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杂志》记载:“杭州四门谣: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到了清代,杜文澜在《古谣谚》一书中注释说:“车驾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春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

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清代杭州城地图

“东菜西渔,南柴北米”形象地说明了旧时杭州城郊周围的经济布局。那么这种说法的来历是怎样的,如今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东菜”。早在南宋时期,城东庆春门外一片菜园,农民习惯种植蔬菜,供应城市。“艮山门外弥望皆菜圃”,这是当时情形的最直接反映。而杭州城东最著名的菜篮子基地就是笕桥。当时笕桥一带是南宋的官园,这里种植的蔬菜大都是特供给宫廷的。

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南宋御街

“西渔”。城西涌金、钱塘门外是西湖,饮水全靠六井和西河引西湖淡水入城。同时,西湖亦产鱼,日供城市。杭州城西更有西溪湿地,西溪养鱼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规模,西溪“干塘节”,就是西溪当地渔民欢庆丰收的日子。除了干塘捕鱼,西溪人还使用鸬鹚捕鱼、敲梆捞鱼、棉球钓虾等传统的捕鱼虾方式。西湖鱼与西溪鱼鲜嫩肥美,都是杭州城百姓的最爱。

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西溪“干塘节”

“南柴”。城南凤山门外,从钱塘江水运来的木材,都聚集江干,然后运送入城。货源盛时,江干钱塘江上,从开港、衢港、下港、桐港运来的上江二十多个县的木材,均集中这里,木排连天,金黄一片。从杭州沿钱塘江而上,两岸风景秀丽,植被茂密,因此盛产木材,当时杭州城所需木材大都产于此地。

“北米”。城北武林门外,来自苏州、湖州的粮船,都集中拱墅米市巷一带。湖墅十里长街,来自杭嘉湖粮船经江南运河集中于此,米行堆满米屯,犹似座座银山。杭州城北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六朝以来便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粮仓。运河沿岸也建有许多粮仓,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地处胜利河与古运河交叉口的富义仓,成为清代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

杭州自古就有“东菜西渔,南柴北米”的说法,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富义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