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每每能沉下心来看会儿书,就是自己在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刻。尤其是看一些贴近生活的平实文字,就像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夫人,明明是女士,为什么要称先生?

这就体现出汉字的博大精深处,女士为先生的称谓,大致与中国现代史同步,泛指在不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享有丰富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的年长女士,比如说:宋庆龄、许广平、冰心等等。

杨绛先生作《我们仨》,是记叙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的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钱钟书的大名,放在整个华人世界,想必人人皆知,这里就不再对他的人物简介过多着墨。杨绛先生他们的女儿钱瑗及,可能了解的人就相对少一些。

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最后做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导,父母虽然是文化名人,但在动荡年代反而成了钱瑗的“污点”,她的第一任丈夫因不堪批斗自缢身故,后来重新组建家庭。

杨绛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她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文学修养极高,所著著作不再赘述。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两部分文章,一虚一实,前一部以驿道比人生,客栈比寓所,道尽生离死别种种难舍,但却以虚衬实,好似一个悲伤的童话,最后相依为命的一家三口最终散失于古驿道。

第二部分叙事跨度大,细节更丰富,而且是平实的回忆散文,能够窥见这一学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细节,尤其对了解钱钟书人生际遇和性格特点有很大帮助。

杨绛孤身一人回忆逝去的至亲,文字中未见过重的悲伤和遗憾,透露出来的是对温馨生活的回忆,这回忆传递出阵阵温暖让杨绛的晚年不感孤寂,也令人不胜嗟叹。

看过这本书,会有诸多所思所想。

其一,人性究竟到底有多恶,又有多善?动荡年代,让一切都暴露无遗,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段人间炼狱般的年月,但每次从不同的文字报章中触及,身上都会泛起阵阵寒意。

其二,“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至爱亲情的感触,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下发着光,人情甚暖,也能涌出几股泪来。

涉及劣政卑性的事情略去不念。当然了,这一部分的事情也是欲盖弥彰,大家都心知肚明,杨绛可以压抑着没点透,却又让人强烈感知到那个群魔乱舞年代的存在。

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关于家庭和亲情,杨绛先生的行笔洒脱, 朴实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浓浓的深情,让人不由得感叹,文字的表述根本不需要技巧,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或者说,文字的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便会仿若无技巧般,正如化妆的高境界是让人看不出你化了妆。

非常钦佩杨绛先生书里体现出来的克制,在90多岁的高龄,回忆已经离世的丈夫和女儿,但书里不见痛彻心扉,常常因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感到忍俊不禁。

我们仨饱尝苦楚,杨绛的记忆之笔没有昼吟宵哭,反而满目尽是幸福温馨的甜蜜时刻。

钱钟书因为听说安排要和某人握手,立刻溜走回家;留洋学业繁忙占据自己读书时间,甚至想不要文凭;真是爱极了我们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性格。

很多人纪念杨绛先生朋友圈刷了屏,她的只言片语也成了感悟人生的鸡汤,可是,先生的学识、背景、品格,我们只不过见了冰山一角而已。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杨绛先生”,一句“不敢评”的回答拿了2000多赞,深以为然。

人世的路,真的会越走越荒凉

年纪渐长,就越记挂父母,即便每天在身边,也怕抓他们不牢。尤其是自己为人父母之后,这种感念就越重。原来诗里头说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就是这种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