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通青衣與花旦的橋樑紐帶,《梅玉配》引領旦角藝術高峯時代到來

王瑤卿享有京劇界“通天教主”之美譽,他為了豐富旦角藝術的表演風格,打破行當劃分的壁壘,同時也為了豐富自己在做工戲方面的實踐,託請旗籍名票松茂如,將原“四喜班”梅巧玲、餘紫雲等擅演的拿手好戲,崑曲舊本《梅玉配》改編為純粹的皮黃格式,從而使得《梅玉配》這出戏成為既具有傳統風韻又極富創新色彩的經典京劇劇目。《梅玉配》(一名《櫃中緣》),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明朝四川舉子徐廷梅赴京應試,中途落難,為京都客店黃婆收留。偶遇禮部尚書蘇旭之妹蘇玉蓮,一見鍾情,玉蓮失落繡帕被廷梅拾取,遂生相思之疾,黃婆得知實情後出力相幫,引廷梅混入蘇府見玉蓮並還帕,不意廷梅被困玉蓮閨房內,無奈之下只得鎖進櫃中藏匿,又被玉蓮家嫂韓翠珠窺破,幾番思忖決意成全,終使玉蓮和廷梅成婚,闔家團圓。

連通青衣與花旦的橋樑紐帶,《梅玉配》引領旦角藝術高峰時代到來

經過王瑤卿再創造並呈現光彩的京劇《梅玉配》共有八本,分為《降香》《遺帕》《索帕》《識破》《放逃》《滅跡》《榮歸》《團圓》,王瑤卿出演劇中蘇少夫人韓翠珠一角,這出經王瑤卿先生改革後的皮黃風格的《梅玉配》之所以能夠有新的開拓意義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連通青衣與花旦的橋樑紐帶,《梅玉配》引領旦角藝術高峰時代到來

一、全局的重心由徐廷梅與蘇玉蓮的愛情經歷轉移到了蘇家的倫理關係上。在設計上進一步加大了作為蘇少夫人韓翠珠的戲份,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將明代題材的故事轉換到了清代,韓翠珠人物身份設定為旗籍,著旗裝、梳旗頭、穿旗鞋,儼然是旗人命婦。通過呈現晚清時期旗人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凸顯了由青年自由戀愛所引發的旗人貴族士紳家庭危機的產生和解決,是一部頗具現實批判主義意味的“家庭倫理(喜)劇”。

二、整體上注重動作性表演的呈現。五更天,韓翠珠“挖門”“放火”“下鑰”“閉門”等情狀,裝扮上是隻戴旗頭座,顯示出衣著不整的匆忙慌亂情勢,尤其是穿花盆底旗鞋所特有的“旗步”,都是劇中亮點閃耀之處,強化了劇中人物在行為動作上的設計。說唱對話的減少,視覺感受的加強,既精煉又富於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效果。

連通青衣與花旦的橋樑紐帶,《梅玉配》引領旦角藝術高峰時代到來

三、解放程式大膽發揮,進一步發展了《雁門關》《四郎探母》等旗裝戲的旦角表演路數。透過口語化京白、生活化肢體語言、細膩傳情的表情神韻的使用,再配上富麗精巧的服裝,將一個貴族士紳命婦的多角度形象:一家之主的精幹氣派、對小姑的真切愛護、在丈夫面前的潑辣風趣,刻畫得鮮活動人,十分討喜。

四、對於表情手段的使用拿捏也是本劇的精緻所在。韓翠珠發現躲在玉蓮房內櫃中幾天的徐廷梅後,大驚失色而又故作鎮定;審問徐廷梅底細時忽怒忽嗔;為成全玉蓮名節、搭救徐生性命之磊落胸襟,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人感動。

連通青衣與花旦的橋樑紐帶,《梅玉配》引領旦角藝術高峰時代到來

梅巧玲先生創制的“旗裝戲”是京劇旦角藝術上的一股“新風”,由此打破了由老生壟斷劇壇的局面;同時,眾多旗裝戲劇目的產生,以及眾多旗裝戲旦角角色的塑造豐富,也使得旦角戲在藝術和市場兩個層面上具備了與老生相抗衡的資本。“旗裝傳統”經由陳德霖、王瑤卿的不斷精練發展,具體到《梅玉配》一劇的發展革新,是京劇旦角“旗裝戲”的繁盛時代。《梅玉配》一劇是連通京劇旦角青衣行當與花旦行當的橋樑和紐帶,也是旦角戲優勝於老生戲的伊始,標誌著京劇旦角藝術一個高峰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