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富晓红专栏】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几天前我写了篇文章:《解析大部分父母的爱终究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网友留言:现在的孩子都想玩手机,给吗?

我想这是当今大部分家长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由此想到我在教育儿子过程中碰到的几个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探讨。不敢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我的儿子才刚进大学,而且考的也不是名牌大学,但是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始终是有思考和进步的,并且儿子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健康快乐的。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一、孩子长时间看手机怎么办?

孩子迷恋手机,长时间看手机,这个问题是当今大部分家长较为头痛的问题。如何引导或制止?我也一直在探索之中。

我是不建议孩子小学就拥有手机的,因为孩子越小,他对事物的判断性越弱,自控能力也越差,所以初中之前不该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手机。

儿子初二的时候才给他一部我用旧的手机,但是也只有在周末时候给他用,就是为了联系方便。他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是初三的暑假,告诉他如果考上他理想的高中就可以给他买一部他想念已久的手机。结果如愿以偿。

高三的暑假他拥有了他的第二部手机和一台电脑。说实话他也是长时间的看手机或电脑。为这我也苦恼过,绞尽脑汁过,忍无可忍时也生气过,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心疼。

效果都不佳。但不管怎样,他保持着运动,做家务,早睡的习惯。我还是会和颜悦色地跟他说说我的担心和心疼,但不再为这事苦恼,因为其实我们大人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也大部分都在和电子产品打交道。只要不影响正事,不必为孩子的玩手机影响了心情,甚至搞得整个家里弥漫着硝烟味,得不偿失,本末倒置。(当然不放弃经常性地劝说。)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二、孩子的零花钱怎么给?

“钱”这个字十分敏感。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一生都在为获得财富而努力奋斗。尤其在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的当今社会,对金钱的占有欲好像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很多“教育专家”也表示从小教育孩子如何理财很重要。我是误打误撞,在儿子小学一年级时,跟儿子说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告诉儿子我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一个月只能花多少钱,每月必须留下一部分钱存起来,以备不测,或以防万一有事用。

儿子初中之前没有任何零花钱,初中后他提出每月给他100元零花钱。我答应了。高中他住宿读书,我每周给他300元零花钱。其实他一周吃饭最多花掉200元,每周他攒下100元。

高中三年下来他攒了好多钱。基本花在他的兴趣爱好上:买他的高达。我偶尔提醒他计划着花钱。儿子说当然知道,于是经常把攒下的钱给家里添置物品。

儿子上大学之前,我跟他谈了大学生的经济情况:“如今有些大学生因网贷被逼,最终不堪重负选择自杀,这样的事要引起警惕;大学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什么家境的人都有。也许你会遇到家境很穷的同学,在这样的同学面前记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万万记得保护他人的尊严;也许你会遇到家境非常富有的同学,一掷千金,你看都看不懂。但不管怎样,你不必和他人攀比,我们只是普通人家,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每个月我给你的生活费,你自己计划着花,千万不要前半个月花的像富豪,下半个月过得像乞丐。”

儿子平静地笑:“知道了,妈妈,你放心,孩子的花钱习惯小时候就养成了,很难改的。我向来都是先紧巴巴地花,然后看着钱富裕时才多花些,每个月我已经习惯了给自己存一点。”

说实话,在花钱上我向来没有担心过儿子。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三、教育孩子是以自己的理念为准?还是随大流?

儿子读了高中后,发现自己成了“不正常”的人,他对我的教育第一次提出质疑:“妈妈,同学们说我跟你打电话时,‘妈妈’叫的很亲密,说我还没有长大。他们都说打电话时不用叫‘妈妈’的。”

我说:“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尊重家长难道不对吗?难道不尊重家长才是对的?”

儿子无语,保持了电话里对我的“亲密称呼”。

儿子说:“妈妈,你从小教育我人品要好,可我这样做,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

我:“怎么说?”

儿子:“比如我们同学的一支笔掉在地上,我看见了会捡起来给他,可是他们觉得这是别人的事,帮人捡起来做啥?”

我:“为何一定要和别人一样,你觉得你做的对就对,为何在意别人怎么说?”

夏天。儿子:“妈妈,我们寝室里的同学空调都要求开到19度,我跟他们说我们家晚上开27度,他们说我不正常,最后协商开到25度。”

我:“儿子,你从小受妈妈的影响,对身体健康很看重,夏天不贪凉,冬天不贪暖,晚上不晚睡,你觉得你这样做对,还是他们那样无节制的对?”

儿子:“妈妈,我知道我是对的,他们是不对的,但是当他们都‘不正常’时,我一个‘正常’的,反而变成‘不正常’了。”

这真是应了红楼梦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作为母亲,当你听到你自以为“正确”的教育却让孩子成了“不合群”,“不正常时”,你会坚守?还是从众?还是从此会动摇自己的教育理念?

好在儿子处理的很好,一直以来他都能和同学们相处和睦,有商有量;好在我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尽管也有过一刹那的疑惑。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美国戴维.迈尔斯著的《社会心理学》说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在这里我们一起看关于从众的一个实验结果:社会心理学家阿施在实验室重演了孩提时代的经历。想象一下,你是阿施的一名志愿者被试。你坐在7个人一排的第6个位置。在向你们解释你们参加的是一个知觉判断的实验之后,研究者要求你说出,图6-2中的3条线段中哪一条于标准线段一样长。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线段2.当你前面的其他5个人都说“线段2”时,这没有什么好奇的。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接下来的比较同样简单,你似乎正处于一个简单的测试中。但第三次判断却令你大吃一惊。尽管正确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第一个人答错了。在第二个人也答错时,你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使劲盯着卡片。第三个人也同意前面两个人的答案。你张大嘴巴,浑身开始冒汗,“怎么回事?”你问自己,“是他们瞎了?还是我瞎了?”第四、第五个人也同意前面几个人的答案。接着,研究者看着你。现在,你面临着认识上的两难困境:“什么才是正确的呢?是同伴告诉我的是正确的呢,还是我的眼睛告诉我的是正确的。”

尽管有些人从来不从众,但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研究者发现37%的回答是从众的。(p156)

这也是很多人为何被环境裹挟着走,大部分父母都逼着孩子走“考名牌大学”这一座独木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孩子优势来。

有的孩子天生适合“做人”,有的孩子天生适合“做事”,有的孩子就是适合“动手”,有的孩子就适合“动脑”,顺应孩子的长处为好,不要和他人做比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坚信自己的理念,少受环境影响,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孩子最了解。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四、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怎么办?

儿子的初中读得比较自信,因为成绩进步明显,最后如他所愿考上了他理想的高中。高中后明显吃力,因为大家都是成绩优异的同学,都很努力,除了拼努力还拼学习技巧。

儿子高二上半学期时成绩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到了高二下半学期成绩一路下滑,到了高三是盘旋不进。

这个过程中有各种因素,当然谈恋爱是其一,双休日回来玩他的高达是其二。高三时他把高达封尘起来,表面上很努力读书,但始终不见起色,自己很着急,把手机也摔了。在我看来他并没有真正用心读书。至少是没有进入角色。

但我不能这样讲,因为他自认为很努力了。也曾因担心考不上名牌大学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两星期,在我给他做了心理疏导后才好转起来。

这个过程中他是痛苦的,失望的。我看着他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也是难过的。但我从心里坚信我的儿子一定是位有出息的孩子。所以我跟他说:“儿子,你不要单单跟人家比成绩,大部分同学把所有的精力都只花在学习上,而你不一样,你是各方面都发展,所以从综合素质来比,你其实要比其他同学的总分高。你到了大学一定会如鱼得水,现在你只需尽力迎接高考,其他的暂时放下不去想。”

也许我的坚信影响了儿子,儿子的心平静下来。最后他的高考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因为一直以来没有表现出对他的失望,所以他也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我看到他在高三的最后一次自我介绍里面写道:“也许我的底盘太大了,所以前进的比较缓慢,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活出灿烂的自己.....”

儿子进入大学的状态确实如我所说非常好:他的处事能力,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发挥出优势。他也顺利地按照他的所长进入学生会宣传部。

但我遇到过很多家长,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在孩子面前说尽各种丧气话,本来内心充满挫败的孩子在听到父母的丧气话后容易自暴自弃。坚信孩子是不容易的,但作为父母必须要做到这点。即便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你的孩子是位有才之人,你也必须坚信你的孩子是位有用之人。所以很多时候教育孩子,考量的是父母的功底。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五、面对孩子早恋,怎么办?

儿子初一转学,不久班上一位成绩优异的女生问他愿不愿意做她男朋友。儿子当时可能年龄还小就跟我说了此事。我说这个年龄实在太小了,各方面都不适合恋爱。儿子有些犹豫,没有马上回答那位女生。

后来因为一次考试,女生考了全年级第一,儿子当时的成绩中上一点,看到人家女生这么拔尖,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回了那女生:我们还是听老毛爷爷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算是无疾而终。

到了高中,那真是恋爱了。

这个年龄我们自己也经历过,想想自己那会,就不会逼着孩子一定不能恋爱:没用。

但是多少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也明里暗里地婉转反对过,中间分开过一阵子,但是不到几个月发现又在一起了。没有办法,只有引导,告诉他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可以暂时放一放的,告诉他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他们把恋爱进行到现在,我偷偷关注,但努力忍住不多问。在我认为恋爱也是需要练习和学习的,并且确实很难制止。除非他自己内心决定自己高中不谈恋爱。但是能做到的不多,而且无法判断不谈恋爱一定能成绩优异。很多事情如果无法阻止,只能疏通引导。

但是期间我进行了性教育和阐明有些不能做的事,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的家庭严重缺少性教育的。我对儿子的性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有。

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到的就是面对孩子的恋爱问题,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虚张声势。其实非常正常的,哪个少年不怀春?哪个少女不怀梦?想想自己年轻时就知道了。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六、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爱好?

儿子从初中开始迷恋高达。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高达原来还挺贵的,幼稚地认为这是小孩子玩的玩具,所以初二时看到儿子不做作业,专心致志地研究高达,就粗暴地一把抢了直接扔到垃圾桶了。

儿子高中开始攒了自己的零花钱,这些钱绝大部分用来买他喜欢的高达,他的双休日和假期基本上都耗在制作高达上。

我从一开始的反对到默认,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儿子各方面的成长。比如组装高达需要很多程序:喷漆上色,笔涂上色。这些工程很繁琐,有时候上色不理想,还要去色,然后再喷再涂。一次又一次。上好色后组装,有的零件很细小,需要很耐心很细心地组装,我有时候看见他在反复做一个动作,问他烦不烦?儿子说烦的,因为零件太小,很难组装,但是因为喜欢愿意去做。

等他组装好了,他还要拍摄,然后买来台灯、布景的布或纸,把高达摆出各种姿势拍摄,调光,调色,调布景,搞得很专业。其乐无穷。

三年高中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他的高达上。我内心是反对的,但忍住了。因为觉得高中三年太苦了,让他做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好的。我的这一决定很难说是对是错。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儿子的耐心和细心是被磨炼出来了,摄影水平,动手能力也锻炼出来了。他的网名叫“院长”,拥有了不少粉丝,他如今在这方面可以算个“小专家”,很多人向他“要货”,他也因此赚了一些小钱。证实了他在这方面的实力,也因此自信满满。我经常称赞他是名副其实的“院长”。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写在最后: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以上是我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的一点体会,谈不上什么经验,只能说是分享,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教育本身是个难题,并且很难有借鉴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是,父母的眼界和学识有时候往往会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父母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父母才是孩子的起点线,我们的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父母的水平有多高,孩子的起点线就有多高。与其抱怨孩子不如意,还不如先努力修炼自己。当父母站得越高,接纳的就越多,就越能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这样就会帮助孩子走过各种困境。让孩子做回天使。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体礼仪指导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富晓红的幸福家园-(ID:fuxiaohong5166)”亦发布


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六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