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搶房子,日本在搶未來!

日本科學家又得諾獎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2000年以來,獲得諾獎的日本人共有18位,包括一兩位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人,日本平均每年誕生一個諾獎得主,僅次於美國,成為諾獎領獎臺上的最大“黑馬”。

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計劃(2001-2005年)裡日本明確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剛剛經歷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這20年裡,日本獲得了18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而這20年,我們都在搶房子。

從1901年至2018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27人,共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7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的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日本諾貝爾獎全名單

年份 獎項 獲獎者

1949年 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

1965年 物理學獎 朝永振一郎

1968年 文學獎 川端康成

1973年 物理學獎 江崎玲於奈

1974年 和平獎 佐藤榮作

1981年 化學獎 福井謙一

1987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利根川進

1994年 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

2000年 化學獎 白川英樹

2001年 化學獎 野依良治

2002年 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

2002年 化學獎 田中耕一

2008年 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 益川敏英 小林誠

2008年 化學獎 下村修

2010年 化學獎 根岸英一 鈴木章

2012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

2014年 物理學獎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2015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村智

2015年 物理學獎 梶田隆章

2016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隅良典

2017年 文學獎 石黑一雄

2018年 生物學或醫學獎 本庶佑

日本“失去的20年”獲得了這麼多成就,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還要一直搶房子搶下去嗎?

實際上日本也曾經搶過房子,曾經日本人也以為他們能買下全美國了。自1991年房地產泡沫被主動刺破後,1995年開始基本穩定了。21世紀,日本人似乎都清醒過來了,房子不過是住的地方,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強大起來,房子只是百姓生活的一方面。

這20年,日本看起來是徹底放棄地產了,看圖。

我們在搶房子,日本在搶未來!

 今年1月22日,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該計劃提出,未來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

為此,日本政府未來5年將確保研發投資規模,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佔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發投資佔GDP的比例達到1%(按GDP名義增長率年均3.3%計算,日本政府5年研發投資總額約為26萬億日元,約合1.45萬億人民幣)。

 再講講我們所欠缺的工匠精神。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將這件事做到極致。有一項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我們有悠久歷史的公司,長虹最近破產了,以前的永久牌自行車,一汽現在不是合資撐起估計都發不起工資了吧,中興更慘了。說說就行了,差距真的有點大。

不要被GDP騙了!全球創新百強日本排名第一,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裡,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在中國媒體上,我們見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經濟衰退、創新能力喪失。

我們在搶房子,日本在搶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