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會成第二個日本?

中美貿易戰,中國會成第二個日本?

80年代日元升值開啟了日本經濟“失去的20年”

| 真話財經(ID:zhenhuacaijing)原創

現在,中美貿易戰還看不到緩和的跡象,雙方依然在隔空喊話。

最新進展是,美方揚言對從中國進口的1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中方回應稱:“必定採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

由於中美貿易戰和上個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有相似之處,很多人擔心,如果貿易戰不可避免,中國也將遭遇“失去的20年”。

就連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都稱,“中國應該吸取日本的慘痛教訓,提高警惕,謹慎行事。”

他在昨天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文章中稱:“中國在很多領域進步飛速,直逼美國,令美國頗有壓力感,這與日本曾經經歷過的情形非常相似。”

01

表面上看,中國目前面臨的情況和日本當時有些類似:

1、中國長期對美國大幅順差,日本當年也是。

2、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已經威脅到美國的製造業(至少美方是這麼說的),日本當時的汽車、半導體、電子產品衝擊美國市場。

3、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已經很大(也有人說沒有泡沫),日本當時東京的房子也很貴。

4、中國現在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投資者,日本當時絕大多數外匯都夠買了美國國債。

5、當年美國總統里根強調“讓美國偉大“,特朗普現在的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強調“美國利益優先”。

……

因此,很多人擔心,中國會重蹈日本覆轍,中國可能在本次中美貿易戰中妥協,但《真話財經》認為,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02

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上個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那段歷史。

在很多人看來,1985年美日簽署的《廣場協議》是日本衰退的開始,此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製造業萎縮,居民收入下降,房地產泡沫破裂……

其實,《廣場協議》只是中美貿易戰的結果,雙方的貿易戰在這個協議簽署前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里根是在1981年正式成為美國總統的,他上任後在經濟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卡特總統遺留的高通脹。

為了打壓通脹,里根採取了強硬的金融緊縮措施,具體做法就是將利率提高到2位數,讓資金回到金融機構。

里根當時的做法有點類似於中國目前的“去槓桿”,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少了,東西就便宜了,通脹的問題也能解決。

利率提高的直接結果是,大量資金流入銀行,民間資本的投機行為大量減少。同時,海外熱錢大量湧入美國市場,將美元越推越高。

1981年年初,1美元兌210日元,1982年10月竟達到了270日元。這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出口額的下降和進口額的上升,產生了大量貿易逆差。

1982年,美國失業率超過10%(創下1940年來的最高水平),同年,有6.6萬家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從1981年到1983年,美國經濟損失達 5700億美元,陷入了深深的衰退。

當時,里根的執政能力備受質疑,為了緩解輿論壓力,里根首先做的就是將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轉為順差,和特朗普現在的做法有點像。

要降低美國貿易逆差,在當時可選的方案包括:

1、增發貨幣買入國債,實行量化寬鬆政策。

2、降低本國利息,使本國貨幣需求下降。

3、動用外匯儲備,大量買入對應國貨幣,使美元貶值。

4、直接找和自己貿易額比較大的國家開會,簽署協議,讓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

權衡利弊後,里根選擇了第四種方案,為了讓“行政命令”的色彩不那麼明顯,美國製造了“美元危機”。

具體做法是,讓美元貶值,由於當時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元暴跌,各國的外匯賬戶將出現明顯的虧損。

後來,各國達成協議,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美元貶值程度,相應的各國貨幣就升值了。

本幣升值並不全是壞事,升值可以提高購買力,當時,包括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國的企業都在尋找海外投資機會,所以當時美元貶值對他們也是有利的。

當時日本企業把大量的商品出口的美國,同時他們還去美國投資,獲取更先進的技術。

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核電技術、汽車製造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日本在這些領域的進步讓日本有些盲目自大,當時的財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說:“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兌1美元也無所謂啊!”

1985年9月底,《廣場協議》正式簽署,日元開始升值,剛開始是1美元兌240日元,到1986年9月,日元飆升至150元。

由於在簽署《廣場協議》之前,日本為了避免美國貨幣緊縮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採取了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點類似於中國2016年的貨幣超發)。

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量資金到處炒作,對象包括股市、樓市,沒人願意把錢放在銀行,後來,泡沫越吹越大,就誕生了日本80年代的“泡沫時代”。

《廣場協議》就像一根針刺破了這個泡沫,日元升值導致日本製造企業的產品在海外銷量驟減,而國內的資金已經困在了房地產中,國內消費需求不足。

後來的結果可想而之,日本製造企業開始成批倒閉,大量泡沫期招的員工被迫辭退。製造企業和其僱工的貸款成為大量不良貸款。

失業導致居民收入下降,進而導致銀行房地產按揭貸款違約率不斷上升,接下來投資者開始賣房,房價跳水,最終房地產泡沫破滅。

也就從那時起,日本進入“失去的二十年”

03

其實,當時簽署《廣場協議》不止日本一家,還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後來各主要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如下:

美元/日元:255 → 121(貶52.5%);

美元/馬克:3.16 → 1.57(貶50.3%);

美元/法郎:2.68 → 1.27(貶52.6%);

美元/英鎊:0.885 → 0.530(貶40.1%);

從貶值的幅度看,升值最厲害的並不是日本,為什麼日本被坑得最慘?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貌似根本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後來研究者發現,在《廣場協議》簽訂後,德國不斷升級製造業,開拓新市場,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合理控制房地產,打擊炒樓,防治出現泡沫;藉助東西德統一,挖掘內需。

而日本採取的措施是:大幅調低本國利率,政府缺乏監管,遊資開啟了投機模式,大量的熱錢湧入房地產;海灣戰爭開戰,石油價格暴漲,製造企業成本急劇攀升。

總結一下,日本在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中完敗,最重要的原因是:

1、低估了日元升值的後果

2、貨幣政策過於寬鬆

3、房地產被爆炒,泡沫吹的太大

4、日本當時在政治方面還受制於美國

如果看現在的中國,日本當年有的特徵中國也有,比如前兩年貨幣政策過於寬鬆、房地產泡沫被吹大。

但在某些方面,中國和日本當時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比如在匯率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這兩年基本穩定,沒有出現大幅升值的情況。

又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國完全獨立於美國,不受美國人制衡,所以中國在貿易對抗中才更有底氣。

最關鍵的是,從2016年末,中國已經意識到了房地產泡沫過大的風險,這兩年的調控力度空前,已經開始主動擠泡沫。

另外,從去年7月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經濟已經進入“去槓桿”週期,中國開始主動降低地方政府、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負債率。

從最近中美貿易戰的幾個回合看,中方沒有任何示弱的表現,這一方面和中國的綜合國力有關,其實也和這兩年我們在經濟領域的主動調整有關。

所以,中國會成為第二個日本嗎?可能性極低,但我們也不希望中美一直這樣對抗下去,積極溝通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