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學案》(五)

邱崇丙 (1932---)國家圖書館文獻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 2004年9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以《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為題發表演說,稱“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舉例說:“枯楊生華,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萎的楊樹生出新芽,老年男子娶了年齡可當其女兒的年輕女子為妻,沒有不利的)、“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枯萎的楊樹開花,老年女子嫁給年富力強的男子,沒有禍害也不值得稱道)。在“枯楊生華”和“老夫得其女妻”、“老婦得其士夫”這種天道和人道之間只有模糊的相似性,並不存在任何合乎邏輯的必然關係,由此歸納出的“無不利”、“無咎無譽”的結論更是站不住腳的(可以舉出無數的反例加以推翻)。這種“推演”無非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的反映,或許還有一些生理上的道理,但是與邏輯推理無關。楊振寧答覆記者的問題說: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聰明的人,沒有萌芽出來中國近代科學?我在這方面去看了一些書,去想了一下,我看出一個別人從前不大注意的道理,就是中國沒有推演法,從《易經》開始就沒有推演法了,而且其方法跟推演法相反,這使得中國有個框架,這個框架就是思維的方法,就是歸納法的方法,認為這是唯一的思維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要說我有什麼革命性見解,就是我指出來,這是一個致命傷。劉大鈞先生認為:楊先生的演講“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楊先生說《周易》只有歸納,而沒有推演。可是眾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書,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舉一反三,怎麼能說沒有推演呢?劉先生的反駁,恰恰暴露了《易經》的弱點,不攻自破。既然承認是算卦,算卦的方法是邏輯推理嗎?楊先生所說“中國沒有推演法”,是指邏輯的推理,劉先生所說的推演就是算命,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推演。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問題恰恰就出在性質上,問題的癥結是拿偶然性當成必然性,拿個別當成一般。不僅《易經》卦爻辭本身是一種偶然猜測,誰佔到這一卦,也是偶然碰巧,兩個偶然,卻變成了一個必然。“枯楊生華”和“老夫得其女妻”、“老婦得其士夫”,從文學的角度看,還可以認為是一種象徵手法,表明那時的中國人的思維,還沒有完全脫離“神話傳說”的性質,也就是文學和科學還沒有明確分開來,帶有“幻想”的成分。占卜、卜筮,對於古人來說,是一種預知欲,可以認為是一種思維的探索過程,這種思維方式,不僅不能催生自然科學,還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當然古代中國人的思維,也並非都是《易經》式的,也有富於思辨的,墨子就善於用推理的方式來論證,並且涉及自然科學,如光學知識。李斯那篇《諫逐客書》,歸納演繹,邏輯嚴密,說得頭頭是道,終於迫使秦始皇改變了主意。《易經》的思維方式雖然不是主流,對它的負面影響,不宜低估,更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楊先生的演說,招來許多非議。反對者有些話說得很難聽,甚至缺乏起碼的禮貌,可見這一思維惰性還真積習難改。不作有理的反駁,而無理罵人,也是缺乏邏輯思維的惰性。楊先生認為:一直以來都有學者持有他的這一觀點,但他們中很多人都迫於學界壓力,不敢公開宣稱自己的觀點。楊先生大約也感到些壓力,他終於也為自己辯解:“我不是離經叛道者。”在反對聲中自然也有讚賞者。2004年9月21日,《南方都市報》發表了哲學教授袁偉時的文章,表示支持。9月25日,深圳出版的《晶報》以《楊振寧炮轟易經稱其阻礙科學啟蒙》為標題作了報道,援引袁偉時先生的話說:“在這次論壇上,楊振寧先生分析《易經》思維方式對中國文化、學術發展的危害,顯示了一個大師令人景仰的風度,可惜,這樣的反思尚屬鳳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