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如何走出低谷

中国艺术市场已经逐渐走出前几年的低谷,尽管很多门类还未能达到巅峰时的价位,但或多或少的回升已经给了市场明确的信号,也给了业界人士极大的信心。然而,在众多艺术门类中,中国当代书画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即便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早已节节高升、屡创纪录,但作为表达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与情感的本土艺术,当代书画门类却显得十分寂寥、乏人问津。与文物类艺术品相比,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丝毫历史文化的附加价值,有的只是作品和艺术家本身的艺术水平,这就给购买者和收藏者评鉴其价值以及预估未来升值空间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因此,当市场调整时,最先下跌且跌幅最大的往往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当代油画和当代书画都遭遇了类似的状况,且至今未能翻身。

根据雅昌艺术网市场监测中心样本公司统计出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当代书画的整体行情依旧低迷,调整期似乎远未结束。除了崔如琢、范曾、黄永玉等少数早已受到市场肯定的大家和王明明、何家英、贾又福、史国良、刘丹、李津、田黎明、徐累等近年较为活跃的中坚力量,其余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并不被市场青睐。如果按照年代划分,在2017年度成交总额TOP30中,50后艺术家占据最多的12个席位,其次是40后艺术家,共有7位,60后艺术家只有3位,而70后和80后艺术家分别只有1位,分别是任重和郝量。由此也可以看出,正处于创作成熟期且年龄并不算很大的50后艺术家最为市场看好,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大多尚未达到自身艺术水平的巅峰,且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很多可能,因此市场在选择时十分谨慎。

在這样的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的法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优秀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依旧能够拍出不菲的高价,而质量一般的作品也会被无情的流拍所淘汰。与传统书画板块相比,当代书画无论在数量还是成交上,都远远落后,似乎与当前书画领域旺盛的创作环境极不相符。在已经仔细遴选和压缩过的当代书画拍品中,只有极少数能够以较高的价格拍出,而更大的基数则是数量庞大、不会给市场留下丝毫印象的低价位拍品。即便不与传统书画相比,而是与同样“辈分”的当代油画相比,前者也遗憾地落后一大截,毕竟油画是世界性的艺术,而中国书画的主要受众只在华人中间。 市场遇冷,也导致了当代书画在创作、学术领域变得冷清。与前些年活跃的创作氛围和不断出现的诸如“新水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等种种概念相比,如今当代书画领域可以说非常低调。然而,这样的下沉未必是坏事,经历了快速起落的市场有望变得更加成熟,而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收藏者来说,这样的坏境也更加有利于平心静气地创作和审视。排除了炒作等外在因素的干扰,艺术才能够回归到艺术本身。艺术家可以在冷静的氛围里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而对于买家和收藏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买入机会,市场不会永远一蹶不振,真正具备价值的艺术品更不会因为市场的起落而丢失其价值。

当代书画如何走出低谷

当代书画如何走出低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