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个学生有多简单?

溪尾


我可以说说我在法国看到的情况。我在法国遇见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已经留级一次,不能再留了。学校找家长,要求家长和孩子协商,给孩子转学到技术学校,或者去学徒什么的,学个孩子喜欢的手艺,比再留级混日子要好。

那孩子的家长非常生气,说他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是非常好的孩子,就是上了这个所谓的好中学被学校给毁了,等等。记得当时接待家长的校长说了这么一句非常客观的话,"您的孩子有二十多个同班同学,他们有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甚至一样的桌椅板凳,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呢?您的孩子和他的同学只有一点不一样。"

在法国,学校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地方,老师在理论上说就是一个可以同时教授几十个徒弟的师傅,他们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学生的情绪。

应该说摧毁学生的是学生自身的脆弱,或者说心智不成熟。就像上面说的那位家长,自己孩子出了问题,不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上来就把责任推到老师和学校身上,这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表现。

老师是没有办法摧毁学生的,只是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不到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才是摧毁孩子的真正原因。

您能猜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吗?


登录法国


作为学校教育来说,要摧毁一个孩子当然十分容易。学过教育学的读者都应该知道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有的学校教师,所有获得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或准教师,都必须知道这个教育心理学效应。

简单概述下罗森塔尔效应,其要义是教师的期望(注意只是期望,不是区别对待)就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罗森塔尔效应最初的实验是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做的,美国教师对于尊重每一个孩子是有着共识的,而且美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支持尊重每一个孩子,所以美国的小学教师不会对学生区别对待,他们只是被心理学家误导,以为一些孩子具有潜力,而另一些孩子资质平平,事实上这两组孩子是匹配后随机分组,是同质的。因此,仅仅因为教师对两组孩子期望不同,小学龄的孩子就能敏感地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因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最终反映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

罗森塔尔效应之所以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就是教师的期望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本质上是教育中的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角色,他爱上自己雕刻的一个木质人偶,因此那个人偶就活过来了。用直白的话来表达,教师相信学生怎样,学生就更可能怎样。

既然仅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就足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那么教师公开表达的言行和区别对待,事实上就足以摧毁一个学生。中国有太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学校教育,被教师给摧毁了。

这里说的摧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业的兴趣,二是积极自尊。

先说对学业兴趣的摧毁。由于每个孩子发育发展对不均衡,又由于每个孩子智力优势的多元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大多数孩子在学龄初期并没有准备好适应学校教育,而中国普遍的小学教育教师都喜欢和习惯用学业分数来评价学生,考高分的是“好”学生,考低分的是“差”生。怎么办?差生就需要补课,甚至只要不是好学生都需要补课。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学龄初期的孩子,大学6~9岁的年龄,是他们终其一生适应学校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敏感期。只要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促使学生将“快乐”与学业,把勤奋感与成就感联系起来,那么就能激励和培养出他们对学业的兴趣。

仅仅因为考试分数低多寡,就被教师评价为需要补课的差生,这种以学业成绩作为简单粗暴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指标,无疑是损害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从学龄初期就将“痛苦”与学业联系起来,将勤奋感阻失落感联系起来,这样最自然的结果就是摧毁掉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

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足以看出摧毁掉学生对学业兴趣有多严重。作为高校教师,我10年来给11个班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授课,近500名学生中,保持了好奇心和反映出在学业上主动探索的学生不超过5名,1%而已。即使是在北京大学,新生中明显厌学的比例超过30%。

往小了说,中国年轻人高中毕业后还保持学习兴趣的凤毛麟角,往大了说,中国之所以在经济腾飞几十年后科研(以诺贝尔科学奖或者者人数来衡量)和创新(以原创高精尖核心技术数量来衡量)上都乏善可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学龄初期开始,我们的小学教师就普遍地摧毁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业的兴趣。

接下来再说对积极自尊的摧毁。从心理学角度自尊是对自己本质上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小学高年级,大约9~12岁,四五六年级,是一个孩子自尊发展的关键敏感期。

前面讲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以视为学生自尊的一部分,他相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具体的某项学业任务,这就是生活中所说的自信。学业的发展不仅包括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满足。中国学校教育过于倚重考试成绩,而且是以教条记忆在重点的考试成绩,削弱和抑制的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无法在课业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满足,其实质是损害他们在学业中的积极自尊。相对来说,建立在考试分数(以及相关的名次、考取的高一阶学校档次)的自尊更像是一种自我膨胀的自恋,是不稳定和脆弱的。

造成的结果呢?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纷纷被选派到美欧大学继续深造,并且其中佼佼者大比例留在欧美大学和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以至于北大、清华一度被戏称为“留美预科班”。可是中国学生尽管聪明、勤奋,但却同时退缩、不自信,以至于三十多年后,中国学者在各学科学术上鲜有创造性贡献者,其比例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准。

学校教育对学生积极自尊对摧毁还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方面,中国学校教育,中国学校的教师,长期热衷于对学生严加管束,须臾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成长,特别是中学教育和中学教师,对青春期的学生成长和发展严防死守,严格约束在狭隘的应付考试(中考、高考)方面,限制甚至抑制本来应该重点发展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这样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普遍的积极自尊受损,使学生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被严重削弱。

事实上,中国人普遍的退缩、不自信;或者稍有成绩就膨胀、自恋,这与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地摧毁了学生的积极自尊脱不了干系。这么说吧,中国社会普遍的“巨婴”其实就是被学校教育(还包括配合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摧毁学生积极自尊结出的累累硕果。

至于彻底摧毁一个学生,从每年高考前后,中考前后,总有选择自杀的学生案例就可见一斑。不过,具体的任何一起案例或许都与学校教育以及教师的不妥对待有关,但同时又交织或许更为重要的其他因素,如原生家庭,很难一概而论。


唐映红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讽刺我的作文,我于是借下一次交语文作业的时候顺便借题骂了他,等到发作文本的时候,我的本子变成了新本子,我就知道事情不妙了。第二天早读课,我的同桌被老师叫走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我问他啥情况就支支吾吾了。到了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被语文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请到办公室了,我发现我爸就坐在办公室里,原来老师叫我同桌把我爸请来的。老师说了一大通话,大概意思就是他很生气,已经把作文本呈送给校长了,想请校长主持公道(把我开除),校长应该没同意,老师想请我主动换班。当然我爸和我也给老师陪了不是,不过没有事后去老师家登门道歉。然后老师让我暂时不要上学了,在家待了两天之后,我爸就找熟人公关去了,回来以后我爸问我是否要换个班,我的意思就是不换。因为一旦换班,这种丑事就传遍了,在另外一个班也是臭名远扬,因为别人觉得你肯定是混不下去才换的。于是就这样继续在那个班读书,我相信我不换班一定是把班主任给将到了军了。

高一下学期文理科分班,我居然又分到了那个老师班上,他还是班主任,继续教语文。他反正对那件事还是耿耿于怀,但是我不把那事当脸上,该干嘛干嘛,路上碰到他像没事一样跟他打招呼,他放不放开没关系,反正我是放开了。

由于语文老师年事已高,高二就换了班主任,因为那个老师退休了,这事也就翻篇了。现在想来,当时自己太年轻,做事太冲动,小孩子脾气,真心不该骂老师。高二高三我学习进步还可以,2003年考上了二本。总体来说这个老师差点毁了我,不过我自己比较强大。然后因为这个事,当时高中同学现在还把我当成英雄似的人物。


耶律乙辛


老师想要摧毁一个学生,甚至不需要动手彰显他的力量,其实一句话,就可以了。

举一个朋友的真实的例子:

上学时,一起体育课,办理有个声线甜美,但天生怯懦的女孩子,总是被周围人调侃。

这次,体育课她的非常娇弱地提出身体不舒服,不想跑圈。

那位长相在女生群里很受欢迎的男老师,当众讽刺她,说话声音可真恶心……

至今都记得霎时间脸色苍白的女孩儿,那双不可置信的充满泪水的眼睛。

从那以后,女孩儿每一次说话都会被同学们嘲笑。渐渐地她不再开口,不再笑,不再参与公共活动了……

那位体育老师,也许永远不会想起这件事,可对于那个青春期的少女,这是一生的伤痕……她日渐沉默的样子,在当时不会被班里任何人注意,但是那段对于普通人值得记忆的时光,有可能是她永生的噩梦。

为什么说老师摧毁学生很简单:

主要是因为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是一种权威。他的看法和说法,会影响绝大部分人。

他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周围人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讽刺那个无辜的孩子。

曾经有很努力学习外语的同学,因为有方言口音,被老师随口笑话,之后她再开口,大家就要笑话她,渐渐的她不敢说外语了。

其实语言只是交流工具,即使是英语国家,依然各有口音问题,事实上你和外国朋友交流,他们不会因为口音笑话你。追求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除了工作需要,并不是绝对的事情。

但是一句话,就毁了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猜测很多人都经历过。

那些年,那些随口说的:胖、丑、笨、黑、脏,等等形容,可能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阴影。更何况还有如影随形的外号……

真心希望,身为老师,在公众课堂,尽量不要给学生贴一些标签。

同时也希望,正在经历这样事情的同学,有勇气站起来抗争,不要被别人的言语压垮,加油!


同学请坐


初中的时候,我是个差生,写了一篇作文,真的是自己写的,当时都觉得自己智商情商爆发了,写得那么好。交上去,被老师批了0分!但是那作文之后,我越来越厉害了,因为后面有一句评语:请勿抄袭!本来是老师用来击倒我的,但是我从此建立了自信,这真的是看人,有时候攻击一个人,你说不清楚是击倒了还是激发了。

之前我也看过很多作文书,觉得刊物上的那些人好厉害,果然大城市的学生和我这种学校是天壤之别。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课外书,人家为什么比我强那么多。后来才知道,刊物上的作文,根本就是老师帮忙修改后才投稿的,学生的部分只占2到4成,瞬间,一种被骗的感觉。我的作文无法发表,不是因为我比大城市的孩子差,而是我没他们脸皮厚!这又是一个自信点。我这种10线城市又如何,我的水平已经和他们加上老师绑在一起的水平相当了。


亲面兽


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力,上过学的人都深有体会吧?

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情绪化的,如果哪位老师对自己关注得多、表扬得多,那么大家就会喜欢他。一旦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而且那门课的分数也会很好。

如果经常被老师否定、忽略、谩骂、嘲笑甚至殴打的话,内心就会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也会滋生叛逆,更有可能使得人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暴自弃。

老师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批评、一点不信任、一次嘲笑……便可以将学生推入无底的黑洞,有些人或许一辈子都爬不起来了。

过去上学,发现老师都会用“好学生”和“差生”来给大家定位。结果大部分优等生会比较自我和张狂,大部分“差生”都在学习上自暴自弃。

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无比大的,毕竟从上学那一刻起孩子们和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任何人都多。所以说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对于自己的言行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教育界的人应该知道于永正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值得每位老师学习。

期待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思考,也期待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谢谢!


佐佑de妈咪


临近高一期末考试,我在宿舍扣了分,因为开灯学习。可班主任不听解释,叫我爸来,说了难听的话,竟然还给他看了一年来我的违纪照片,也取消了我的住宿资格,家离学校30km还下雪,欲哭无泪。当我去宿管办理时,那位老师也不自觉说我班主任。还好我爸什么都没告诉我,让我回家好好睡了一觉,努力学习,第二天在学校附近租房。几天后终于等到了期末考试,我竟考了班第3,英语语文不好实在是没办法再高,我以前一直是十名以外。得意的和同桌说班主任个矬子,一定是嫉妒我学习好,太帅了。还好我大人大度,忍耐了,没和他计较,要不...写这些不是为了骂老师,不值的,只是想说没人可以催毁你,父母在后面永远支持着你,感谢父母,高考考的也很好。哈哈哈哈,但是好的老师是可以拯救一个人的。。。说说吧


TGOGO


1989年,母亲刚去世,父亲下岗。新来的班主任不知为什么,无故不让我上课,罚我抄作业,天天请家长。同学帮我补课她就罚同学抄作业,孤立我。年纪主任在200多人年纪会上羞辱我,我回家自杀没死成。我每天学习到23点,成绩从倒数第二追到中等。高考填志愿时,班主任确跟我爸和我小姨说:我考不上高中,考上高中也上不了大学。就这样我在压力之下没有考大学。并换上了抑郁症。20多年后,给初中同学不经意的一个电话得知,我妈去世前给前班主任送过一条床单,年级主任和别的老师知道了就把之前的班主任挤走了。才换了个更年期综合症老女人,上课时天天骂人。对班里的学生谩骂、侮辱、挑拨…那时我才13岁,妈妈没了,爸爸下岗。这是为什么!!!


Bob_Wang_波波


一句外人随口说的话,却被我听到了,说的是我和我哥,而这个外人就是曾经教过我哥的老师。


我记得我当时还在念小学,小学每天中午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但是要求每个班的班长,到更低的年级里去视察,我正好有一次去一年级,当时我正好上三年级,当时我就坐在前面,看着学生在默默的读书,突然老师默默的看了我,转着脑袋,随口对旁边的老师说,看那个小孩,估计以后和他哥一样(我哥当时学习确实成绩不好)

他说的这句话我就彻底伤心了,全是一个家里的孩子,但是我和我哥生长环境遇到的人不同,我并没有像老师说的那么悲催,而且现在未完完全全的证明了老师当时,确实给了我不小的打击,而我差点在当时就放弃了自己学习的梦想。

就是因为一句闲话,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我要仔细想想,既然这样在我这个小学生面前就要讲,那么在我哥面前肯定说过不少这样,让他放弃梦想的话,如此打击学生的信心,那么他能学习好吗?

老师都对自己学生放弃了,那么他学习肯定有影响,结果他初中毕业,就再也没有上学了,到现在也是四处打工。现在他想想,如果当时能好好学习,确实能改变不少,他确实后悔了,而我现在正在上大学,我完完全全的成为了别人中的梦想。


我要给那一个农村来的老师证明,我并不是那个人说的那样,那么的不堪,那么的不击!


思想之变


一封老师的道歉信!!!


孩子,让我说声对不起!

我2001届的毕业生,小女孩整天默不作声,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学习成绩也很差,在班级就是倒数一二名,班级活动从不参加,简直成了可有可无的另类,成了丑小鸭。通过和同学沟通及家访,我了解到她的家庭非常困难和复杂,她家在农村,继父每天赶个小驴车拉点活,一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自闭、自卑,却经常用傲慢和冷漠来掩饰她家庭和学习上的困难。班里许多学生冷落她、嘲笑她。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应该更多关心、帮助她,给予她爱心,让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而我却整天盯着学习成绩,对她缺少思想上的沟通、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耐心辅导,一味批评和苛责。竟有一次,仅仅因为一道题没答对,将她赶出了教室。此后,她更加一蹶不振。

2001年高考,我的班级考得不错,文科国本20人,(占班级一半),剩下的几乎都上了省本,她却名落孙山。

半年后一天夜里,我曾经在一个烧烤摊看到她在为客人端盘子,我真的在自责,过去、现在、未来……,作为老师,我没有改变我的学生,反而打击了她的自信……

2001年高考,让我不堪回首。

十多年已过去,这件事还在折磨着我。

我想真诚地的对孩子说:对不起!

“作为老师,我没能用爱转化她,而是用让严厉打击了她的自信,这让我深感内疚,我想有机会见到她,当面向她说一声‘对不起’。”

15年前,老杨带的最后一届毕业班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唯一遗憾的是,有一名女生高考落榜了。

15年的时光,时代变迁,老杨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回想起当年他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一味地的严厉与苛责,如今的他萌生了深深的悔意:“如果当年我教育她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她能在成绩上有更好的表现,如果她能考入大学,那么她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老杨是沈阳市八十三中学一名有着28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今年已经49岁。作为男教师,他性格直爽,当年带班以严厉和成绩好著称。同学们都叫他“老杨”。

近日,老杨最后一届毕业班的学生吴女士回母校,看到了老杨发表在学校刊物上的一篇感言,被深深感动了。

“写的是我们班的一名女生,当时她成绩不太好,老杨的方式有点急,有一次女生一道题没答对,老杨把她赶出教室。老杨对这件事特别后悔。”

吴女士说,看过后特别感触,“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每个孩子在家都是宝,但到了学校肯定不能像在家一样了,因为老师面对的学生太多了。作为一名母亲,我也常常会担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方式。

“正如老杨所说,当年如果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真的会改变这位同学的命运,又或许并不会改变什么。但是我觉得老杨能坦承错误,很勇敢。”。

吴女士将这篇感言推荐给记者。谈及这名女同学,吴女士表示,毕业后,这名女同学没与任何同学联系过,但她正在联络班级同学积极寻找,让师生能够重聚。如果这名同学碰巧看到报道,也希望她能与本报联系:024-——96006。

4月5日,老杨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本报对这名同学隐名处理。

【对话老杨】一位老师15年后的反思

“老师做错事同样就要道歉”

记者:老师一般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您将当年让自己很惭愧的一件事公开,哪来的这份勇气?

老杨:学生做错事老师会批评,我觉得老师做错事同样要悔过道歉。

换种方式说不定学生命运就得到转变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写了这样一段感言,表达对那位同学的愧疚和歉意?

老杨:他们那届学生我从高一带到高三,倾注了我很多心血,我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2001年高考,这届学生没让我失望,考得不错,文科国本20人,占班级一半,剩下的几乎都上了省本,可只有她没能上大学。在学校时她成绩一直都是倒数,我希望她能跟上来,所以平时对她很严厉。但看到最后的结果,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对她这个特殊的孩子采取的方法不对,严厉也许没有帮到她,反而害了她。这件事一直让我内疚,我想也许当时换一种方式跟她沟通,说不定能让她的命运得到转变。直到学校刊物征集教育感言,我就把这件事引发的反思写了出来。

只抓成绩 ,对需要个性化关照不够的不多

记者:您觉得自己对这个位学生深感愧疚,那如今回想起来自己当时为何会那样做?

老杨: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年轻气盛,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抓学生成绩上,对学生个体的家庭情况、性格和心理特点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需要个性化关照的学生。

作为老师没转化她成就她 ,就觉亏欠她

记者:为什么这样一件事让您心存内疚这么多年?

老杨:我总在想,如果当年我教育她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方法,也许她能在成绩上有更好的表现,如果她能考入大学,那么她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作为老师,我没有做到转化她、成就她,我觉得我亏欠她。

“她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照”

记者:在对这名同学的教育问题上,您后来有着怎样的反思?

老杨:这样的孩子不能一味地的盯学习,甚至抓住她学习不好的问题不断去打击她。她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照。应该想办法首先让她自信起来,老师应该多去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她发挥所长,提升自信;另一方面应该号召其他同学一起关心她、帮助她,有了信心她才有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的职责不是淘汰学生,而是要转化学生,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后来特别重视家访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

记者:如今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哪些尝试和改变?

老杨:有了很大转变,在教育工作上的重心不再是只有成绩了,而是全方位地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我认识到,做教育工作应该把爱心放在头一条,然后是要学会运用一些技巧转变学生、成就学生。学生在心灵上没有缺失,才能更好地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成绩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特别重视家访工作,从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此外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老师走出成绩的怪圈后,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相信她能原谅我”

记者:有尝试和她联系过吗?您想象过她现在会是什么样?会接受您的道歉不?

老杨:后来尝试联系过,但因为她当年比较内向,没发现有同学跟她还有联系,所以找起来很困难。刚毕业不久我曾在一家卖肉串的饭店偶遇过她,她做服务员,我想也许她现在的生活也并不如意,这也是让我感到愧疚的地方。我觉得她会接受我的道歉,当年她见到我时还热情地的要请我吃饭,其实当年见到她时我还很不好意思,连道歉都没说出口。

如果她过得不好,我会尽所能帮助她

记者:如果有机会见面,除了说声对不起,还有其他想做的吗?

老杨:如果能见到她,看到她过得挺好,我也能稍稍安心点,但如果看到她过得不好,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帮助她,也会号召同学们一起来帮助她。

【对话吴女士】

记者:你怎样看待老杨当年的方式?

吴女士:当时没觉得什么。因为他一向严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毕竟是女同学,如果换一种柔和的方式,多谈心、多关心她的生活,也许效果会更好。

记者:你觉得再见面这位同学会接受老杨的道歉吗?

吴女士:肯定会的。上学时我们虽然接触不多,但是我记得她是个挺善良的女孩。而且过去这么多年了,我相信她也能理解,当年老杨并没有恶意,就是着急。

记者:你怎样评价老杨?

吴女士:一位善良的老师,性情中人。老杨农村长大的,工作很拼,教学一流,对同样从农村出来的同学,感觉尤其关注,总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改变命运。

【专家声音】

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反思

沈阳市教育专家于永昌:

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不仅仅有学校的责任,家庭起到的作用也很关键。因此,纵然学生最后高考落榜有老师当时教育方式不合适的因素,也不会把全部的责任怪到老师身上。

我国现在已经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已经开始起草家庭教育法草案。但15年前家庭教育还没有得到这么高的重视,当时教师的教育方式也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教师普遍严厉,很多老师还有体罚学生的行为。

老杨写的这篇感言,从他本人对教育工作的思考反映出这些年来教育观念的变化,这种反思是值得点赞的。

他现在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前提必须是爱孩子,要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庭破裂、性格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爱心。

这篇感言,可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人,反思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生内在动力调动

而不是外在施压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的追求成绩,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健全的人,使他们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现代社会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观念的进步都是非常快的。在那个年代,为了抓成绩对学生严厉施以惩戒在人们眼中可能是很正常的,但现代社会更强调对人的尊重,对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从今天看15年前,这名老师会觉得当时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

现在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内在动力的调动,而不是外在的施压。更有爱、更积极阳光,这是社会的进步。

正是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所以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个体,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发展变迁很快,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学生已知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应变未来的能力。

【记者手记】

老师的反思是一面镜子

教育,既关系国家未来,又能影响个人命运。

作为一名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老师能欣赏自己、关心自己;作为一位家长,谁关心自己;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眼里是与众不同的,希望在老师的帮助和改造下,孩子的缺点不见了、闪光点放大了。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老师也是普通人。有的老师性格急躁,有的老师性格柔弱,年纪大的老师容易与孩子有代沟,年纪小的老师又缺少经验。所以每一位名老师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就因为教育太过重要,我们希望每位老教师都能去不断去追求完美。

感言是一面镜子,希望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看过之后,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的反思与调整自己,不错过任何一个孩子。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也曾因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犯过错而不安或内疚,不妨拨打我们的热线96006告诉我们,我们希望借此搭建一座师生和家校之间的桥梁,让每一个位孩子都健康成长。

老师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就因为教育太过重要,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不断去追求完美。

感言是一面镜子,希望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看过之后,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与调整自己,不错过任何一个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