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劍川是個出手藝人的地方,每一個來劍川的人,大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我父親叫施家順,他1987年初中畢業後進入劍川縣民族木器廠學習木雕工藝,從事木雕行業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是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叫施彬林,17歲時開始接觸木雕,從事木雕行業到今年8月剛好八年。”施彬林靦腆的說道。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大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家順

到劍川嘉林木雕藝術有限公司的那天,主人施家順不在,於是施家順的兒子施彬林帶我們走進了嘉林木雕,參觀了他父親跟他的一些作品。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劍川嘉林木雕藝術有限公司展廳一角(張玲/攝)

施家祖祖輩輩都是木匠,雕過多少東西,技藝是從誰傳承下來的,沒人能說清。滇西一帶有這麼一句流傳久遠的民謠,“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從這一句話就能想象得到,劍川木雕氛圍自古以來之濃厚,木雕匠人之眾多。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雕刻

據瞭解,劍川木雕在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西安、南京、北京等地的園林建築、傢俱、屏風及木雕藝術陳設品,不少都出自劍川木匠之手,昆明的三牌坊、錢南園祠堂、金馬碧雞坊、筇竹寺,建水的孔廟、朱家花園,大理的感通寺、觀音堂、杜文秀帥府等古建築都由劍川木匠建造。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花劍川木匠擅長雕刻的對象之一

施家順技藝精湛,公司裡很多雕工複雜的大件都出自他的手。眼前就有一幅雕工精細、立體逼真的屏風,據施彬林介紹,名為《錦上添花》。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施彬林介紹《錦上添花》(張玲/攝)

《錦上添花》使用的木料是花梨木,由當地有名的劍川木雕繪圖設計師王坤永設計,以高潔的玉蘭花、富貴的牡丹花等植物為表現主題,花下有錦雞和小鳥作配飾,以取其錦繡前程,富貴長春,錦上添花之吉祥美好寓意。作品由施彬林的父親與4名工人歷時三個多月完成,光打胚就做了一個多月。2014年時,在中央美院的展覽上,有人曾出價48萬元購買這幅作品,但為了繼續參加完展覽,作品沒有出售。目前,這幅作品的市場行情價遠不止2014年的價,不過他的父親也打消了售賣《錦上添花》的念頭,打算將它收藏起來。

施家順是劍川當地有名的木雕師,於2015年成立了劍川嘉林木雕藝術有限公司,志在弘揚壯大劍川木雕。而施彬林從小就對木雕技藝耳濡目染,再加之父親的薰陶,也志在將劍川傳統木雕技藝傳承下去。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施彬林正在雕刻作品

較同齡人,施彬林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而且很喜歡創新,這從他的雕刻對象就能看出。他帶我們看了他的得意之作:《童趣》。那是一簇簇蘑菇長在灌木上的景象,用一塊原木雕刻出來,不細看,竟覺得是真的一樣,栩栩如生。他說,這是他一次上山時見到的景象,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回來便開始動工做了出來。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童趣》(張玲/攝)

施彬林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劍川木雕現在的地域性還不夠明顯,他想挖掘更多提升劍川木雕實用性、功能性的方法,改變人們對木雕固有的觀賞性、單一性印象,拓寬劍川木雕的銷路。

刀尖匠人身懷“絕技” 劍川木雕歷久彌新

精美的木雕工藝(張玲/攝)

劍川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塊土地孕育了不知多少技藝精湛的木雕師,誕生過不知多少巧奪天工的木雕作品。劍川海門口遺址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木構件上的卯榫,見證了劍川木匠技藝之遠古;劍川石鐘山石窟中仿木結構建築的石雕和精美的龍椅等,印證出唐宋時期劍川雕刻技藝的成熟;劍川古城西門街明清古建築群和世界建築遺產沙溪寺登街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留存著劍川木雕的記憶。這些,無不是勤勞質樸的劍川白族兒女們用千百年的歲月一錘一斧、一創一鑿打磨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