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忙碌一天之後,

一段旅程之中,

備受煎熬之際,

生活窘頓之時……

麵條,

大概是填充腹肚,

慰藉心靈的最好選擇,

一碗麵條裡的滋味,有文化的歸屬,有思鄉的愁緒,有大快朵頤的暢快,也有細細品味的珍重,香港食神蔡瀾曾經說過:“雲吞麵,這是香港智慧的體現。麵條充飢方便,餛飩又能解饞,吃法自由,按個人口味可配湯可幹撈可配牛腩蔬菜鮮蝦魚丸。一鍋鍋現煮體現了賣家的誠意而非流水線產品。”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說起來,中國人吃麵條的歷史可不短短。麵條的雛形是“湯餅”,而中國人吃湯餅的歷史,是從東漢開始的,一直到了宋代,湯餅才正式被稱作“麵條”。《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的麵條已有好多種了,有羊肉湯煮的“菴生軟羊面”,有以大蒜和陳皮調味的“細物料”和“棋子”,有清淡的豬肉和雞肉做湯頭的“桐皮面”,有冷麵“冷淘”,還有桐皮熟燴麵、餛飩、菜面、胡蝶齏肐等,數量之多,令人歎為觀止。而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掛麵的記載,是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這樣說來,麵條的發明權應屬於中國人。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這就是發源於宋代的菴生軟羊面


但是,關於麵條的起源國問題,前些年卻爭論不斷。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說是他們發明的。我們中國人拿出關於麵條的文字記載讓他們看,意大利人拿出他們關於麵條的壁畫照片讓我們看。還好,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揭開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吃的拉麵,經鑑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麵條。喇家毀於一場地震,這碗來不及吃下的麵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這碗麵條,為中國人贏得了麵條發明者的殊榮。此後,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麵條》的論文,至此,關於麵條發明權的爭論才算告終。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看樣子,除了沒有肉、沒有菜、沒有滷,沒有醬料,沒有澆頭,沒有麻油,沒有海鮮,沒有魚豆腐,沒有午餐肉,沒有酸豆角之外,和我們今天吃的麵條沒什麼不同嘛……)


麵條吃著吃著,就有了一些傳說,流傳了這麼多年,就成了文化!

比如長壽麵。傳說漢武帝時,有一天議完朝政,君臣開始閒談長壽之事,有人說臉長可以長壽,有人說人中長可以長壽,有人說耳垂長可以長壽,君臣們的議論傳到民間,逐漸變樣,把臉換成了面,說成面長可以長壽,人們為圖吉祥,為求長壽,就漸漸形成了在生日這天吃麵的風俗,而且這天的麵條要擀切得越長越好,以面長寓意壽長。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這是大理巍山一根面,又稱扯扯麵或長壽麵。巍山人曾以1704米的長度申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成功,成為“世界最長的麵條”。


又比如陝西岐山的臊子面。傳說有一個父母雙亡的窮書生,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麵條做得好,而且滷打得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嫂子為他打的滷中有肉有菜,唇齒留香,後來小叔子果然成了舉人,嫂子做的這種面就被譽為“嫂子面”。有人聽說了“嫂子面”的做法後,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考取功名,便仿製這種面,但孩子卻累累落榜,弄得又羞又愧,所以這面便又稱“臊子面”。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在陳忠實的名著《白鹿原》裡,臊子面就不止出現了一次。臊子面,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可以說是白鹿原上的頭號美食。比如白靈與鹿兆鵬以假夫妻的名義執行任務的時候,頭一餐便是一碗臊子面:白靈把一碗澆著肉丁臊子的長面遞到鹿兆鵬手上時,抱歉地說:“鹼放多了——我今日個頭一回捉擀杖。”鹿兆鵬用筷子翻攪一下,被臊子覆蓋著的麵條已經變成黃色,鹼面兒放得過量不止一倍兩倍,他猛然吸了一大口說:“暇不掩瑜。長嘛可是夠長的,筋性也不錯,味道嘛還是咱原上的味道。”所謂“臊子”,大抵上也不過將一應菜碼切丁炒制熬煮,白靈的笨拙手藝讓麵條成了筋性十足的鹼水面,質樸之餘卻也令鹿兆鵬感受到了一分不一樣的味道。這一碗發黃的的臊子面,大概便算二人的定情之物了。


再如三鮮伊麵。傳說伊尹的母親常年臥病,伊尹特意用雞蛋和麵,揉擀切條之後,先蒸熟,後油煎,這樣即使他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地吃麵,而且久放不腐。吃麵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頭和海鮮燉制而成的。伊尹母親在兒子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這種面又叫“孝子面”。三鮮伊麵的做法和今天的方便麵的做法很相似。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在中國,“北方面條,南方米飯”這句話,概括了我們傳統的地方主食特色,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的氣候、自然資源、原材料等因素不盡相同,造成制條、調味、粗細千差萬別,從而,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早年間,曾經有過一箇中國十大面條的評選,上榜的是: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河南蕭記燴麵、蘭州拉麵、杭州片兒川、崑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四川擔擔麵、吉林延吉冷麵。陝西作為麵食大省,表示不服,那麼多好吃的麵條不能視而不見,重慶小面表示這個榜單不完全,吃過小面的人都會愛上它……實在沒有辦法,中國好吃的麵條太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上哪個下,確實是難題。今天,給大家介紹幾種也許不是那麼有名的麵條,但美味自在人心,看看你吃過其中的幾樣。

-01-

寧夏揪面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過去,西北地區因其地理緣故相較於南方缺乏蔬菜,因此當地人都擅長於粗糧細做,肉、饃、面的做法有很多種,味道鮮美,口味豐富。寧夏及靠近西部的百姓們不論男女,一般都是下面片的好手。青海人也將指甲大小的面片稱為“尕面片”,而寧夏、陝西人稱其為揪面或者揪面片。

-02-

河北大慈閣素面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大慈閣位於河北保定,始建於南宋年間,自古為佛教聖地,更以“市閣凌霄”之美譽成為保定的象徵。大慈閣素面與大慈閣文化一脈相承,深受古代帝王將相、大德高僧的喜愛。大慈閣素面為寺院素食,不僅口感宜人,造型悅目,更是配加了山珍藥材。時至今日,素食正成為潮流,而吃大慈閣素面仿入清幽之境,令人別有一番體會。


-03-

內蒙古燜面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內蒙古燜面以其粗獷的烹飪形式、厚重醇香的口感贏得了大家的認可,是最有內蒙古風情的特色麵食之一。“燜”算是此面的加工方法,很多地方稱為lumian。著名山藥蛋派作家趙樹理就特別愛吃這種面,還為此做了一些考證。他認為lumian應為“壚面”,是當年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相戀“當壚賣酒”的那個“壚”字。

-04-

貴州腸旺面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腸旺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傳統風味麵食,在貴州眾多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腸旺面之所以能獨具一格,不僅因為它有滋味悠長的肥腸和血旺,還因為它有山西刀削麵的刀法,蘭州拉麵的勁道,四川擔擔麵的滋潤,武漢熱乾麵的醇香,油而不膩,脆而不生。

-05-

香港車仔麵

全中國的麵條都在這裡了

車仔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內地人來到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出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麵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麵一類熟食。隨著生活水平改善和衛生要求提高,街頭熟食販賣漸漸消失。車仔麵走進茶餐廳和食堂,成為餐盤上的特色。

麵條

一碗麵,吃盡人間味道

還有很多有特色的麵條,篇幅再長,也無法全部展現。但是這股家鄉的味道,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蘊藏在你的味蕾和大腦裡。週末了,給自己下一碗香香的麵條,有滋有味的生活就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