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科学》刊发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肠道除了通过向血液中释放激素与大脑进行交流外,还利用肠内分泌细胞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神经回路”直接与大脑交流。

人体肠道内分布着1亿多个神经元,堪称人体“第二大脑”。事实上,肠道通过向血液中释放激素与大脑进行交流,在大约10分钟内,就可告知大脑“我饿了”或建议该吃块披萨、或一顿红烧肉。

肠道与大脑直接“交流”

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最新一项研究证明,肠道通过一种已存在的神经通路与大脑更快速直接的联络,这种新的神经通路可在几秒钟内传递信号给大脑,并出现协作机制。

该项研究将有望为肥胖症、饮食失调、甚至抑郁症和自闭症等患者的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症状提供新疗法。

加拿大多伦多Lunenfeld-Tanenbaum研究院肠道疾病专家丹尼尔·德鲁克教授认为: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细胞与大脑快速交流的新途径。

能否将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还有待于回答很多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讲,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未解之谜”和全新研究领域。

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肠内分泌细胞拥有“突触”

早在2010年,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迭戈·博克斯博士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一个惊人的发现:位于肠道内壁可产生刺激消化和抑制饥饿感激素的肠内分泌细胞,拥有足状突起,与神经元突触的形态和功用十分相似。

肠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激素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号,但是,博克斯希望了解这些细胞能否像神经元一样,通过电信号与大脑“交流”。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细胞就必须依靠迷走神经从肠道将信号传递至大脑。


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肠道感觉细胞通过迷走神经(黄色)与大脑直接“交流”


研究人员将荧光标记的狂犬病病毒(该病毒可通过神经元突触传播)注射到小鼠结肠中,观察肠内分泌细胞和迷走神经是否出现荧光标记物。

在皮氏培养皿中,肠内分泌细胞与迷走神经细胞彼此间形成了突触连接。

这些分泌细胞甚至会分泌大量与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递质谷氨酸,迷走神经细胞在100毫秒内快速捕获这种递质,远比激素从肠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要快得多。

博克斯认为激素的缓慢信息传递过程或许是抑制食欲药物失效的“根源”。他希望深入研究这种肠道——大脑信号通路,是否向大脑提供了我们每天所吃食物营养和热量的重要信息。

这种超高速肠道——大脑信号传递优势显著,例如能快速检测到毒素和毒药,还可以让大脑实时感知肠道内的状况。这些先天本能均是来自于远古肠道感觉细胞,可追溯到6亿年前最早出现的多细胞生物体——一种叫做丝盘虫的扁平生物。

新神经通路:大脑肠道直接“交流”


另一项研究成果与之呼应

最近《细胞》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作者更多关注人体受益于肠道感觉细胞的客观线索。该项研究负责人是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伊万·阿劳霍。

他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用激光刺激小鼠肠道的感觉神经元,通过奖励机制进行重复。研究人员发现激光刺激会使啮齿类动物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升高。

阿劳霍博士认为:将这两篇论文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整地诠释电流刺激迷走神经治疗严重抑郁症的可行性,也初步理解了“吃东西会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缘由。

尽管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位于大脑之外,但也能激发奖励机制,增添快感。

至此,我们开始理解所谓“肠子决定大脑”之说法,吃饱了,自然就满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