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咖啡冲击传统咖啡,你更看好谁?

焦灼的八饼


我认为不是更看好谁的问题,而是咖啡行业如何在这一轮洗牌中实现更新迭代的问题。长远来看,互联网咖啡(外卖)和传统咖啡(门店)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开拓咖啡消费的更多场景,为整个行业的增长提供助力。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率。因此中国的咖啡市场未来潜力巨大,很多人的咖啡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变化来得总是那么迅猛。两个月前,星巴克发布的2018财年三季度业绩显示,其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九年来首现负增长。这自然跟互联网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连咖啡的崛起有着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星巴克没有将自己简单定位为一个卖咖啡的,而是更加强调它的第三空间功能,门店内打造了优雅的环境与令人放松的社交氛围。而瑞幸咖啡、连咖啡等本土咖啡品牌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咖啡行业,主打的是打破消费空间限制的外卖咖啡,以及自助咖啡机等。

客观上说,两方都各具优势。星巴克布局中国市场十九年,有深厚的市场根基以及完备的供应链资源。而互联网咖啡品牌其实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利用了外卖O2O、物流配送等成熟的基础设施,将新业态玩得风生水起。比如连咖啡利用微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链条属性来做推广,挖掘消费增量;而瑞幸咖啡也于9月初与腾讯达成战略协议,双方将就线上流量赋能、微信小程序推广、智慧门店创新等开展多方面合作。

这其实也倒逼了星巴克的战略转型,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也正是试图借助其支付、物流和新零售技术扩大客流、提升服务便利性和新鲜感。

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应该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咖啡补充了咖啡消费市场的场景缺失,但也会面临一些技术壁垒。比如外卖咖啡从生产出来到送到顾客手中一定有时间差,如何保持其风味不散失,又如何协调堂食与外卖的供应链,这些都是问题。而星巴克也好,瑞幸咖啡、连咖啡也好,无一例外都要面对这些问题。

总而言之,互联网咖啡的迅猛发展或许会分走传统咖啡的部分消费力,但这将促进中国咖啡市场在未来的量级突破以及业态更新,不存在更看好谁的问题。


财经无忌


系统邀请,仅仅是小编的一丝个人见解。


其实所谓的互联网咖啡,就目前来看无非就是外送咖啡,这个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在众多茶饮类中,多了一个选择——咖啡(奶咖类为主)。

但是对于所谓的传统咖啡品牌(不包含星巴克),他们带给消费者的真正意义上让你体验咖啡、感受咖啡,不是为了让你去增加多一种饮品选项。所以两者之间不会造成冲击。


而问题中所提及的颠覆,在我个人看来是对行业的一次考验,由于外送咖啡的普及,更多人把咖啡列入常规饮品。随之而来,就是对这种饮品更深层次的追逐——第三波浪潮精品咖啡,这就是对精品咖啡馆的咖啡豆、烘培、咖啡师等多方面的考验了。


我相信经常点的外卖咖啡的朋友,对咖啡其实已经有一种潜在的热爱,或许当有一天碰到一杯价钱不会相差太远,但是足以颠覆你对咖啡的认知的精品咖啡时,你会更少接触互联网咖啡,反而会更期盼闲暇或周末,到你心爱的精品咖啡店去品尝你的挚爱。


其实比较成功的精品咖啡例子,都是在咖啡市场成熟的国家得以成功,例如美国的树墩城、知识分子、蓝瓶子等,既有你在“互联网咖啡”中喝到的意式咖啡,也有经过他们精选的好豆子、适合的烘陪度、起码符合手冲咖啡标准的冲调手法。或许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中国的“蓝瓶子”。


嘿鸟咖啡圈


在互联网咖啡的猛烈攻势之下,传统咖啡品牌是很有可能做出改变的。如果不能顺应时代一个品牌不可能生存这么久,因此我也相信在互联网咖啡的冲击之下传统咖啡品牌还是可以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就像星巴克ceo说的那样,6月星巴克将在北京推出臻选TM北京坊旗舰店——面积仅次于其最大的门店形态烘焙工坊,甚至还可能推出外卖业务。这么看来,传统咖啡行业转向线上线下业务结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业务模式的转变也就意味着生命力不断增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咖啡并不是传统咖啡加外卖,而是用大数据支撑核心用户筛选和数据赋能,在新零售模式的基础上,可通过门店自提+外卖配送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最佳融合,从而达到产品、价格、便利三方面的最优均衡。如此来看,传统咖啡品牌想要在比赛中屹立不倒还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不过结果怎样,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朝好的方向。


西西KE里


个人很看好互联网咖啡品牌。首先新零售模式很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喝到一杯咖啡,可以说是兼顾速溶咖啡的便捷与现磨咖啡的口感。其次是互联网咖啡正在改变咖啡的消费习惯,好友分享推荐送优惠券这种补贴行为让用户养成了持续消费和用咖啡社交的习惯。此外,有大数据支撑的互联网咖啡更了解用户偏好、用户行为、地理位置、渠道宣传的投资回报比等等信息,可以说是让每分投资都花在刀刃上。所以综合来看,互联网咖啡还是很有未来的。


嘟嘟77876084


就咖啡来说我绝对不会站在星巴克这边,也不会站在某瑞互联网这边。对于那些,比较在意咖啡品质的人来说,总会去寻找,一些很值得去的小咖啡馆。所以,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到底是喝什么,这就是一个问题。

对有些人来说,喝咖啡,是喝的一种气氛,他需要坐在,有一定装修规模,和大师的地方,来享受,一段时光。咖啡到底怎么样,是无所谓的,但是坐在哪里,确实有所谓的。人们都说,某星的咖啡很贵。但是某星的咖啡,在美国,营业场地是很小的。

有些人会比较在意咖啡本身,我就属于这一种。而且我还很在意,是不是能很放松的来喝这一杯咖啡。那么自己在家里,准备一台咖啡机,也是一个选项。

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欧洲也有,品牌的咖啡店,但是,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店。这些小店提供的咖啡差不多都很好喝。还可以坐在十字街头边上,看风景。

所以,某瑞咖啡借互联网之名,想要在全国,提供一个统一的咖啡。我想他可能没在意每个人对咖啡的不同需求。至少我看了他,这样的做法,毫无兴趣去进他的店。

的确,互联网+会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奉劝互联网+要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尊重每一个人内心的那份自由。

美国的品牌营销方法,在看似不错的背后,却军事化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用肯德基上校,这样的名字,来解释肯德基汉堡店是很合适说明问题的。因为,在这样的品牌营销背后,他们确认每个人都是千篇一律的。而实际上,咖啡这种消费,和就餐是存在差别的。咖啡不是一日三餐。但胜过一日三餐的需求。咖啡不是用来喂饱我们的胃,而是来为我们的内心服务的。

所以我建议那些互联网思维特别强大的人,要记住一点,尊重每个人内心世界的那份自由。


大舟财经观


传统咖啡店如果不走线上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结合互联网,形成互联网+的模式,这样才行。

根据4理论,互联网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渠道,就目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通俗点讲就是实现品牌更快速传播,打造品牌和卖产品的渠道而已。也没啥太神秘。

我比较赞成传统咖啡集合互联网这种新型模式!


磊磊频道


其实目前在中国的咖啡市场里面,星巴克站了大概 50% 以上的份额,其它牌子的咖啡在抓分剩余的市场份额。

目前市面上推出的众多互联网咖啡,其中最强劲的就是目前的「瑞星咖啡」及,小蓝咖啡。自超强时态的推出以来,备受市场关注。

先来说说小蓝咖啡喝星巴克的区别吧,小蓝咖啡注重社交化。星巴克注重喝咖啡的使用体验,给你一个第三空间。


马蚁蛋


互联网咖啡vs传统咖啡行业其实就是无限场景vs第三空间。从星巴克开始,咖啡店不再是一家简单的咖啡店,而是通过咖啡这种社会黏结剂量,为人们提供聚会场所的第三空间。这让咖啡成为了社交的一种途径。但是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社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了。咖啡已经不再是只能在咖啡店喝的东西了,甚至在没有互联网咖啡之前,大街上也到处都是举着咖啡边聊边走的人群了。无限场景这个概念可以说是第三空间概念在互联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互联网让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第三空间。而互联网咖啡就是赶着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浪潮,用新零售的方式卖咖啡。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虽然帮助星巴克确立了全球咖啡巨头地位,但在技术、互联网和物流高度发展的今天未免显得又些落后。如今支撑着星巴克的除了自己的品牌文化还有有情怀的忠实顾客,这些在如今的形势下能够支撑星巴克多久是个问题。根据星巴克目前的举动,未来做出改变是肯定的且必须的,否则就会败于自身的傲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