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前有長江天塹,背後有龍虎金山,為何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歷史上從三國吳大帝孫權定都於此開始,共有六個朝代,在此定都。分別是東吳69年,東晉102年,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明朝初定於此,兩世而終。定都南京皆為短命王朝,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地”、“物”、“人”。


一、守南不易,攻北更難的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金陵城也確實是個好地方,北有長江天險,坐擁富庶江南,風水學上也能稱之為龍脈之地。可是與傳統帝都洛陽、長安相比卻相差甚遠。洛陽以東是丘陵地區關隘林立,南北均有山體阻隔,虎牢關、軒轅關皆為軍事重鎮,若遇危險,西進函谷、潼關可退守長安。長安東有洛陽及關口護體,南可退守巴蜀。兩都相互呼應,進可攻退可守,排兵佈陣、資源調配都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自古被稱為東西二京。可是守衛南京城的北面只有一條長江,雖然長江被稱為天塹,但是北方軍隊從華東平原競直南下到達江邊卻是非常容易。南京城的江面甚寬,不好橫渡,但上游渡口多,戰線長,如果被攻破,也可以從西面直逼南京城下。這六個短命王朝,都是除江浙地區之外,其他江南之地都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東南是海,西方也是易受攻擊之地。所以南京失守,則一戰亡國。


二、豐富的物產是助長惰性的溫床

這裡是江南開發最早的地方,也正是因為優越的自然條件,早早的就形成了魚米之鄉。六朝的統治者們在這裡,皇帝擴建都城,臣子置辦產業。氣候溼潤,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作為這麼一個宜居之地,日子過的舒坦,你讓他們怎麼產生重燃戰火,返回北方的念頭?作為在北方被打敗南遷的一個統治者團隊來說,享受著榮華富貴,聆聽者靡靡之音,百官陶醉於此,風氣日下。想起當初的逃亡,今天的日子可謂天倫之樂。


三、最為嚴重的是統治者落後的政治制度與江河日下的綜合實力

這六朝中除了吳國,富有開拓性的建都之外,其他的都是爛透了的政權。西晉滅亡之後,晉人南渡定都建康,士族力量猖狂,文人雅士陶醉其中。朝廷從來就沒有能力組織一次像樣的北伐。統治階級內部明爭暗鬥,爭權奪利,將相專權,家臣弒君。士族力量維護自己的利益,百姓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們始終未能找到,穩定江山社稷度中興之道。於是出現皇帝輪流做,明日到誰家的亂局。在西晉暫短的統一之後,這個自從東漢末年已經和北方割裂的南朝時代,成為歷史的一個笑話。


這六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即便江浙的魚米之鄉,得到了開發,但半壁江山的綜合實力,仍然無法和北方相比,經濟、稅收處於下風,人口數量處於劣勢,戰馬等戰略物資短缺,再加上統治者的不思進取,能偏安東南百餘年,已經是脫北方戰亂的福。當隋文帝楊堅結束北方亂局之後,金陵一戰定乾坤,天下一統,中國迎來了盛世王朝時代。

就連後來的大明帝國和民國,在南京定都也沒有多少年,以至於後世的人們,把歷史串聯起來,總結出了一個南京定都短命王朝的概念。其實歸根結底最大的原因,在於統治者的思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因為居安思危,身體力行,天子守邊,做出表率。大明王朝才國力日昌。和南京城是否有龍脈沒有必然聯繫。


牧漁子


原因不僅僅是首都南京的問題,而是整個東南半壁江山的問題。

長江以南,雖然疆域遼闊,縱橫數省,山林縱橫,河湖遍野,但這樣的地形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宜居宜耕。在南方,只有河流沖積出來的平原、谷地還有低矮丘陵地區,可以養育大量人口,山上不行。這樣宜居宜耕的地方,往往都是河流的末端附近,比如小河匯入大河的河口周邊,湖泊邊緣,海濱地區等。在群山環繞的東南一隅,這樣的宜居宜耕的地區單元,為數不少,但單體體量都不大,而且彼此之間被山川河嶽所阻隔,相互分離,自成一體。比如說,東南最主要的宜居宜耕的地段,就是長江經濟帶,也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但這與廣袤無垠的華北大平原不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成各自獨立的好幾塊,中間有大山阻隔,比如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長江三角洲等,這幾塊小平原彼此間的差異十分巨大。即便是長三角內部,也不是貫通的,中間不是隔著山,就是隔著湖,出了南京城就滿眼都是山,出了杭州城、寧波城、紹興城、鎮江城,一樣全都是山。再比如,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的小平原,都在海邊,而且彼此遠離。這些小塊平原之間的溝通,在古代,基本都是靠四通八達的河湖網絡,山路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大。長江水系、珠江水系、錢塘江水系和閩江水系,以及其他區域性的小河,將整個東南半壁勾連起來。實在連不起來的,就開鑿運河或者修通山路,勉強連起來。

這樣的地形地貌,最初是不適宜漢人大規模居住的。早在秦漢時期,就可以注意,北方的郡縣星羅棋佈,密密麻麻,而東南的郡縣無不地域遼闊,又大又稀疏,就像今天東部各省密密麻麻,西北各自治區一個賽一個的大,這就是因為北方人口眾多,而南方人口很少。東漢中國有十三個州,淮河以北密密麻麻的九個州,而南方只有交州、揚州、荊州和益州,而且荊州和揚州的核心地區很接近北方。

但是,隨著中原地區的日益發達,人口激增,環境惡化,地窄人稠,北方人很早就開始南下了,特別是東漢時期,南方人口增速很快,東漢末年的會稽、吳郡、丹陽、豫章、長沙、江夏、南郡等長江中下游各地人口已經不少了,東吳所以才有實力與中原、巴蜀鼎立。在4世紀初期,由於北方爆發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災難,北方士族、軍閥大批南下,衣冠南渡,江南才真正開始崛起,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宋朝時超越北方。也正是在人口增長的基礎上,南方漢人可以不斷開疆拓土,將南方群山中所有宜耕宜居的小盆地、小平原全都霸佔下來,將土著的少數民族全部趕到山上去或者就地消滅。在此基礎上,南方有了割據的實力,風雲變幻之下,就有了南方各政權。

南方的地形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和平年代能夠非常繁華,但戰爭年代不堪一擊。在和平年代,江南溫暖溼潤,富饒豐富,河網密佈,再加上人傑地靈,往往帶動工農業經濟快速發展,極大繁榮,文化也跟著異常發達。但是,到了戰爭年代,問題就來了,因為溝通各地的水路很容易被切斷。當北方大軍浩浩蕩蕩南下的時候,連通南京與其他地方的水路,可以被一下子切斷,在江河的一些拐彎處或者主要渡口,北方軍隊駐紮一彪人馬,放下幾條船,這條水路就斷了。

歷史上,北方軍隊幾次南下,主力都是直撲南京,或者從安徽馬鞍山的採石磯渡江,或者從鎮江、揚州之間的京口瓜洲渡江,或者兩邊一起渡江,一下子就能包圍南京。南京的虎踞龍蟠帝王州的優勢,往往是在圍城的時候才能發揮出來,北方軍隊想把南京攻下來,通常很不容易。這個時候,北方軍隊頓兵堅城之下,如果南方上下一心,死守待援,等江浙、兩湖、江西、安徽、兩廣的援軍一到,自然就能裡應外合,殲敵城下。但是,遺憾的是,這種理想情況從未發生過,因為其他幾個地理單元的援軍到南京的水路都被切斷了,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資,根本到不了南京。而且,北方大軍常常不是隻打南京,往往還會分兵打上游,攻打武漢或者江西,上游的支援更不可能來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北方以半國之力南下,碾壓南京一座城市,最多是碾壓長三角幾個城市。這種情況下,要是換別的城市,早就完蛋了,也只有南京能夠堅持很長一段時間,換南方第二個城市,誰也不行。等南京打下來,南方其他地方基本就可傳檄而定,及時不能,也就幾個關鍵城市再打幾下就完事了。

南京倚為天塹的長江天險,雖然難以渡過,但對北方大軍從來不構成威脅。要知道,在解放南京,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候,解放軍坐著扁舟,出沒風波里,對岸炮火連天,也都擋不住解放軍過江。所以長江天險沒什麼太大的用處,只要北方軍隊有船,有水軍,渡江並不難。甚至於,北宋在滅南唐的時候,還在長江上前無古人的搭建了浮橋,大軍過江,如履平地。南京真正的屏障是長江淮河之間的廣大空間,即所謂“守江必守淮”。江淮之間的廣闊縱深,足夠南方與北方長期周旋,江淮勁旅也毫不弱於北方,所以,北方與南方的戰爭,決定一切的戰爭都發生在淮河流域,南方在淮河打贏了,就能續命很久,甚至能夠反殺,而一旦打輸了,那立刻就土崩瓦解了,根本無力迴天。被世人視為奇蹟的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正是依靠的是江淮間的這一隻勁旅,而不是長江以南的軍隊。

所以,綜上所述,由於南方各主要的宜居宜耕的地理單元在地理上的分割性,在南北戰爭中,南京無法從其他地方獲得支持,局面往往是南京獨自面對整個北方;南京的優勢,是被圍城的時候能夠堅守很久;長江天險基本沒有太大威脅,南京真正的屏障是長江淮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失去江淮,南京必然守不住。首都南京都丟了,那麼南朝自然不會長久。


龍豹雞


本人分析:1首先南京這地方正因為有長江經過,這個長江既可以看成是天險,其實也是一個便利從長江順流而下直衝南京城!

2金山居高臨下,一旦被攻陷!南京基本上是盡在腹中,本人到過南京知道這地理!

其實南京就是無險可守!

3南方人比北方人瘦小,加上戰鬥力比較差所以南方朝廷基本被北方征服!你問的問題太片面!



小莫談天下


歷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

孫吳(229-280)52年

東晉(316-420)105年

劉宋(420-479)60年

南齊(479-502)24年

蕭梁(502-557)56年

陳(557-589)33年

楊吳(902-937)36年

南唐(937-975)39年

明(1368-1644)276年(其中定都南京年代為1368-1421,53年)

確實短啊……

這是一個偽命題,不是因為首都在南京而偏安的,而是因為偏安,所以首都才在南京。我覺得在古代,南京很適合做大統一王朝的首都。定都南京的這些政權本身就很弱,無奈才定都南京的


攤劍聽潮


正是因為南京風水好到爆表!!!古代人又迷信!自然認為這塊地充滿了王氣!所以會有好多帝皇想要摧毀這片王氣!歷朝歷代累積下來,能人異士也多,你再好的地方也架不住這麼個毀法!所以導致出不了皇帝!有名的故事就是秦始皇在南京埋金以斷王氣!


Pop-Bob


沒有什麼必然因素短命,短命的都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