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火焰一半海水,跨界or死扛?

當下來看,行業熱鬧非凡卻也紛繁雜蕪,幾大派別各自為據。是腳踏實地做好物流?還是另闢蹊徑跨界造車?行業風雲變幻,一切都充滿未知。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跨界or死扛?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說是某物流公司宣佈和其他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智慧卡車公司,消息一出,業內譁然。但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縱觀物流發展和變革的歷史,近些年,行業的競爭確實越發激烈並趨於白熱化,誰都想分物流的一杯羹,但面對僧多粥少的現狀,掙扎底層不如重覓新路。

這兩年來,在資本的助推之下,物流智能車受到追捧,以北京今年車展為例,在展會上,特斯拉的新能源智能概念車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也讓資本們造車的夢想蠢蠢欲動。在此背景下,不少物流公司陸續成立汽車(貨車)研究院,甚至還會專門設置首席科學家的崗。不可否認,互聯網的滲入讓傳統物流多了一些新玩法,對行業來說利弊共存,未來是否真的已來,不置可否。

事實上,跨界造車雖然已成行業的一種小趨勢,智慧卡車、新能源物流車這些詞,相信物流人都不陌生。當然,有人真的是聯合行業同仁積極發展造車副業,也有人僅僅是為了造勢或者是宣傳噱頭,但歸根結底都是資本形式下的商業行為。在商言商,真造車還是假造車,深究意義不大,甚至可能會引發行業一波新的焦慮。這就沒有必要了。不過造車背後的產業鏈,我們還是需要去探究一番的。

造車真的那麼容易嗎?

“跨界”這個詞這幾年比較火,小到明星、歌手跨界,大到上市公司跨界,在種種事例的背後,我覺得更是厚積薄發。很多人說京東、百度、阿里巴巴都有跨界而且相當成功,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不談副業,人家的主業就做的風生水起,且自己手上擁有一大把資源和人脈作為支撐,即使跨界,對自己的企業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方向正確,加之各方資本的持續流入,企業發展壯大,豈是難事?

跨界造車,其實不僅是要打經濟戰,其實更主要是打心理戰。跨界造車之後會出現什麼情況,誰都不知道,而且盈利也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假如不能盈利,投資商是否會繼續出資合夥去做造車這個事,也不好說。

OFO、摩拜等共享單車盛極一時,直至市場出現超負荷投放讓人談之色變,這時候你再去生產同類型的車,價值微乎其微,除非你是免費騎或者低於市場所有的共享單車,但這個時候,你要承擔的是更大的壓力,甚至是燒錢,一旦你停止燒錢,用戶鳥獸散去。

造車說起來很容易,但是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造車是有技術壁壘的。以汽車生產為例,汽車的製造和生產週期並不短,一個新車型,從概念、設計到生產,它可能需要至少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甚至可以說不盈利的週期。汽車如此,貨車亦如此。如果物流公司財大氣粗,倒也不怕,但如果企業只是虛有其表,想借著跨界造車的噱頭吸引眼球,炒概念,恐怕不一定能熬得住,當然死磕到底也未嘗不可,但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會稍微有點大。

物流行業缺的是車嗎?

物流企業都在說造車,行業真的那麼缺車嗎?並不如此。一直以來,行業面臨的困境都是車多貨少,即車源飽和,貨源不足。因此對物流的每一個圈層來說,尤其是上游貨主和下游的卡車司機而言,造車並不能改變或者解決什麼問題。

物流行業發展機會多,但是競爭也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行業更迭莫測的今天,想佔據或者說壟斷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企業的現狀是徘徊在生死一線,拼盡全力賺取利潤。另一方面,資本大幅湧入物流市場,燒錢營銷比比皆是。燒錢營銷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是代價太大,長此以往也很難為繼。

新能源物流車或許是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節能環保的優勢確實顯而易見,但是其中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即效率。對於很多貨主來說,車子的車型、配置等各方面,並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他們看重的是高效率和安全係數。而對於卡車司機而言,看重的則是業務。沒有業務,即使開著最豪華配置的車,也無異於望梅止渴,畢竟業務才是物流人發展和生存之本。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生存尚且困難,又何談跨越生存談精神層面的需求呢?不可取,同時也不現實。懂市場需求,再去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不然只是白費力氣。

換個角度來說,假如物流公司跨界造車確實是出於拓展業務領域,打開市場的一步棋,並且是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來進行車後市場的開發,賺取除了運費、信息服務費以外的收入,

大力引導當然有必要。如果僅僅是為了宣傳噱頭,對於造車方面沒經驗,也沒想好具體要造什麼樣的車,只是腦子一熱做出的造車決定。同時,不會管理更沒有強大的資金鍊支持,個人建議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很可能一敗塗地,不說造車沒做起來,就連原本的業務也要丟,豈不是得不償失。

行業到底缺的是什麼?

很多物流人會問:物流行業到底缺什麼?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要我說,應該是缺腳踏實地的人。路歌CEO馮雷在多種場合曾提到,現在行業蔓延著一種浮躁的情緒,很多人都急功近利,沒人願意踏踏實實去做物流了,只想著立馬就能看到回報,賺到錢,這對行業而言並非益事。很多人希望通過跨界,改變行業,未免想的過於簡單了。

不可否認,物流現在已然成了香餑餑,很多人趨之如騖,總想從物流中賺快錢,但是行業現在正處於變革之中,企業如果只是關注眼前的利益,註定不會走的太遠。行業發展到現在,機會很多,但是挑戰也不少。與其混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如專注於現在做的事,擴充自己的業務規模,增加自身的實力,這無疑才是明智之選。

行業現在過於浮躁,很多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造車,以為造車就可以扭轉頹勢,但是我們要知道,行業缺少的並不是智能物流車或是智慧卡車,缺的是業務。俗話說:業務為王,一個公司沒有業務,再好的貨運車也是擺設。同時還需要考慮到成本的問題。智能運輸車的造價相較於傳統車型要高一些,還需要配備專業水平的司機,因此假如真的引入智能物流車以後,也就意味著你的人、車成本增加了,這時候為了回本,就必須抬高運價,抬高運價對於企業而言,競爭力會下降許多。

另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高科技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慧卡車的時代在未來肯定會成為現實,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在此之前,企業應先練好內功,趨勢不是盲目追趕,而是需要契機迎頭趕上,貿然下一子險棋,可能會把自己和公司搭進去,後悔也無濟於事。

任何事都不能以偏概全,跨界造車固然冒險,但若是有足夠的資本支撐,資源、人力、技術也都能保證到位,跨界又有何妨?說不定能打開企業發展的新大門。但倘若實力稍弱,且各項資源支撐不足,不如腳踏實地的先把物流這個主業給做好,積攢實力。錦上添花這事兒,永遠不會太晚,所以,對於跨界造車,個人認為,還需三思而後行。

文章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