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孫思邈是我國中醫藥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得到人們深深的愛戴,他去世三百多年後,蘇軾詩中發出了“先生一去五百載”的感慨。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人,在歷史上,他被人們尊為“藥王”。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蘇軾

《千金要方》

孫思邈勤奮好學,小時候體弱多病,經常請醫診治,耗盡了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因此,他立志學醫,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孫思邈的醫學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是《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30卷,全書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收方5300首。是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鉅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貢獻,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張仲景

孫思邈還著有《千金翼方》30卷,是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189門,合方、論、法290餘首,記載藥物800多種,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所收集的大量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千金翼方

精心思創

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發現用杏仁、蜀椒和牛奶、白蜜等可以醫治腳氣病。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病是在1642年,大約晚了一千年。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千金要方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孫思邈善於學習各種學說,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到暮年,體態特徵和生理、病理都有變化。想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生之道。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孫思邈

萬民景仰

孫思邈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精誠”的宏論,至今仍對臨床醫生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他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看病時應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認真負責,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美醜,怨親善友,本族外族,聰明愚昧,要一樣看待;治療中要不避危險、晝夜、寒暑、飢渴與疲勞,全心赴救病人,不得炫耀其能,貪圖名利。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

蘇軾詩中曾寫到,先生一去五百載,這位先生居然是藥王

藥王山現代圖

​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600餘人;為了方便群眾和醫者,他創立了“阿是穴”(指既無固定名稱也無固定部位,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的一類穴位),並廣泛推廣,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孫思邈在有生之年為醫藥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蹟,如“藥王廟”、“拜真臺”、“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