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原东升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后周。但是,历史上从来没人认为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中原汉族,从某种意义上,还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拯救了汉族。而沙陀人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辽国,我们甚至还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把他当汉族人看待。

(五代时期的沙陀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沙陀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沙陀人自始至终归附中原汉族,中原汉族把它当“自己人”。

沙陀人是突厥的一支,唐朝初年的时候,叫他们为突厥处月部。“处月”这个名字,有一些诗情画意,显然是汉族人给他们改的。又因为他们生活在大沙漠一带,所以叫“沙陀”。同时,当他们不断受到吐蕃等其它一些强势少数民族的打击,归附唐朝后,唐朝给他们改了一个姓叫“朱邪”。这个“朱邪”,既是“处月”的变音,也是因为其中有个“朱”字,想表现他们的赤胆忠心。当唐懿宗的时候,更是因为他们护国有功,赐国姓为“李”。

第二,沙陀人多次挽救危难的大唐,对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沙陀人归附唐朝后,唐朝专门召集了一些沙陀子弟,组成一支“沙陀军”。这支“沙陀军”相当于唐朝的雇佣军,由于从小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战斗力强悍,帮助唐朝做了很多事情。

一是参与唐朝的征边行动。当唐朝有征讨边关的行动时,都会让沙陀军参与。比如唐宣宗征讨吐蕃﹑党项﹑回鹘等边关少数民族骚乱时,都得力于沙陀军的帮助。

二是镇压国内的藩镇。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作乱的事情,比比皆是。唐宪宗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削藩,唐武宗对泽潞节度使刘稹的削藩等等,都启用征调沙陀军。

三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比如唐懿宗时镇压农民起义军庞勋起义,还有唐朝末年的时候镇压黄巢起义,沙陀人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巢起义)

第三,沙陀人帮助唐朝复国成功,受到历史肯定。

唐朝末年,当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宦官祸乱、外族起义的轮番攻击下,最终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

朱温取代唐朝,当时认为是一种篡位,它在舆论上处于劣势。而作为河东节度使,有国姓“李”的沙陀人李克用的军队,则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与后梁的朱温,以及其他节度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当时,很多正义人士,怀念唐朝的人士,都纷纷加入了李克用以及他儿子李存勖的阵营中来。

最后,李存勖打败后梁,基本上收复了中原地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唐”(历史上叫做“后唐”)。虽然李存勖并没有把江山还给李渊的后代,但因为他本身姓“李”,建立的朝代又叫做“唐”,所以大家都把这个由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看成了原先唐朝的复国。

(刘知远画像)

第四,除了后唐外,沙陀人刘知远又实现了中原地区第二次富国。

后来,沙陀人石敬瑭为了谋夺后唐的皇位,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建立了后晋。再后来,后晋又被契丹灭国。不过,另一个沙陀人刘知远,又重新把中原国家恢复起来。刘知远建立的国家,叫做“汉”(历史上叫做“后汉”)。虽然不再是“唐”,但是“汉”也是一个让我们对它充满感情的名字。所以,也并没有觉得这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书里面,明确指出五代十国中的三代,是沙陀人建立的国家。

至于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并最终在五代建立了封建王朝,史籍对于他们的事迹书不胜书。

怎么谈得上只字不提呢?只是因为沙陀人本来是突厥1个小部落,之前并不出彩,所以记载他的史料有限。

就算是今天,因为历史资料太少,研究沙陀人还有很多困难。

再说,沙陀人虽然属于突厥血统,但在当年早已是汉化的突厥人。

以石敬瑭为例,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把他当做汉奸。

其实,石敬瑭就是沙陀人,所以算不上是汉奸,本来就不是汉人。

沙陀突厥头领李克用更是汉化,长期忠于唐朝,处处以大唐将领自居。在李克用麾下的沙坨突厥士兵也汉化了,基本上和普通汉人士兵差不多。

至于李存勖更是夸张,醉心大唐的戏剧,把自己当做戏子皇帝。

至于沙陀人建立的3个国家,前后一共才20几年历史。随着后汉被消灭,沙陀人也就不存在了,很多融入汉族很快消亡。


萨沙


在我国历史上,匈奴、鲜卑、契丹、吐番、突厥、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经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轮番上演过一场场历史大戏,但是沙陀却比较少被人提及,其实沙陀人也曾经深深的影响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另外还有地方政权北汉,也是沙陀人建立的。



沙陀人,又名处月,其以朱邪为氏,本是隋唐时期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人种特征为深目多须的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和粟特人有某种关系,他们最早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处月部和唐朝时战时和。公元808年,沙陀人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朝廷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



到了唐末时期,沙陀人朱邪部首领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赐姓为李,其他沙头人的姓氏也逐步汉化,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有些民族史学家称之为沙陀第一王朝,14年后的公元936年,沙陀人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称之为沙陀第二王朝),12年后的公元947年为契丹所灭,同年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建立了后汉,称之为沙陀第三王朝,但是四年之后的公元951年,就被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所灭,同年刘知远的弟弟沙陀人刘崇建立了北汉,称之为沙陀第四王朝,历时28年。前三个政权统治中国中原一带30余年,北汉具有山西大部分地区20余年,可以说是沙陀人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来自西域边陲的小部落主导了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社会局面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






那么为什么之后沙陀人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呢?其实这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时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和我国南北朝时期一样,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之后的宋朝虽然不算大一统的朝代,但是社会相对安定,这些民族又融合为汉人,所以后来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项、蒙古、女真等民族里面,他们的血脉实际上也留存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科普大世界


很正常,古语云“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三个沙陀王朝之所以被忽略民族属性,是因为有更需要被贬斥的东西存在。

后唐在当时被普遍称为“残唐”,一直打着唐室忠臣的旗号,在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前,始终尊奉唐朝国号和唐昭宗的天复年号,和篡唐自立、“反贼”出身的朱温后梁为敌。朱温不仅出身有问题,而且在“浊流之变”中得罪了世族大姓,其后梁的正统合法性是五个五代政权中最差的,而大多数反后梁势力都利用社会对唐这个存在几百年之久王朝的怀念惯性,自称是唐的忠臣。尽管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异族,前者甚至也有造反“前科”,但毕竟在朱温篡唐的节点摆出十足大唐忠臣姿态,且其王号、官爵和李姓也千真万确是唐朝皇帝赐予,造反的“劣迹”也的确通过勤王“洗白”了,无论如何在此后的若干年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成为讨伐朱温的主力。虽然李存勖称帝是有争议的,连对他们父子忠心耿耿的宦官监军张承业都被气死了,但毕竟到了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明白,真正的唐大势已去,天下要么姓“反贼的朱”,要么姓沙陀的李,好歹认了唐王室祖宗的后唐怎么说也比后梁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对吧……

后汉的情况就更突出了:刘知远固然是沙陀将领,但毕竟是汉化程度非常深的沙陀将领,不论后唐、后汉、后晋,在用人时已不特别考虑被用者的民族属性,自己也并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异族,这样的皇帝,中原人是能够捏着鼻子勉强接受的——而刘知远称帝时天下早已大乱,后晋灭亡,契丹占据汴梁深入中原,并到处“打曹谷”,相对于一个汉化的沙陀,自称“我犹人也”的契丹耶律氏显然更“夷狄”一些,当刘知远登高一呼,号召中原军民驱逐契丹时,大家当然不会因为他其实也是一个异族而拒绝这根难得送上门来的救命稻草。

后晋么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它的问题是有更令人发指的劣迹,即对契丹称儿皇帝、出卖燕云十六州,有了这个千古骂名,又何必计较“劣迹”级别差得多的族裔问题呢?


陶短房


答:应该是提问这个问题的人读书太少,或者说,读中国历史书太少,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突然听别人说起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忍不住大惊小怪,发出了“中国历史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的怪论。

实际上,凡是正儿八经地介绍这段历史的书籍,没有一本不提到沙陀人的。

传统戏剧《沙陀国》、《飞虎山》、《珠帘寨》等等剧目,更是浓墨重彩、绘声绘色地讲述沙陀人李克用父子建国的故事。

喜欢历史、谈论历史和研究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克用父子、石敬塘父子、刘知远父子是沙陀人。但大家为什么都是轻描淡写,没有特别强调呢?

原因很简单。

这些人建国,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并非题主危言耸听的“征服中原”。

还有,中国古代历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除了蒙元和满清之外,还有五胡十六国的汉赵(后称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等等。

这些政权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它们在建国过程中实施了严酷的民族迫害,对本民族之外的人民大肆杀戮,以至于血流成渠、白骨成山,罪行累累,孽业深重,让后人心有余悸。

相较而言,同样处于五胡十六国当中的成汉、前后南北凉、前后秦,以及后来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虽然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但民族之间的迫害少,从而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就容易被人们淡化。

华夏民族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并不排外,对内外之分也不拘束于血缘、种族,而是以文明礼义作为标准——即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夏,不合者为蛮夷。

楚国曾以蛮夷自称,但其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不复以蛮夷视之;郑国本为诸夏,因行为不合义礼,被目为夷狄。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豪迈和开放的朝代,其名臣名将如哥舒翰、白孝德、高仙芝、李光弼、李思义、仆固怀恩、浑瑊、李光颜、王庭凑、张孝忠、李宝臣、李唯岳、史宪臣、孙万荣、孙孝哲、李楷洛、王思礼、李思道、金人问、李元佑、康待宝、康日知、李国臣、骆光先、何稠、何潘仁、瞿昙谦等等,全属少数民族,但如果不特别说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

李克用在中原建国,是打着恢复大唐的旗号和屠唐篡位的恶魔朱温干仗,属于匡扶正义,在乱世中重构有序社会,中间丝毫没有民族压迫,则又有多少人介意他们是沙陀人?


覃仕勇说史


这个没啥不能提及的,后唐和后汉的创立者都是沙陀人。

后唐:

朱温灭唐,却又被唐所灭,历史实在是有意思。后唐的创业者是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为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关于突厥的历史,可以看前面的文章),虽然李克用姓李,儿子建立后唐,但是与大唐没啥血脉关系。李克用与朱温曾经为同事,职位一样,因剿灭黄巢有功,封为晋王,长期占据河东。朱温建立后梁,想让李克用俯首称臣,独眼龙(李克用真是独眼龙,一只眼睛瞎了,而且自己也号称独眼龙)火爆脾气,怎么可能向自己的同僚称臣,而且你那个所谓的王朝,还不如自己的实力大。称后梁为闰朝(就是伪朝,伪政权的意思),一直以大唐为正宗。朱温也不是孬种啊,这么瞧不起我,我就跟你干。这两家就一直打打杀杀的。奈何老天不作美,李克用死在了朱温之前,自己没能干掉老冤家。就将这个历史重任留个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存勖,而且很有仪式感,留了三支箭,每一之箭代表一个敌人,要自己的儿子灭了刘仁恭,收复幽州;进攻契丹,解除北方威胁;灭了朱温这个死敌。李克用的这个儿子还真争气,将老爹留给自己的三支箭,供起来,并一一完成。将自己家的公司,弄成了一个上市公司,建立后唐,都城洛京(就是洛阳)。不过,越是大英雄,越是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李存勖这人爱看戏,自己也爱演戏,宠爱伶人,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兵变中,被伶人所杀。这段历史,在中学课本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有详细的介绍。

后唐被自己的大将石敬瑭篡立,享国13年。后唐是五代中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

后汉:

刘知远建立后汉,定都汴京。刘知远也是沙陀人,那些大明之后无华夏的拥簇们应该好好看看历史,我们的历史是一个大融合的历史。华夏族早就跟各个民族大融合了。不过刘知远点比较背,刚当皇帝一年,就驾鹤西去了。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继位。怎奈这位儿子没有杯酒释兵权的手腕,却猜忌大臣,最后逼迫郭威叛乱。郭威建立后周。

后汉仅仅建国三四年,实在是短命。不过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原名刘崇)建立北汉,北汉一直持续到了宋朝建立。


东东历史


沙陀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与隋唐时期的西突厥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唐朝灭亡后,沙陀人依然奉唐为正朔,割据于北方一带,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

那么,沙陀族是如何兴起的呢?

据《新唐书》记载,约公元808年左右,沙陀族因为不堪忍受吐蕃人的压迫,归附于唐朝。唐宪宗把他们安置在今陕西定边一带﹐并设置了阴山都督府给他们居住。当时,唐朝面临着吐蕃﹑回鹘的频繁入侵﹐曾多次抽调沙陀兵参战,所以中原素知沙陀人骁勇善战的名声。

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唐朝四处向少数民族抽兵,其中就包括沙陀人、党项人(西夏的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为帮唐朝镇压农民起义的缘故﹐被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国昌死后,他的儿子李克用继续统率着沙陀骑兵割据北方。

当时中原大乱,唐朝摇摇欲坠,已经出现群雄割据的乱像。在唐末的北方军阀中,以朱温、李克用(沙陀人)、李茂贞三支最强。朱温据有汴州,为梁王,实力最强;李克用据有太原,为晋王;李茂贞据有凤翔,为岐王,实力要弱于前两者。


公元907年,野心勃勃的梁王朱温废除唐朝,建立了五代中的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沙陀人李克用仍奉唐朝的年号行事,拒不归附朱温。然而李克用穷其一生也未能战胜朱温,在朱温篡唐的第二年忧郁而死。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在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并南下洛阳消灭了衰落的后梁王朝。

后唐(跟唐朝没有关系)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五代中最强大的政权,它向南攻灭了前蜀,向西攻灭了岐国,向北攻灭了燕国,就连契丹辽国的入侵也被后唐军队击溃。但后唐的强盛有如昙花一现,没有改变五代十国的乱局。


在公元936年,后唐的石敬瑭(沙陀人)勾结契丹辽国将衰落的后唐王朝灭掉,建立了后晋,这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王朝。然而石敬瑭前脚刚死,后晋旋即就被契丹所灭。辽太宗耶律德光带着契丹人在黄河流域大肆掠夺,最后扬长而去。直到契丹人撤退以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才出来收拾残局,在947年建立了后汉王朝。

以上就是沙陀人在中原建立的三个王朝,也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与后汉。这三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3年就灭亡了。后汉灭亡后,沙陀也就慢慢淡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沙陀族本身就是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很快就被汉族同化,无法与后来的蒙古、女真相提并论。史籍对沙陀族的记载少之而又少,事迹比较零散,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活跃的时间实在太短,另一方面是因为沙陀族已经完全汉化,不再作为独立的民族存在。


国史档案


首先说史书上没有对沙陀人统治中原只字未提,而是提的很多很详细,不但在前后五代史中有大篇幅的论述,而且早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对他们就有提及。

沙陀人本是突厥的一支,到唐中后期逐渐东迁,其首领开始为唐王朝效力,是唐朝很重要的一个军事力量。其中朱邪氏的一支在为唐王朝作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姓李,首领朱邪赤心赐名李国昌,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晋王李克用,也是后唐的奠基人之一,后来被追谥为后唐武皇帝。晋王李克用在帮助唐王朝剿灭黄巢起义中立了头功,收复了长安城。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并灭了后梁称霸中原。后来的后晋、后汉,其建立者也都是沙陀人,而且都是出自李克用的河东集团。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后汉高祖刘知远是石敬瑭部将。其实就连后周太祖郭威也出自这里,是刘知远部下。不过他是汉族人。

沙陀人在东迁后,与汉族杂居,逐渐汉化,而且后来都是以汉族名字传于后世,这也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他们就是汉族人,比如到现在人们也认为石敬瑭是大汉奸,其实他根本不是汉族人。其实就连当时的人都已经觉得他们是汉族人了,要不然为什么同为少数民族,沙陀人拥有中原就被认为理所当然,而契丹就被认为是入侵呢!


文综史组


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在有意无意中揭示了中国历史一段“隐情”。

的确,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问题是,中国历史记住了这三个小朝廷,但却“遗忘”了沙陀族这个背景。坦白说,即使是历史资深爱好者,在讨论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如果没哟噗人刻意提醒,根本不会想到沙陀人和少数民族政权这方面。

打个比方,我们总喜欢骂“儿皇帝”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和吴三桂并称的大汉奸,但事实上,创立后晋的石敬瑭就是沙陀人啊,连汉人都不是,谈何“汉奸”呢?

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后晋和石敬瑭时,根本不会去考虑他是沙陀人这件事,我们打心底里是吧石敬瑭当作汉人,把后晋当作一个丧权辱国的汉族王朝的。

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时代,这几个王朝都是将契丹人视为“夷”,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将自己视作“华夏”正统政权,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外人。而契丹人那边呢?耶律阿保机就把沙陀皇帝们称作“恶汉儿”。

汉人怎么看后唐后晋后汉这些所谓的“沙陀政权”呢?杨家将的“创始人”、著名的抗辽英雄杨业也算是狭义上的民族英雄了吧? 但你知道么?杨业就曾是后汉的余脉北汉政权的大将,他和北宋打过仗,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和同胞作对,宋人也没有觉得他“认贼作父”,就是两个政权在打仗罢了,特别单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汉)文明无远弗届的融合能力,沙陀人都把自己当汉人了,后人自然也不必纠结这个了。


张明扬不说话


入华则华,入夷刨夷。都是民族融合了,文化一样,都尊孔崇儒,取汉名,从汉俗,后后代分不出你我。而看今天,为何新疆、西藏、则因文化认同不足而闹事,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提倡文化融合,通婚彻底进行汉化,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能一统强大,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