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爸爸的自白:从三线城市到耶鲁、哈佛,我的逆袭心得与思考

自从发了这篇《爱折腾的常爸,把自己折腾进了哈佛》后,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留言,除了对常爸的鼓励和关心外,不少人希望我能谈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比如儿时受到的教育,从三线小城市到哈佛耶鲁的经历等。

当然,常爸还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自己离成功还很远,还没到能写自传的咖位。但儿时的一些生活片段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影响了我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我现在秉持的育儿理念。

我想,把这些小故事分享出来,或许对很多父母来说,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下面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以后争取每周分享一篇,大家记得每周五过来看看哈

1、人稠山谷瘠 造舟通异域

我的老家在福建泉州。鼎盛时期的泉州港曾经是宋元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代的《泉南歌》是这么写的: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正因为人多地少,仅靠农耕完全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只能“造舟通异域”,靠海外通商发展经济,也有很多人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赴台湾以及海外谋求生路。

虽然自明朝起,泉州港的地位就大不如前,时至今日,此港口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当年被环境逼出来的敢拼敢闯的海商精神,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从三线城市到耶鲁、哈佛,我的逆袭心得与思考

到今天,我仍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冒险精神的影响。从三星到耶鲁从高盛到常青藤爸爸再到今天留学哈佛,每一次跨出舒适区,每一次转换人生轨迹,多少是传承了祖先们的敢闯敢拼的精神。

我的父母都是个体户,没有上过大学,靠做一些小生意维持我和妹妹的生活和学业,收入也是起伏不定。虽然童年衣食无忧,但离着富足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上小学四年级以前,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十几平米的一个房间里。

尽管生活不易,父母却一直很重视我的学习。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不错。聪明或天分不敢说,但好的阅读习惯却实实在在对我帮助最大、影响最深远。而这个习惯之所以能养成,离不开我妈妈的坚持。

2、别人家有钱,我有肯为我读书的妈

从我三四岁起,“睡前阅读”就成了我们家雷打不动的项目。不管是晚上还是午睡前,从洗漱到上床,妈妈的故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也习惯了听着故事入睡,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小学二三年级。

其实那个年代并没有多少故事书好讲,无非就是《西游记》、成语故事,也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绝大部分故事都是翻来覆去地讲。这些故事也渐渐成了我的“老熟人”。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从三线城市到耶鲁、哈佛,我的逆袭心得与思考

记得我大点时,当妈妈再给我讲《西游记》时,如果有一个细节讲漏了,我就“倏”地一下坐起来,大声说:“妈,你讲错了!应该是……”

我妈很无奈,只得重新讲,重新哄睡。

就这样,每次讲故事,少则二三十分钟,多则四五十分钟。年少时不懂,没觉得讲故事是件辛苦的事。自己做了爸爸,每天给小小常讲故事才发现,一连讲半小时的故事已经是一种考验,更别说一连坚持几年了。

那会儿家里虽不宽裕,但爸妈对我买书的钱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考试考好了,奖励就是让我自己选书。

可能是受妈妈讲故事的影响,我从小就很爱看书,看得也很杂。印象里家里各种刊物定了有二三十种之多,《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也有一些大人的刊物,比如《大众医学》。

那时候哪有什么性教育绘本,我小时候的性启蒙就是靠着自己读《大众医学》无师自通的,所以在青春期时基本上没有遇到“怎么会是这样”的迷惑和惊恐。

那时候大人忙着生计,动画片有限,也没有电脑和iPad,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为伴。

看书看到入迷处,吃饭时看,睡前看,上厕所也看。

老房子下水道不好,上大号得去路对面税务局里的公共厕所,被邻居戏称为“交税”!

就是这5、6分钟的路,竟让我练就了一个本事:在来回的路上,我也能拿着书边走边看,还能安然无恙地绕过电线杆、过马路!

好在当时车少,否则早不知被撞死几回了。

3、除了读,还要写!

当然,和睡前故事搭配着“买一赠一”的,还有我妈每周的“改作文服务”。

每次学校留了作文作业,我妈都要亲自批阅,还要提出各种修改意见。

“结构不妥”“这个细节写得不到位”“读完根本没感觉啊”……

有时候还要我整篇文章推倒重写,直到改到她满意为止。

所以每逢周末,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各种疯玩儿,我却要认(ku)真(bi)地写作文、改作文。

但也正是这样的训练,让我成为了班里的笔杆子。小学五年级时参加市里的作文大赛,还拿了一等奖。

现在想想,这一生的语文功底,其实大都是在小学时打下的基础

4、不让自己的水平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就要让TA爱上读书!

大家都在嚷嚷教育资源不平等的今天,我却觉得,互联网让教育环境比以前公平得多。因为各种发达的信息渠道,让人人都get优质资源成了可能。

年少时,市里那个小小的新华书店是唯一的购书渠道,想订刊物就只能去邮局排队。

小城市的资源和大城市完全无法匹敌,单说书店里的书籍数量,就能差出十倍之远!

还记得高中第一次去省会大城市福州,走进那里的书城,简直是心花怒放,幸福得要晕倒!回来给家里汇报,激动得都结巴了:

“你们知道吗,福州那个XX书城竟然有……有……有三三层!”

高三时,我就成了当当网的第一批用户。那时候没有网上支付,买个书还要跑到邮局汇款,把书号写明了。可即使如此,也还是无比兴奋。

多年后再度想起这些,内心还是无比地感激。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却懂得在能力范围内,用尽全力支持我“读书、买书、上学”,最大程度地拓展我的视野,呵护和满足我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尽管再往后,他们的学识已经不足以对我形成指导,但这些早期的努力已经足够让我顺利爱上阅读、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向更高更远处前行。

这一切,都造就了今天的我。

5、代代相传,亲子阅读成了我们的家风

童年的经历,让我对亲子阅读加倍重视,从小小常一岁开始,我就每天坚持和他一起读书,中英文的绘本都读了很多。

刚开始那半年,真真是最难熬的,因为没有反馈。而且大多时候,小家伙跟我不在一个节奏上,还没讲完他就翻到了下一页。

总之,这半年完全是我自说自话的“独角戏”。但不管怎样,都坚持了下来。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竟然可以和我一起坐着读40分钟的书!读到开心之处,他还会歪歪脑袋冲我笑。这简直让我幸福感爆棚啊!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从三线城市到耶鲁、哈佛,我的逆袭心得与思考

后来为了给他做英语启蒙,我从美国亚马逊买了500多本英文绘本。精挑细选后,留下了几十本适合零基础的孩子读的绘本,开始每天给他读半小时。

常青藤爸爸的自白:从三线城市到耶鲁、哈佛,我的逆袭心得与思考

“每天读半小时”,六个字听起来很云淡风轻吧?可是,实施起来才知道是真磨人啊!套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来说:一个人读一本绘本并不难,难的是天天给娃读绘本!

四个字概括——坚持最难

只要不出差,我每天8点到8点半之间一定会给孩子读绘本,中文英文都有,但尽量增加英文的比例(中文的书平时老人也可以给孩子读,但英文的只能等我回家读)。有时候读到娃兴致起来了,还想听,那就一直读到9点上床睡觉。嘴巴不停地讲一个小时,嗓子都要冒烟了。

坚持还是放弃这件事,其实就在一瞬间的纠结之中;而一件事能不能见成效,也就在这一个个纠结的取舍之间。你做不到“坚持”,也就莫怪努力不见成效了。

事实上当习惯成自然以后,坚持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了。况且虽然付出很多,但成果也相当显著。

在我没有刻意教他认字(包括汉字和英文单词)的情况下,他的中文和英文阅读能力都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

前不久,我给他买了一套新的系列绘本,让他自己选书。他边看边读出书名,一本一本地翻过去,居然把20本书的书名一字不差都读对了。其中不乏“怪兽”、“乌贼”、“幽灵”等比较难的字,而且因为是第一次读,他不可能是看封面记住书名,而是确实认得这些字。

在4岁半的时候做了一次英语阅读水平的STAR测试,结果显示他的阅读水平相当于美国小学生一年级第2个月的水平。

这次带他到哈佛附属的幼儿园来读书,我和他本来都挺紧张,怕英语不够好,融不进去。没想到,上课的第一天,他就先于其他小朋友在课堂上“抢答”了两个问题,还都答对了;自此自信心爆棚,不再抗拒上新幼儿园。

现在一周过去了,老师说他适应得很好,都开始交朋友了。昨天我去幼儿园接他,偷偷在旁边观察了一下,他就“放学为什么要把操场的沙坑盖上”这个话题和幼儿园老师聊了好久,一点都不祛场。

显然,这些惊喜完全不是刻意教学的效果,而是日复一日坚持亲子共读的“无心之柳”啊!

亲子阅读,带给孩子的好处,最多的是精神的滋养。

一个爱读书的小孩长大后,即使困惑,却不会无助;即使孤单,却不会寂寞;即使世事浮华,却懂得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即使身处风雨,却自能坚毅前行,不会只身飘摇。

最后,用《朗读手册》的作者的一句名言结束本文,与诸位共勉: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为我读书的妈妈。

——史斯克兰 · 吉利兰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下周继续!别忘了每周五过来看看这个栏目有没有更新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