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爸爸的自白:從三線城市到耶魯、哈佛,我的逆襲心得與思考

自從發了這篇《愛折騰的常爸,把自己折騰進了哈佛》後,陸陸續續收到了很多留言,除了對常爸的鼓勵和關心外,不少人希望我能談談自己的成長之路,比如兒時受到的教育,從三線小城市到哈佛耶魯的經歷等。

當然,常爸還是相當有自知之明的:自己離成功還很遠,還沒到能寫自傳的咖位。但兒時的一些生活片段的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於影響了我後來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了我現在秉持的育兒理念。

我想,把這些小故事分享出來,或許對很多父母來說,還是有一些借鑑意義的。

下面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以後爭取每週分享一篇,大家記得每週五過來看看哈

1、人稠山谷瘠 造舟通異域

我的老家在福建泉州。鼎盛時期的泉州港曾經是宋元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代的《泉南歌》是這麼寫的: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闢。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

正因為人多地少,僅靠農耕完全不足以養家餬口,所以只能“造舟通異域”,靠海外通商發展經濟,也有很多人攜妻帶子,背井離鄉,赴臺灣以及海外謀求生路。

雖然自明朝起,泉州港的地位就大不如前,時至今日,此港口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當年被環境逼出來的敢拼敢闖的海商精神,卻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從三線城市到耶魯、哈佛,我的逆襲心得與思考

到今天,我仍不自覺地受到這種冒險精神的影響。從三星到耶魯從高盛到常青藤爸爸再到今天留學哈佛,每一次跨出舒適區,每一次轉換人生軌跡,多少是傳承了祖先們的敢闖敢拼的精神。

我的父母都是個體戶,沒有上過大學,靠做一些小生意維持我和妹妹的生活和學業,收入也是起伏不定。雖然童年衣食無憂,但離著富足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上小學四年級以前,我們一家四口就擠在十幾平米的一個房間裡。

儘管生活不易,父母卻一直很重視我的學習。從小到大,我的學習成績就一直不錯。聰明或天分不敢說,但好的閱讀習慣卻實實在在對我幫助最大、影響最深遠。而這個習慣之所以能養成,離不開我媽媽的堅持。

2、別人家有錢,我有肯為我讀書的媽

從我三四歲起,“睡前閱讀”就成了我們家雷打不動的項目。不管是晚上還是午睡前,從洗漱到上床,媽媽的故事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我也習慣了聽著故事入睡,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小學二三年級。

其實那個年代並沒有多少故事書好講,無非就是《西遊記》、成語故事,也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等,絕大部分故事都是翻來覆去地講。這些故事也漸漸成了我的“老熟人”。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從三線城市到耶魯、哈佛,我的逆襲心得與思考

記得我大點時,當媽媽再給我講《西遊記》時,如果有一個細節講漏了,我就“倏”地一下坐起來,大聲說:“媽,你講錯了!應該是……”

我媽很無奈,只得重新講,重新哄睡。

就這樣,每次講故事,少則二三十分鐘,多則四五十分鐘。年少時不懂,沒覺得講故事是件辛苦的事。自己做了爸爸,每天給小小常講故事才發現,一連講半小時的故事已經是一種考驗,更別說一連堅持幾年了。

那會兒家裡雖不寬裕,但爸媽對我買書的錢從來都是有求必應。考試考好了,獎勵就是讓我自己選書。

可能是受媽媽講故事的影響,我從小就很愛看書,看得也很雜。印象裡家裡各種刊物定了有二三十種之多,《兒童文學》《少年文藝》《故事會》……也有一些大人的刊物,比如《大眾醫學》。

那時候哪有什麼性教育繪本,我小時候的性啟蒙就是靠著自己讀《大眾醫學》無師自通的,所以在青春期時基本上沒有遇到“怎麼會是這樣”的迷惑和驚恐。

那時候大人忙著生計,動畫片有限,也沒有電腦和iPad,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書為伴。

看書看到入迷處,吃飯時看,睡前看,上廁所也看。

老房子下水道不好,上大號得去路對面稅務局裡的公共廁所,被鄰居戲稱為“交稅”!

就是這5、6分鐘的路,竟讓我練就了一個本事:在來回的路上,我也能拿著書邊走邊看,還能安然無恙地繞過電線杆、過馬路!

好在當時車少,否則早不知被撞死幾回了。

3、除了讀,還要寫!

當然,和睡前故事搭配著“買一贈一”的,還有我媽每週的“改作文服務”。

每次學校留了作文作業,我媽都要親自批閱,還要提出各種修改意見。

“結構不妥”“這個細節寫得不到位”“讀完根本沒感覺啊”……

有時候還要我整篇文章推倒重寫,直到改到她滿意為止。

所以每逢週末,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各種瘋玩兒,我卻要認(ku)真(bi)地寫作文、改作文。

但也正是這樣的訓練,讓我成為了班裡的筆桿子。小學五年級時參加市裡的作文大賽,還拿了一等獎。

現在想想,這一生的語文功底,其實大都是在小學時打下的基礎

4、不讓自己的水平成為孩子的天花板,就要讓TA愛上讀書!

大家都在嚷嚷教育資源不平等的今天,我卻覺得,互聯網讓教育環境比以前公平得多。因為各種發達的信息渠道,讓人人都get優質資源成了可能。

年少時,市裡那個小小的新華書店是唯一的購書渠道,想訂刊物就只能去郵局排隊。

小城市的資源和大城市完全無法匹敵,單說書店裡的書籍數量,就能差出十倍之遠!

還記得高中第一次去省會大城市福州,走進那裡的書城,簡直是心花怒放,幸福得要暈倒!回來給家裡彙報,激動得都結巴了:

“你們知道嗎,福州那個XX書城竟然有……有……有三三層!”

高三時,我就成了噹噹網的第一批用戶。那時候沒有網上支付,買個書還要跑到郵局匯款,把書號寫明瞭。可即使如此,也還是無比興奮。

多年後再度想起這些,內心還是無比地感激。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卻懂得在能力範圍內,用盡全力支持我“讀書、買書、上學”,最大程度地拓展我的視野,呵護和滿足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儘管再往後,他們的學識已經不足以對我形成指導,但這些早期的努力已經足夠讓我順利愛上閱讀、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向更高更遠處前行。

這一切,都造就了今天的我。

5、代代相傳,親子閱讀成了我們的家風

童年的經歷,讓我對親子閱讀加倍重視,從小小常一歲開始,我就每天堅持和他一起讀書,中英文的繪本都讀了很多。

剛開始那半年,真真是最難熬的,因為沒有反饋。而且大多時候,小傢伙跟我不在一個節奏上,還沒講完他就翻到了下一頁。

總之,這半年完全是我自說自話的“獨角戲”。但不管怎樣,都堅持了下來。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竟然可以和我一起坐著讀40分鐘的書!讀到開心之處,他還會歪歪腦袋衝我笑。這簡直讓我幸福感爆棚啊!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從三線城市到耶魯、哈佛,我的逆襲心得與思考

後來為了給他做英語啟蒙,我從美國亞馬遜買了500多本英文繪本。精挑細選後,留下了幾十本適合零基礎的孩子讀的繪本,開始每天給他讀半小時。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從三線城市到耶魯、哈佛,我的逆襲心得與思考

“每天讀半小時”,六個字聽起來很雲淡風輕吧?可是,實施起來才知道是真磨人啊!套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話來說:一個人讀一本繪本並不難,難的是天天給娃讀繪本!

四個字概括——堅持最難

只要不出差,我每天8點到8點半之間一定會給孩子讀繪本,中文英文都有,但儘量增加英文的比例(中文的書平時老人也可以給孩子讀,但英文的只能等我回家讀)。有時候讀到娃興致起來了,還想聽,那就一直讀到9點上床睡覺。嘴巴不停地講一個小時,嗓子都要冒煙了。

堅持還是放棄這件事,其實就在一瞬間的糾結之中;而一件事能不能見成效,也就在這一個個糾結的取捨之間。你做不到“堅持”,也就莫怪努力不見成效了。

事實上當習慣成自然以後,堅持也就變得沒有那麼困難了。況且雖然付出很多,但成果也相當顯著。

在我沒有刻意教他認字(包括漢字和英文單詞)的情況下,他的中文和英文閱讀能力都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期。

前不久,我給他買了一套新的系列繪本,讓他自己選書。他邊看邊讀出書名,一本一本地翻過去,居然把20本書的書名一字不差都讀對了。其中不乏“怪獸”、“烏賊”、“幽靈”等比較難的字,而且因為是第一次讀,他不可能是看封面記住書名,而是確實認得這些字。

在4歲半的時候做了一次英語閱讀水平的STAR測試,結果顯示他的閱讀水平相當於美國小學生一年級第2個月的水平。

這次帶他到哈佛附屬的幼兒園來讀書,我和他本來都挺緊張,怕英語不夠好,融不進去。沒想到,上課的第一天,他就先於其他小朋友在課堂上“搶答”了兩個問題,還都答對了;自此自信心爆棚,不再抗拒上新幼兒園。

現在一週過去了,老師說他適應得很好,都開始交朋友了。昨天我去幼兒園接他,偷偷在旁邊觀察了一下,他就“放學為什麼要把操場的沙坑蓋上”這個話題和幼兒園老師聊了好久,一點都不祛場。

顯然,這些驚喜完全不是刻意教學的效果,而是日復一日堅持親子共讀的“無心之柳”啊!

親子閱讀,帶給孩子的好處,最多的是精神的滋養。

一個愛讀書的小孩長大後,即使困惑,卻不會無助;即使孤單,卻不會寂寞;即使世事浮華,卻懂得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即使身處風雨,卻自能堅毅前行,不會隻身飄搖。

最後,用《朗讀手冊》的作者的一句名言結束本文,與諸位共勉: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為我讀書的媽媽。

——史斯克蘭 · 吉利蘭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下週繼續!別忘了每週五過來看看這個欄目有沒有更新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