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首先,肖像画讲求真实性。肖像画描绘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特定的某个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画则可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作出非特定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形象。中国古代肖像画人十分重视“实有其人”,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写影”。许多论述肖像画的理论也把观察和刻画真实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如东晋·顾恺之“实对”理论,南齐·谢赫“应物象形”概念,宋·苏轼“灯下取影”,元·王铎“写像秘诀”,清·蒋骥“以远取神”方法。

肖像画的社会功能、作用主要为真人写貌留影,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识功能,同时作为纪念、供奉、鉴戒的图像,达到教化目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传统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即常说的“胸有成竹”,画家创作往往是凭主观印象,因此不太在意形象外貌的真实,而刻追求神似。虽然我国传统绘画在人物比例方面也有一些规则,如“立七、坐五、盘三半”和“三庭五眼”,但总体来看人物画在外形方面是失真的,不像西方绘画造型科学严谨,当然有文化观念的差别。再有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群像比例是以身份和等级来确定的,例如群像中的皇帝又高又大,而身边的侍从又矮又小,从审美角度来看是很不舒服的。现代和当代人物画造型大多取法于西方绘画,以模特写生为主要造型方法,有意表现人物的真实效果,注意个体和总体比例关系,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的大趋势。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明 张宏《击缶图》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张宏的《击缶图》和《布袋罗汉图》、曾鲸的《侯峒嶒像》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人物画是追求神韵还是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