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德《鬥彩出戟六管貫耳瓶》珍賞

化、弘治、正德三朝稱之為明代中期(公元1465—1521年)。在經歷了前幾朝的波動之後,政局穩定,生產力發展。期間景德鎮的瓷業生產進入了一個高峰期,特別是成化時期,其胎釉的質量和瓷藝等均超越了永宣,併成為歷代之最。

弘治年號存續十八年,瓷業多繼承而少發展,與成化相仿,因而,在瓷器鑑定上乃有“成弘不分”之說。而到正德,其無論用料或製作均較前兩朝略感粗放一些。從年號存續時間長短和瓷業生產等歷史情況來看,明中期成化年號二十三年,存續時間相對最長,制瓷量亦是最大,而正德年號存續十六年,時間也不很短,遺存瓷器反而不多。由於成化瓷器水平高,量產豐,後世更多注意且多有仿作,加之長期的誤判與炒作的結果反倒形成了成化瓷器遺存量最少的錯誤認識,並由此對正德瓷器多有怠慢。

明代正德《鬥彩出戟六管貫耳瓶》珍賞

成化年創燒鬥彩,成為一絕,到正德年間,鬥彩技法有所繼承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正德年制瓷器遺存量不太豐,其中鬥彩瓷器相對更見稀少。換言之,正德鬥彩屬於較難得之品種。檢點愚帳中所藏,亦藏有正德各類瓷器,其中有一件正德年制鬥彩出戟六貫耳瓶,乃為罕見之品。故,今日賞瓷,特將其帳中點出,拍照亮相,發於博客公展鑑賞,以饗藏好。

鑑賞本品。可見其造型較為獨特,長頸、溜肩、鼓腹,足座外撇,瓶頸以六管對稱裝飾,瓶頸瓶腹各有六條出戟飾之,管戟形成呼應,更有平衡之感。其瓶高約24.5釐米,中型大小。其紋飾飾以青花回紋、蕉葉紋,肩部與腹部皆以鬥彩繪飾如意雲紋,間有紅彩花瓣黃彩花芯點綴出五瓣型花朵裝飾,腹部則繪青花主題紋飾圓形開光阿拉伯文(真主真偉大),周圍則再襯以變形鬥彩如意雲紋;近圈足處繪上下青花蕉葉紋一週。其紋飾整體佈局和繪製,簡繁適當而無臃腫繁複之感。

明代正德《鬥彩出戟六管貫耳瓶》珍賞

不難看出,此瓶造型規整,施釉均勻,青花沉穩鬥彩淡雅,濃淡適中,整體釉色彰顯典雅。可見其紋飾文字用筆流暢,嫻熟技藝彰顯。而獨特的阿拉伯文裝飾風格,亦是成為明代中外文化交流與制器出口貿易的典型例證。

續觀其底,可見圈足稜露胎,白胎,胎質緻密,然與成化瓷器對比,確可見略微粗放,具備正德瓷器胎質之典型特徵。其底清晰可見“大明正德年制”六字青花雙圈款,其字楷書書體,書相中規中矩,筆劃舒展大方,頗見有力,較之成化款識書相更為規整。續觀釉面,可見釉光潤澤,包漿潤和,鬥彩呈顆粒,具劃手之感,且綻放五彩包漿。毫無疑問,凡此種種,到代特徵鮮明,正是一件正德鬥彩佳器矣。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綜上所述,本件“正德鬥彩出戟六管貫耳瓶”,乃為一件開門見山之品器,毋容置疑。前述,正德鬥彩瓷器遺存稀少,屬難得而珍貴之品種。而就此瓶而言,也非僅見一二,檢索可知上海天物館藏相同一件,另有法國古美博物館藏一件(造型相同,紋飾飾法略有差異,開光窗以鬥彩綠技法鋪地),餘不見其它公展,由此可見一斑。故,此瓶難得,十分值得珍惜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