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书法、绘画真的不能当饭吃

走到广场上,忽然看到一幕,有一个约三岁小孩子手提水笔,在硬水泥地上写字,一笔一画有模有样默写着,旁边站着祥老爷爷满心开怀的低头观看。区别是:爷爷带的小孙子会写字,奶奶带的小孙子看电视、刷微信。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其实,能把字写好写漂亮是本份,没有多大功劳可说。在城市的街头广场,常常看到有流浪者在水泥地上,奋笔疾书。围观一看,确实有模有样的,笔法架构,间距都得章法,笔力收锋藏锋都有,有点像美术学院作派,看着很漂亮,有些写在宣纸上的作品,看着更是大方得体,周围的观众赞声不绝,但鲜有人购买。作品对比艺术行家相差不太远,名人挥毫几笔拍卖几十万,街头创作者写出的作品,免费赠送也没人要,名人毫无章法蒙眼创作,泼墨成字、成画的"火星"作品,往往揽奖捞金。因为艺术的行头,许多艺术创作者名利双收,出入名车,住所高雅。流浪者埋头苦练,自我探索,须有所得,进步较慢。好比,骑着自行车追宝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的极少。如果把写字、画画当作练习怡情,不追名逐利倒无妨。把写字、画画拿来谋生,却误人一生。正如启功先生说“把字写好,是你的本份。”试想,哪个愿意花钱买一幅街边画,挂在自家大堂,万一有亲戚问起画的由来,总不能说是流浪者创作的画吧,那多没面子。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1.说法有点偏激,除非流浪者能像深圳大芬村那样,进行创作的深度加工。大芬村最开始也是从模仿创作名人名画,有作品打开市场,有销路有需求才能养活创作者。最起码大芬村绘画的作品是一件件商品,而不是怡情的创作。他们有固定的场所,知道消费需求,有目的创作绘画,走商业化道路,作品需是临模,经过包装也是能登大雅之堂。在没名没形象时,

创作的作品都是“狗屁不通”的东西,往往是扔垃圾桶的。坚持梦想是要改变现状,去走能行得通的路,而不是在街头广场那一小块地方,埋头苦B创作,这年头不缺埋头苦干的人,

但是,偶尔仰望天空,你会知道自己的定位。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2.人生的需求有两段:第一段,在幼儿时期1-6岁,模糊不清的语言向父母提需求。比如,肚子饥饿就叫,父母知道就给奶喝。再大点,要提供玩的、吃的和拥抱。幼儿有了满足就有安全感。当小朋友7-22岁时,大家都去考试,有人拿高分,有人拿低分。拿高分的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周围邻里赞声一片,这都是争名利。第二段:成年后踏入社会,光有名没有利也不行,得寻思找权再去逐利。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3.艺术没有名气没市场

当今社会是追名逐利的名利场,书法、绘画没有名气与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分别,小白一枚。成龙写的字,拍卖就几十万;李嫣绘的画,拍卖好几万;马云写的字算不上书法,但胜在是“火星文”一样有人喜欢。艺术最高境界是说不清道不懂,只能猜想和意会,一千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种喜爱。喜爱这个东西真的无法用条条框框去定意。相反,部分认真练习按部就班写的书法作品,无人问津。一些自封名号的书家,刷墨成林成画的大师,给人具有美感,市场需求旺盛,造就观赏理念发生转变。造势圈粉出名人,名人挥洒字画高,流浪书法混饭难,高雅艺术也分名和利。直白的说,所有的艺术必须附加在人的名利之上,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否则是个人对创作的喜爱。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4.从历年高考所看,但凡高分考生,写字总是工整,一笔一画交待清楚,通篇整洁有序,赏心悦目。能把字写好的,内心必是安静坚持,只要能专注、专心,做事必定能成。书法练习能提高一定的水平,但再想更高一层楼,必定内心钻研,想法透切,下笔才能通达有力。如果一味死练硬套,只是美术印刷体,能登广告传媒,却难上高雅殿堂,更不要说出名成师,价值就无法体现。

艺术创作真的不能当饭吃,否则很痛苦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爱因斯坦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百分之一灵感,要经历许事情,磨励打磨参悟世事,才会有灵光一现,绝非空想乱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