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乡专署响应主席号召,在新乡专署文艺界落实“双百”方针。当时我在沁阳县社馆工作,组织上通知我和苗发信从沁阳怀梆剧团抽出,到新乡专署负贵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当时主要任务是抄怀梆戏,抢救怀梆剧本不失传。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苗发信,怀梆老艺人,当时将近60岁,沁阳人,称苗头。苗老在剧团任配角,所知剧目不亚于拐兰孩儿。整理剧目时,苗口述,我记录,两人吃住在招待所,在卫河边上一个胡同的小民宅里。是电影队的公用房。电影队用堂屋,我们在东厢房。二人相对而坐,条件简陋。苗老文化有限,方言极浓,比如休息休息,他说“歇歇”。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他说“唱”,我记唱词,他说白,我记道白。抄前两个剧本时,我本人文化初小,戏曲知识有限,名词术语不熟,记录很受难为。白天记录,晚上整理,再三加工仔细推敲。2~3天才能整一个剧目。吃过饭就上班。上班就记戏。累了歇歇,再开始,再说再记。几个戏后,戏曲术语也熟了,慢慢地掌握了规律了。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比如《对花枪》戏中有场“出征”的戏,《审马龙》也有出征,武戏中都有出征一场,唱词都一样:“我在此马上来开言应,一言说与三军听,途路上公卖要公买,可不要扰害黎民情。”大同小异记录起来就快了。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个多月下来,整理了20多本戏。其中有《对花枪》、《反长安》、《地塘板》、《审马龙》、《大宋药酒计》等,整好的剧本,交给新乡专署文化科科长钱塘。钱塘科长,资格很老,戏曲知识很丰富。现在商丘宣传部,不知人还在不在。他说,要原原本本整理,不要篡改。抄好的剧本,他基本都要看,非常有文化,对戏曲很有研究,后来,参赛剧目《对花枪》就是钱塘科长决定的。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通过这次抄剧本,认识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抢救怀梆,不让怀梆失传。这之前,老艺人都是口传,无有文字剧本,无有作者。在这次整理中,还对《对花枪》在原基础上作了加工整理推陈出新。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第二次抢救怀梆经过

1956年春,接到省首届戏曲会演大会通知。所有剧种都参加,已有几个剧种失传了。为了这次大会,河南省戏曲学校成立。我被保送到省戏校导演班学导演。另外还办有演员班。名誉校长是常香玉。培训半年,毕业后到沁阳县怀梆剧团实习。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新乡专署决定让沁阳县怀梆剧团参加大会。参加会演戏《对花枪》。由赵志英、于有才和我任导演。记忆犹新。当时二十六七岁,精力充沛。为了不出纰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分析角色人物个性,找出剧情高潮,增加艺术效果,征求演员意见,反复排练,反复修改,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一次抢救怀梆的经过

新乡专署派出演出代表60人,观摩代表14人。会演时间是1956年12月18日,到1957年元月15日,为期28天。这次会演共有17个代表队,剧种23个,剧目93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