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風口來了 「光伏強國」腳步提速

智能風口來了 “光伏強國”腳步提速

今年初,國際能源署發佈預測,2018年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明星行業是太陽能光伏產業。

據《國際能源署全球可再生能源報告2017版》顯示,在太陽能光伏行業,2017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佔全球一半,世界範圍每10片太陽能電池板中就有6片產自中國企業……經歷過“兩頭在外”的尷尬和“雙反”帶來的“冰凍寒潮”,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復甦中迎來新的春天。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此舉明確了今後光伏產業的發展方向,將加速我國從“光伏大國”向“光伏強國”邁進。

走智能化之路 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讓光伏板跟著太陽走”“讓光伏電站實現自我檢查”“讓遠程遙控更便捷”“讓無人電站更安全”……哪個不需要更“聰明”的解決方案?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製造業規模、產業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均居全球前列,已具備向智能光伏邁進的堅實基礎。”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負責人說。

此次《計劃》要求,以構建智能光伏產業生態體系為目標,加快提升光伏產業智能製造水平,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鼓勵特色行業智能光伏應用,促進我國光伏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光伏專委會委員、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文磊表示,新興的光伏行業裝備水平高、全球話語權強、發展後勁足,此次又制定頒佈了智能光伏製造激勵政策,這些都要求我國光伏產業必須走在創新前列。

增強應用多元性 “光伏 ”激發產業新動能

除了太陽能屋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光伏日用品正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

“為滿足人們在戶外場景下的電力供應需求,漢能去年推出了發電紙、發電揹包等一系列移動能源產品。”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副總裁、渠道事業部首席執行官曹文輝認為,“智能生活與新能源利用的融洽,不僅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太陽能產品的品質,也有利於更好地保護環境。”

此次《計劃》提出,要提升智能光伏終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先進光伏產品與消費電子、戶外產品、交通工具、航空航天、軍事國防等結合,鼓勵發展太陽能充電包、揹包、衣物、太陽能無人機、快裝電站等豐富多樣的移動產品。

“這增強了光伏應用的多元性。以前把光伏產業僅作為能源獨立體發展較侷限,現在國家首次聯合多部委提出結合‘光伏 ’,對其多元化應用提出具體指導意見,有利於激發新的業態和動能,驅動產業創新發展。”司海健說。

除了多元化智能光伏產品的湧現,未來,光伏產品從製造到運維的整個生命週期都將被浸入信息化管理、系統化調度、智能化集成的統一體中,與新一代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等科技深度融合。

針對《計劃》提出的推動光伏系統的智能集成和運維,丁文磊說:“我們已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為了解決存續期內的運營維護方面,公司自主開發了‘金斗雲’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將每塊組件運行電壓、電流等各項數據進行實時跟蹤分析,對各個異常數據做到歸類整理,以此監控整套光伏發電系統的安全、有效運行,實現光伏系統的主動運維,極大地節省了運營維護成本。”

從農村到城市 建一條智能光伏生態鏈

“去年,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啟動了延慶山區‘煤改電’方案試點工作,結合山區農戶大都有平房屋頂的特點,採用光伏發電技術 直熱式石墨烯牆裙板的組合供暖方式,不僅解決了農戶冬天採暖問題,多發的電量還能賣給電網賺錢,保護當地環境。

“光伏發電外加國家補貼,經測算一個取暖季農戶只需花費2000多元,不僅使用安全便捷,還可以減少空氣汙染,這一模式今後將在京津冀地區進一步推廣。其實,除了越來越多嚐到“光伏扶貧”甜頭的鄉村,城市也是未來光伏應用的巨大藍海。

此次《計劃》提出開展智能光伏建築及城鎮應用示範,要求建設獨立的“就地消納”分佈式建築屋頂光伏電站和建築光伏一體化電站,促進分佈式光伏應用發展。鼓勵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建設光伏應用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