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第二年,孫權突然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定,派出都尉徐詳找曹操“請降”。曹操當即“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一個以孫權“請降”為前提的各自為用的臨時同盟,戲劇性地結成了。敵人與盟友之間完成了一次對換。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19世紀英國外相巴麥尊曾經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在國際關係中,“沒有永恆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近2000年前,孫權已經這麼做了。

劉備入川后,地跨荊州、益州,實力大增,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已經初步形成。劉備集團在西北地區取得了連續勝利,佔據漢中,迫使曹操後撤長安。隨後又接連佔領了房陵和上庸,營造東進之勢,與在荊州的關羽遙相呼應,給曹操在南方的重要據點襄陽以重大威脅。這時不僅曹操已經感到了劉備的壓迫感,孫權感到劉備、關羽的威脅已經超過了曹操。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的曹仁,並且留下兵防備東吳的呂蒙。不知地利的于禁和龐德被突如其來的山洪圍困,讓關羽大獲全勝。關羽和孫權關係不好,揚言說,攻下樊城後接下來就要收拾孫權。如關羽獲勝,蜀對吳造成的壓力當更大。起初孫權想乘機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呂蒙的反對,他勸孫權說不如趁機幹掉關羽,削弱已經日漸做大的劉備勢力。

呂蒙的主張顯然更符合東吳的利益。孫權改變主意,採取與曹魏聯合,達成夾擊關羽的密謀。關羽在呂蒙的偷襲下,一敗塗地,荊州全部丟失。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從本質上說,曹、劉、孫三大集團是零和關係的博弈。即一方所得,既是另一方所失,不存在多方共贏的局面。所以各自的出發點,均在於權衡三方關係,進而考慮自己的利益所在。在這樣一個三角結構中,對任何一方來說,其他兩方都是自己的敵人或潛在的敵人,所謂朋友只是一時的。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都於己是有利的。

三國之中本不存在永恆的朋友或者敵人。孫權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曹、劉皆可為敵或為友,只是不同情況下的選擇。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但由於曹劉雙方都有鮮明而敵對的政治立場,一方自稱皇族後裔,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所謂“漢賊不兩立”,這就導致曹、劉雙方只能在這個三角遊戲中選擇互為敵人的固定角色。反倒是沒有任何政治旗號、沒有立場的孫權,獲得了較大的空間。他可以在魏蜀兩大集團中游刃有餘,充分利用兩者的矛盾,削弱對方保存自己。

關羽丟了荊州,也丟了腦袋。孫權還耍了個小聰明,把關羽頭顱獻給曹操,以期望製造假象,把劉備復仇的矛頭引向曹操。這自然被老謀深算的曹操識破。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斬殺關羽後,孫權雖然遣使到劉備處求和,但他已深知,東吳與劉備之間必有一戰,而且是大戰。此時他必須與曹操走得更近一些。第二年,他給曹操寫了一封充滿阿諛之辭的信,“上書稱臣,稱說天命”,讓曹操順應天意當皇帝,自己願意向曹氏稱臣。

十餘年前,孫權斬斷桌子決心與曹操一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現在為了奪回荊州,他不惜放下身段,不僅向曹操稱臣,還建議曹操稱帝。我們面前彷彿是兩個孫權,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孫權的一生志向就是縱橫天下,保持自身獨立,不然的話,20歲時曹操要他送兒子做人質,他早就送了。此時他不僅希望和曹操集團的外交關係能夠鞏固和升級,在與劉備戰爭時不至於腹背受敵。而更深的想法是,讓曹操成為眾矢之的。曹操稱帝自然觸及了劉備的政治底線,復仇矛頭就可能從東吳轉向曹魏。

曹操雖然被孫權說中了心事,但還是很冷靜。他把信拿出來給群臣看,並說,這孩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一年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並取代漢朝稱帝,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的群臣們認為,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封號,而應當稱上將軍九州伯。孫權說,自古以來從來沒聽說過九州伯,從先漢高祖也被項羽封為漢王,這不過是形勢所迫,那又有什麼損失呢?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實際上,孫權一向對這些面子上的事看得很淡。在攻擊關羽前,為了試探軍情,他還打算自降級別,與關羽聯姻結為親家。

後來為了鞏固和曹丕的關係,孫權多次向其進貢。有些東西還是曹丕點名要的“珍玩之物”,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鬥鴨等等。大臣們面子上過不去,孫權還出來做工作。但是對於魏國幾次要求他送兒子為人質的要求,他都找各種理由拒絕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孫權說,“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將其比作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的勾踐。

曹丕果然被孫權所麻痺。作為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自負頗有文采,認為孫權不過是一介武夫。曹丕曾不屑地問孫權的使者趙諮:你們吳王有什麼學問麼?趙諮巧妙地回擊說,吳王國務繁忙,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胸懷大志,有點時間就看一些歷史經典,不像有些書生就喜歡尋章摘句罷了。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與孫權相比,曹丕對於三國鼎立的形勢一直缺乏清醒的認識,在處理吳、蜀關係上都多次出現錯誤,要麼錯失戰機,要麼構惡關係。孫權則利用了曹丕自大、虛榮的弱點,外卑而內亢,一切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有用時為友,無用時為敵。

在後來孫劉之間的夷陵之戰中,曹丕沒有聽從大臣的建議趁機進攻東吳,喪失了絕佳的戰機。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揮師南下,兵臨濡須,遙望東吳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軍器鮮明”,他不禁對年輕英俊、治軍有方的孫權發出了讚歎。曹操和孫堅同歲,是孫權的父輩。他也有25個兒子,若論詩詞歌賦,都比孫權強,但是論忍辱負重、縱橫捭闔,卻都難比孫權。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孫權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又重新與蜀國結為聯盟,共同對抗曹魏,雙方還協議劃分了魏國的領土。直到魏、蜀稱帝后8年,孫權才建號稱帝,至252年去世。在他登上政治舞臺的50多年間,對手已經換了好幾茬,從劉備到劉禪,從曹操到曹丕、曹睿、司馬氏家族。江東這面大旗沒有在他手裡倒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