奏摺中,張之洞還設計了蘆漢鐵路的具體線路:鐵路取道,宜自保定、正定、磁州,歷彰、衛、懷等府,北岸在清化鎮以南一帶,南岸在滎澤口以上擇黃河上游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黃河鐵路橋建成後,自河以南則由鄭、許、信陽驛路以抵漢口。

從張之洞設計的具體線路可以看出,他把黃河 橋看做修築蘆漢鐵路最緊要的環節,整個設計思路都以此展開。黃河以北為直隸平原,較為順利,黃河以南自河南到湖北可在沿途驛路基礎上修建,也相對較易,整個盧漢鐵路的難點和重點就在連接黃河兩岸的黃河橋。在當時的技術和資金都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為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又省事省錢,他不得不做這樣的考慮,設計這樣的線路。而這樣一來,當時河南省首付開封就被他放過了,鐵路不從開封經過。

開封府附近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黃河決口,較著名的有明代崇禎十五年(1642)與清代咸豐五年(1855)的兩次決口,使得黃河形成較大改道,給沿岸官民造成嚴重災難。如果選擇在開封建橋,則不但建橋投資大,技術難度高,重要的建成後的風險也非常大,一旦再次出現黃河決口,將會影響整個蘆漢鐵路 的正常運行,會使鐵路的設計與修建功虧一簣。為慎重起見,張之洞根據開封府及其散州鄭州的地理形勢,對二地狀況進行認真對比,決定鐵路走鄭州而不走開封。

開封黃河“懸河”

開封懸河

張之洞最終選擇黃河橋經鄭州南下,不僅在於鄭州具有“前臨洧川,後枕大河,近連滎播,遠仰嵩高”的優越地勢,而且張之洞更多考慮的是黃河水患對鐵路修建及建成後使用的影響,鄭州境內黃土堆積的邙山,土質堅硬,可以作為河道的天然屏障,可以確保黃河橋的安全施工。

奏摺中,張之洞指出應該在滎澤口附近擇地作為鐵路橋的南端,可見其對黃河相當瞭解。滎澤是鄭州的屬縣,滎澤口 是當時著名的黃河渡口。黃河在孟津縣會盟鎮流出峽谷之後,南岸有黃土堆積的邙山隨伴,孟津以下,洛陽、偃師、鞏義、滎陽,都有土質堅硬的邙山作為河道的天然屏障,直到鄭州郊區距花園口不遠的邙山才止步,從此處向東,是黃河南岸大堤的起始點。張之洞奏摺中所說的“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指的就是此處。張之洞設計的蘆漢鐵路因此才從鄭州經過,開封因是黃河頻發地段,與蘆漢鐵路相錯而過,失去了這一歷史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