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爲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極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並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和隻言片語。於是,一個敏感而重大的問題來了——皇位到底應該讓誰來繼,又是誰說了算?

候選人有8個,這些人號稱“八大鐵帽子”。

怎麼來的呢?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從理論上講,八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但實際上,真正有實力爭奪大位的其實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

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雖然滿人沒有必須傳位給長子的習慣,但豪格能競爭大位靠的不是長子身份,而是能力。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因此,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皇太極麾下的兩黃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鰲拜等這些兩黃旗的重臣,大多去肅親王王府表過忠心,表示願意擁戴肅親王。從雙方的實力對比看,豪格佔據一定優勢。從當時的基本盤看,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著正藍旗,三旗有117個牛錄,比多爾袞兄弟掌握的兩白旗要多(兩白旗時98個牛錄)。豪格的優勢還不止於此。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正紅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於自己。總之,豪格的機會看起來很大,勝券在握。

皇太極病故7天后,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傳令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前面說了,豪格本來佔據絕對上風,八旗裡有五旗已經明顯偏向他。可有兩白旗當後盾的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兄弟三人,齊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當時,多爾袞知道自己登位機會不大,立場從自己當皇帝變成了阻止豪格當皇帝。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豪格繼位的是多鐸,他表示:就算不立多爾袞,按理也該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極的大哥)。可代善居然不幹,理由是年長,精力不濟。

會議陷入僵局。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缺乏捨我其誰的霸氣,面對多爾袞兄弟的堅決反對,面對兩白旗的眾志成城,退縮了。本來,這是一錘定音的機會,結果變成了你爭我吵,沒有定論。

這樣一來,原來支持豪格的兩黃旗也有點失望了。於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和多爾袞達成妥協,退而求其次,不再堅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極的孩子,都可以。甚至,有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舉動,意味著兩黃旗可以放棄豪格,但絕對不會支持多爾袞。繼位的皇帝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這是兩黃旗的底線。

多爾袞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經徹底沒有機會了。不過,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個太壞的結果。豪格呢?再次退縮,在形勢還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做出讓步,這讓支持他的人失望了。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從皇太極的其他孩子中選擇一個登基。鄭親王濟爾哈朗趁機提出由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曾經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豪格派和多爾袞派都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這麼說,福臨登基,是多爾袞和豪格互相角力後的一個互相妥協。豪格在明顯佔優的時候,因魄力不足,最終與大位失之交臂。多爾袞在自己實力不佔優勢的時候,果斷調整策略,從爭大位到阻止豪格爭大位,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在這場大位爭奪戰中,有謀略的多爾袞壓制了有實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後。

1.《清世祖實錄》

2.《瀋陽狀啟》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因為豪格裝“高冷”,非要玩什麼黃袍加身,結果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電視劇中的豪格——一枚鮮嫩小狼狗)

(真實的豪格——現實可能有點殘酷)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隨即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在後金建立之初,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努爾哈赤死時明顯的暴露了出來,因為努爾哈赤在死時沒有交代清楚誰來繼位,導致其子侄為汗位爆發了激烈的爭鬥。最後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獲得了勝利,奪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一個繼承製度,這為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

沒有一點點防備

也沒有一絲顧慮

你就這樣消失在,大家的世界裡

皇太極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美人無淚》中的多爾袞,韓棟確實很帥)

(現實中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同樣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竟然徑直退出了會議,學起來趙匡胤,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但豪格這一走,會議的情形突然就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千佛山車神



歷史遠比小說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個祖,也是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一位皇帝,身為一位“世祖”皇帝,順治帝的皇位來的其實還頗為諷刺,是雙方勢力妥協之下的選擇,也就是說順治帝是白撿了一個皇位。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因為是猝死,當然是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或者指定那個兒子繼位什麼的。

於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誰來當皇帝呢?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有意問鼎這個皇位,皇太極的十四弟當時戰功赫赫的多爾袞也有此意。

於是兩個人開始爭鋒,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還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極親統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支持,還有皇太極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來看,支持豪格的陣營略勝一籌,尤其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代善並沒有自己當皇帝的意思,而是傾向於豪格。

可惜豪格這個人政治頭腦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時候,竟然一再推辭。或許豪格想效仿他的父親皇太極當年被眾人擁立為大汗那樣推辭一番。但豪格可沒有皇太極的手腕,當年皇太極被眾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頭腦下操作而來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過是皇太極當年集權下的成果,豪格這樣一番推辭,大家也就沒有再堅持了。

就這樣豪格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會,雙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後雙方妥協之下,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皇太極舊部兩黃旗這邊的底線是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的目標達成了。多爾袞見登基帝位無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自己成為攝政王,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而皇太極長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齒自己嚥下去咯。

就這樣新興的大清避免了一場岌岌可危的分裂。(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然後在多爾袞的率領之下在李自成滅明以後入關,最後越戰越勇,乾脆統一了中國。

而順治帝這個妥協而來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國性政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歲時,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又巧合的出外狩獵時猝死,順治帝得以順利親政,真可謂是幸運至極。


宋安之


皇太極去世,他的長子豪格34歲,為何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針對此問題有書君首先說明下:建立大清帝國的皇太極,在沒來得及確立合法繼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問題就來了,帝王崗位向來競爭激勵,34歲經驗豐富的長子卻競爭不過6歲的順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機是什麼呢?

1、有繼承帝位能力的人選


古時帝王產生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極有8個兒子與眾多兄弟。皇位只有一個,不可能人人都坐。在當時競爭這個崗位有4個人比較有實力,其中3個是皇太極的兒子:長子34歲的豪格、6歲的順治(福臨)、2歲的博穆博果爾及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

從這4人資歷與競爭實力來看,最有可能勝出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倚重的多爾袞。年僅6歲的順治與2歲的博穆博果爾似乎取勝機會不大。

2、強大的帝位競爭對手


年僅34歲的豪格不僅人才出眾,而且功勳卓著。連續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被授予貝勒。皇太極繼位後,又連續9次參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動,並掌管兩個黃旗與一個正藍旗。

競爭對手多爾袞也不弱。比豪格小兩歲的多爾袞,備受他父親努爾哈赤地寵愛。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變卦,轉擁皇太極)。

後來多爾袞做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功勳更不必說:攻必克、戰必勝。而順治才6歲,任何功績與他挨不上邊。2歲那個更別談。

3、繼承皇位的合法規則


豪格與多爾袞能力再強都需要經過個程序。按努爾哈赤遺詔規定辦:就是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

滿洲貴族說直白就是:皇太極在位時期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當時被封的有7個人,4個親王分別是:禮親王 代善、鄭親王 濟爾哈朗、睿親王 多爾袞、肅親王 豪格;3個郡主:英郡王 阿濟格、豫郡王 多鐸、穎郡王 阿達禮。

在這7個人當中,多爾袞至少可以得到4張票權,看起來佔比較多優勢,豪格略遜些,照這種情形來看順治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4、面對比繼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務


這個皇位爭奪看起來似乎很激勵,但並不慘烈。為什麼呢?因豪格與多爾袞相同的夢想:統一中國。(加粗)他兩心裡也都非常清楚,這是當下擺在他兩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此時大明正面臨著解體的危機,而大清則是坐收漁翁得利關鍵時期。他們不可能為爭奪皇權,發生兩敗俱傷、你死我活的敗局。這也是所有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為實力最強的多爾袞,即便為這個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為一位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鏡:大清帝國剛建立不久,絕不能因雙方爭皇位而致大清帝國的未來於不顧。

5、皇位競選前的共識


做為皇太極的正牌寵妃、順治媽媽、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莊對於皇位的競選能熟若無睹嗎?

當然不能,這不僅有關清朝前途命運,而且也有關她們母子和蒙古貴族的利益。

雖然孝莊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貴族的勢力讓她有足夠的資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爭取到了,在當時具有最強實力的兩黃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兩黃旗的實力憑著皇太極在位17年的苦心經營,已在滿洲八旗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若順治繼位,兩黃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巋然不動。但若豪格繼位,他所掌控的正藍旗可能會凌駕於兩黃旗之上。

6、帝位繼承人的最後角逐與揭曉


皇太極死後第5天,七人首腦會議正式召開。沒想到豪格陰差陽錯取得多數的票權。驚喜來得太過突然,豪格學習堯舜禹謙虛的說:"哎呀,別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誰都成,就是別立我。”

這句致命的話讓豪格徹底失去稱帝的機會。

老謀深算的兩黃旗代表,借勢並堅持主張“立帝之子”,並建議:豪格除外,另7個裡,立比較有資格的順治。多爾袞雖想稱帝,但迫於形勢加之為了大清未來也表示同意。

6歲順治就這樣順利上位,在當時看來,順治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極兒子為王。體現滿族統治集團中皇位應父子相承、皇權須不斷加強,人心所向的歷史趨勢。而且順治是皇太極正牌、且極為寵愛的孝莊的兒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滿蒙之間的團結。同時成就多爾袞一世英名,讓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並促使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時,他的長子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的確有了繼承皇位的實力,但這並不能讓他穩操勝券。

事情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皇九子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繼位,這其中,悅史君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不能忽略。

第一,沒確定接班人

明朝崇禎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突然去世。

按照古代王朝的正常邏輯,之前確定的皇太子或者遺詔中的接班人繼位就可以了,但遺憾的人,愛新覺羅·皇太極不走尋常路,他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也沒有留下遺詔。

在這種情況下,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兄弟和子侄們,自然要對皇位做一番爭奪。

第二,多爾袞來攪局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弟弟,愛新覺羅·豪格的叔叔,但他比愛新覺羅·豪格還小3歲。

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時,愛新覺羅·多爾袞自身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了,而且還有哥哥多羅武英郡王愛新覺羅·阿濟格和弟弟多羅貝勒愛新覺羅·多鐸的鼎力支持,還有很多宗室大臣暗中支持他。

因此,愛新覺羅·多爾袞有心問鼎大位,成為愛新覺羅·豪格最大的競爭對手。

第三,豪格實力不濟

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時,愛新覺羅·豪格是他在世兒子中唯一成年的,而且愛新覺羅·豪格身為皇長子,之前又身經百戰,立有不少戰功,很多人都把他視為皇位的當然繼承人。

但愛新覺羅·皇太極並沒有明確支持愛新覺羅·豪格繼位,愛新覺羅·多爾袞等人也堅決反對愛新覺羅·豪格,雙方都沒有足夠的把握獲勝。

最終,各方勢力妥協,議定由順治帝繼位,愛新覺羅·豪格的支持者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和愛新覺羅·多爾袞輔政。

悅史君認為,順治帝的繼位是一個妥協的產物,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愛新覺羅·豪格都不甘心,但最後愛新覺羅·多爾袞掌握了主動權,設計將愛新覺羅·豪格下獄死,權傾朝野。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愛新覺羅·皇太極自1626年繼位以來編制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征服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設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大金國號為大清,捨棄汗號而稱帝以示正統......1643年八月初九正當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入關滅明混一天下之時卻猝死於清寧宮。

隨著皇太極的死亡,確定其繼承人選就成為新生的大清政權的頭等大事。由於皇太極突然猝死,沒來得及留下遺囑,於是皇位的傳承就只能按滿洲舊制通過八旗旗主貝勒們開會商議決定。此時皇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莫過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論個人能力多爾袞自然更強且其身後有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而八旗軍中的兩白旗則處於多爾袞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優勢則在於:身為皇太極長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極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擁護,皇太極在位時為強化中央集權而將這三旗劃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過其他五旗實力之和。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儘管論實力他不及多爾袞和豪格;論出身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也沒多爾袞和豪格根紅苗正。然而無論他倒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八月十四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其實在赴會之前多爾袞已暗中詢問過兩黃旗實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見,試圖將兩黃旗從豪格陣營拉過來,結果索尼明確答覆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餘非我所知”。索尼的態度其實代表的是整個兩黃旗的態度——兩黃旗一直由皇太極親自統率,各級將官幾乎都是皇太極一手提拔,而多爾袞對他們沒什麼交情可言,他們自然更願意擁立皇太極之子:一則是報答皇太極的知遇之恩;二則也是希望通過擁立皇太極之子以確保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時的滿清政權正處於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較為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過渡階段:若按女真舊俗多爾袞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皇太極之位並無不可,然而畢竟這時皇太極已仿照中原漢制初創了大清政權,對正準備入關滅明繼承中原正統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繼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於是兩黃旗以維護先帝皇太極之名擁立豪格,而多爾袞一派則搬出祖上舊俗說事。

當多爾袞趕赴崇政殿參會時赫然發現:兩黃旗的索尼、圖賴、鰲拜等人帶兵把崇政殿圍得水洩不通,大有以武力奪位之勢。會議剛一開始索尼、鰲拜等人就率先倡議立皇太極之子。多爾袞以諸王尚未發言為由斥責索尼、鰲拜等人目無尊上,將其喝退。隨即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立多爾袞為帝。一時間多爾袞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和作為皇太極嫡系的兩黃旗之間爭執不下,而兩紅、兩藍則不明確表態支持哪一方。老謀深算的多爾袞雖然極力想將皇權爭取到手,但考慮到外面劍拔弩張的兩黃旗士兵也不敢貿然處之。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決,於是就說:“如果你不繼位,就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多爾袞立即反駁道:“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詔中提到過,不是隻有你的名字。”多鐸見遭到哥哥的反對,於是又以立年長者為由提議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禮親王代善(事實上努爾哈赤的長子是褚英,不過這時已死,代善成為此時事實上的長子)。一向滑頭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發,如今見多鐸提議自己才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兩黃旗士兵就在門外,自以為勝券在握,於是故作謙虛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等重任?”沒想到多爾袞竟然接過他的話頭說:“既然肅親王如此禮讓,咱們更議他人。"

此言一出兩黃旗士兵當時就炸毛了。禮親王代善眼看有火併的危險,於是託言身體抱恙而退出會場。隨後各旗旗主紛紛離場,會場內只剩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兩黃旗官兵。多爾袞知道如不安撫一下的話還不知道這些人能鬧出什麼來,可又不甘心讓老對手豪格繼位,於是他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這樣一來就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的目的,兩黃旗也不好再說什麼了。這年的福臨只有6歲,無法親自處理國政,於是多爾袞趁機宣佈由自己和濟爾哈朗作為攝政王輔佐處理朝政,這樣一來儘管多爾袞無皇帝之名號,卻實際執掌軍政大權,正是在他的策劃下清軍於1644年入關定鼎北京。

最後再說一點:儘管順治繼位是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權力鬥爭妥協的產物,可即使皇太極沒猝死,而是明確立下遺詔也未必會選擇長子豪格——儘管在皇太極死後的權力鬥爭中豪格一開始受到兩黃旗的擁護,可那不過是因為他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身份而已,其實兩黃旗的效忠對象是皇太極而不是豪格,所以當多爾袞提出擁立福臨時也並未遭到兩黃旗的反對。豪格之所以在兩黃旗中沒威信可言和皇太極對他的態度有莫大的關係:皇太極生前掌握著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兵權,豪格卻沒成為其中任何一旗的旗主,這從側面反證了其實皇太極壓根就沒考慮讓豪格繼位,否則為什麼不刻意培養他呢?而多爾袞與皇位的失之交臂反映的則是當時滿清政權正由分散的原始部族向中央集權急速轉變:以皇帝為核心的專制統治日益穩固,而八旗旗主貝勒的權力開始縮小,任何試圖按女真舊俗恢復兄終弟及以顛覆皇室嫡系的行為都將遭到遏制。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原漢文明中的嫡長子繼承製或多或少會對其產生影響,那麼皇太極的嫡長子是誰呢?皇太極生前娶了蒙古科爾沁部的大玉兒(日後的孝莊太后)和她的姐姐宸妃海蘭珠、姑姑孝端文皇后。按說孝端文皇后所生之子方為嫡子,然而孝端文皇后一生無所出,而宸妃海蘭珠備受寵愛——在宸妃海蘭珠誕下八皇子后皇太極召集文武群臣頒佈了大赦令,事實上承認了八皇子的嫡長子身份。遺憾的是八皇子在兩歲時就夭折了,不久宸妃海蘭珠也染病身亡,至此大玉兒在皇太極的後宮中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在皇后無子的情況下她所生的福臨已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再加上她高超老練的政治手腕,如果皇太極在世恐怕皇位也會傳給福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事非常複雜,完全是清朝早期統治者之間博弈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清朝權力真空,皇子、皇弟躍躍欲試競爭皇位

話說1643年9月2日,皇太極突然去世。當時,後金王朝已經改名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極死後,造成了權力的真空。皇太極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三個夭折,剩下了八個。

《江山風雨情》中的皇太極

在這八個兒子之中,大兒子豪格35歲,葉布舒16歲,碩塞16歲,高塞6歲,常舒6歲,韜塞4歲,福臨5歲,博穆博果爾2歲。

從這八個兒子的年齡來看,似乎是豪格應該是最佳人選。豪格能征善戰,似乎能夠帶領清軍更快的打敗明朝。

但是,這裡面還有兩個潛在的人選,就是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前者的母親是孝莊皇太后,後者的母親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


《孝莊秘史》中的孝莊

此外,那個時候的清朝還沒有完全漢化,殘存著女真民族的一些習慣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繼,還可以兄終弟及。於是,皇太極的弟弟們,多爾袞也成為具備最大可能性的一個人。

豪格VS多爾袞:雙方成為最佳候選人

豪格這個人,第一,他年齡合適,35歲,正適合做皇帝。第二,能戰善戰,具有謀略,曾參加過九次對明朝的戰爭,還與多爾袞一起征討當時草原上最厲害的勢力——林丹汗勢力,也正是這個實力,豪格最先被封為肅親王,其勢力與多爾袞等人實力相當。

最主要的,豪格手裡還掌管著八旗軍中的三個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不過,多爾袞的優勢更大!首先,他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還曾留下遺言,應該立他當大汗。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因為努爾哈赤大兒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極,導致多爾袞第一次爭汗位失敗。

其次,多爾袞有兩個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這三個人能征善戰,手中掌握著三個旗。還有,功勳卓著,比豪格更有謀略。

豪格

按照清朝的規定,大汗應該由議政王大臣會議選出,參加者主要是親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擊和多爾袞的進擊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節的前一天,議政王大臣會議正式開始。會議由多爾袞主持。

會議剛開始,豪格一邊的大臣鰲拜和索尼馬上就說,要立皇子!多爾袞立即說,選大汗應該是親王郡王來討論,你們有什麼說話的資格,給我出去。那意思,你們外姓人不要搗亂。鰲拜和索尼作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擊,光榮下場。

多鐸和阿濟格開始發動攻勢,立即站出來說,應該立多爾袞。多爾袞內心很開心,他覺得,憑三兄弟的聲望和影響,再加上三個旗的軍隊,自己肯定可以被推舉為皇帝。於是,還裝模作樣的謙虛了一下,說別,我哪有資格。

這時候,多爾袞問鄭親王濟爾哈朗,您老的意見。多爾袞心想,要是濟爾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這場戰役就大獲全勝了。

瀋陽故宮

可沒想到的是,濟爾哈朗說我主張立皇子。多爾袞等人開始感覺到大事不妙,怎麼這些人都不過來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鐸使用迂迴政策,豪格假裝謙讓與皇位擦肩而過

多鐸等人意識到,這個時候,不能太露鋒芒堅持推舉多爾袞,這樣會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彈。

多鐸馬上對禮親王代善說,我們立您當皇上吧。這是把禮親王放在火上烤啊!

禮親王也不傻,馬上說,我都六十歲了,皇太極五十多歲就死了,你們找一個六十多的當皇上?這不開玩笑麼!其實吧,我也主張立豪格。

多爾袞等人估計此時心中奔過了無數草泥馬,我擦,豪格人氣高漲啊,簡直是要獲得全票。

此時,估計豪格心裡樂開了花,說不定內心已經開始籌劃應該怎麼登基了。豪格這個人,也不是那種孟浪的人,他覺得,表面上應該要謙虛一下,就說,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當此大任。

李光潔版多鐸

他以為,大家都會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樣,三次跪地跟他說,為了江山社稷,請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遲,既說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覬覦權力,也說明我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舉的,能夠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這裡面有三個搗亂鬼。多鐸一看,哎喲,有轉機!馬上就說,我同意豪格的話,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這麼謙虛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說的,豪格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第三回合:兩黃旗士兵出動,為豪格助陣!

此時,豪格手下的兩個黃旗馬上站出來,打算推波助瀾一下,說今天我們必須要立先帝的兒子,不然誰都不許走,我們全部在這裡自殺,為先帝殉葬。

沒想到,這一劍拔弩張的趨勢卻被禮親王給四兩撥千斤給化解了。禮親王說,我老了,這個會我也不參與了,你們愛立誰立誰,完事告訴我一生就可以,我現在去給皇上磕頭去。

八旗服裝

多爾袞哥哥阿濟格此時也要臨陣脫逃,馬上說,我只同意立多爾袞,立誰我都不同意,然後揚長而去。阿濟格這話,就如同我們現在說,如果你們不立多爾袞,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權利,但我服從,這話毫無約束力。

第四回合:雙方開始妥協,福臨被好運砸到了頭

這時候,局面開始僵持,豪格的兩黃旗和多爾袞的兩白旗士兵氣氛越來越緊張,似乎馬上就要刀兵相見。

還是鄭親王聰明,他馬上說,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臨當皇帝吧。

鄭親王想找個大家都沒有意見的人,以此化解危機。多爾袞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對我們,似乎也只能這麼辦。好在福臨小,我現在又軍權獨攬,他們孤兒寡母的,說不定我也有機會再次奪得皇位。於是,多爾袞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畢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給他總好過給自己的叔叔。

就這樣,福臨當上了皇上,也成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

皇位,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砸到了福臨的頭上。


兮兮說事兒


  六歲的福臨能繼位成為順治帝其實是當時皇太極一派和多爾袞一派爭鬥的妥協結果。

  清代最初的繼承人選擇方式是“選賢與能”,滿洲高層共議而決。

  皇太極後期,多爾袞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他們一母同胞,為太妃阿巴亥所生,努爾哈赤死後,太妃被皇太極等人所逼殉葬。多爾袞三兄弟長大後為大清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勢力逐漸成長。皇太極一死,由於其生前也選定繼承人和立下遺旨。皇位爭奪者逐漸成為兩大派:一派是要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一派要擁立多爾袞。

  豪格作為皇長子,正是年富力強,又有勇力,且久經沙場,軍功卓著。按“立長”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多爾袞作為皇弟,功勞太大,也有一大幫擁躉,而且其三兄弟齊心,支持者很多,勢力也很大。

  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位。努爾哈赤弟弟,當時德高望重的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當時威望最高的皇太極的哥哥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此時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和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八旗佔了四旗,無論從哪方面說都似乎穩操勝券。

  但一手好牌還是讓他打爛了。

  多爾袞本人有謀略,有兩白旗和兩個勇猛善戰親兄弟鐵心支持,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有部分宗室也暗中支持他上位。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甚至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

  當時盛京暗潮湧動,兩派人互不相讓。就在眾人在皇宮大殿舉行決議時,豪格或許為了表示謙遜,客氣下,或者說以退為進,來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須知此時乃是一言定成敗之時,豈能馬虎。

  果然精明的多爾袞抓住了這句話,既然肅親王不想當,那就再議人選吧。

  此時兩黃旗將領佩劍上殿表示:“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經過十餘天討論,有了折中方案:即皇帝由皇太極之子繼任,但不是豪格,乃是皇太極另一個僅六歲的兒子福臨,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如此,34歲的豪格就錯失良機,與皇位絕緣。不僅如此,他此後屢受打擊,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多爾袞以豪格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罪名將其下獄,四月即死於獄中,年僅四十歲。更可嘆的是,在豪格死後,其福晉也為多爾袞所納。


趙燕雲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