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为党为民工作吃苦受累,无怨无悔!

陈明远:为党为民工作吃苦受累,无怨无悔!

图为村支书陈明远。

陈明远,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挺有精神,谈吐儒雅。就是这么一位土生土长的人,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用满腔热血和智慧,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家乡──畈上村治理得井然有序,面貌大变,使其声名远播。

畈上村地处湖北崇阳县青山水库上游,位于横亘铜钟、港口两乡的白崖山背脚下,它属于全县和金塘镇最边远、偏僻的一个村(革命先烈陈寿昌就长眠在这里)。全村7个组(与金港村合并后)、328户、1780人,是个典型的一无资源,二无企业的自然农业村。

过去,只要人们一提起畈上村,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闭塞”、“路难行”、“环境差”这几个词汇。

1996年春,正值陈明远在外经商生意红火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找到他:“我们村现在没有个能主事的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吃水困难,孩子们上学连间亮堂的教室也没有……明远,村里这些事只有你能挑起来,回去吧,我们都支持你!”面对乡亲们的祈求,陈明远当时就毫不犹豫答应了。

妻子给他算起了经济账:当个小芝麻村官一年挣不到5000元钱,我们现在不到3个月就能挣上万元,生意干得好好的,你要当什么村干部?脑子没进水吧?!

其实,陈明远一点也不糊涂,高中文化的他早就有在家乡大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他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原担任过4年(1986年─1989年因故被迫离职)的村支部书记担子。从那刻起,乡亲们也把改变畈上村命运的希望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陈明远至今不会忘记,他在再次被拥戴当选村支书的那天,乡亲们充满期待的目光,让他感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时,村级班子瘫痪、人心涣散,穷光景、烂摊子、路难行……是畈上村的真实写照。

“既然老少爷们选我为 ‘当家人’就是相信我,我们村目前虽穷,但并不代表以后也穷,我不会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我在这里先给大家表个态:当这小村官就是我这辈子要干的大事业,在我的任期内,我一定要把修路桥、改自来水、建学校、发展种养殖业等事情,一件件落实做好…… 当着大家伙儿的面,陈明远句句掷地有声。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行路难。原来从葵山唯一进村的路要经过9条无桥的河,金港地段老路因年年被洪水冲毁失修,致使车辆一直从河里通行,通其他组的路也都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在此不是形容,而是它的真实境况。平日,村民们得个什么急病120的车进不了村,打下的粮食装不上车,村民们想盖房的建筑材料从外面运不进去……

一次,陈明远有事到七组,一位孤寡老太婆拦住他,将她平时卖鸡蛋积攒的31元钱颤巍巍地硬是塞到他手中说:“你要带头把村里的路桥修好啊,大伙儿会支持你的,这点钱就算我帮衬(寸)帮衬(寸)你吧!” 这件事对陈明远一直触动很大。从此,修路桥便成了他急需解决的第一件大事。

可修路桥不是件小事,上百万元的资金对于还很贫困的村民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字,这么多钱从哪儿来?一筹莫展之际,陈明远只好断然作出决定:首先将村里山上封禁多年的山林树木变现6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在资金缺口仍很大的情况下,他便利用个人的良好社会关系及信誉,先后争取到县交通局立项补助修路桥的款项130万元、对老区进行扶贫的资金30万元、后期移民资金补助款项12万元。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找县直有关单位捐助40万元,又辗转他乡寻求本村在外打工的人士和企业老板赞助21万元……

他通过采取这种边筹款边修路的办法,硬是先后修起了23公里路面,其中老路面改造铺设水泥12公里,新修路面铺设水泥11公里,新建从姜家铺至石下全长共210余米的大小水泥桥梁15座。

在建寿昌大桥桥墩时,7组70多岁的姜南谷老人一天不知要到桥边转多少回,他一边看一边感慨:“我从小就在这里趟河过水快一辈子,真没想到几任村干部都没做成的事,却被明远做成了,这桥可算修起来了,我也可以瞑目了。”

寿昌大桥修起来后,因还欠款25万元没着落,2007年农历大年29日夜,当人们都在鞭炮声中合家团圆时,陈明远此时却仍远在县城逐一找各有关领导落实和解决这笔1修桥的欠债。这一天,为抢时间争取早点弄到钱,他利用中午、晚上时间连轴转,二餐都没有顾得上吃饭也不觉得饿。有关领导被他这种“软磨硬泡”的热心为民精神所打动,便确定了开年拔款解决的时间。最后,这位领导因看不过去,又私人借给他10000元,让他赶快回家过年。

全村路桥的修通,使群众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使陈明远看到了乡亲们炽热信任的目光。

吃水难,一直困扰着该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原来村民吃水、用水都是从河里挑上来的,这些河水长年被洗衣、牲畜粪便、田里排出的农药水等杂质搅浊,极不卫生安全。修好路桥后的陈明远当即又着手筹集资金,建村民饮水工程。2011年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投入50万余元修建过滤蓄水池,架设5公里管道,引来了白崖山上那晶莹剔透的山泉水,一举解决了4、5、6组三个组的群众吃水难问题。如今,村民们直接把水龙头接到了房里,用他们的话说:“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用水不出屋,随用随开,可真方便啊!”

畈上村以往因没有幼儿园以及原有学校破败,导致已有60多名孩子要到远离18公里外的金塘集镇上或80公里外的县城入园、入学,家长们为此非常担心孩子长期往返的安全,一直对此很是抱怨。

为彻底改变村里这种落后的教育面貌,实现家长们让孩子在家门前入园、入学的愿望,2008年以来,陈明远在“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专门筹措资金20万余元,对原来已长草一人多高的旧学校进行全面改造、改建,使学校和幼儿园一并拥有,各项设施配套基本齐全。

2009年在县教育局领导支持下,原已停办两年的村小学在陈明远四处奔波张罗中,终于恢复了正常办学,班级也由原来1─3年级,增至现在的1─4年级。其中4年级这个班是村里自办的,村里每年要负担该班老师工资12000元。不仅如此,村里还计划今后让任课老师跟班上要办到6年级。

刚恢复办学时,没人愿到这边远、偏僻的地方任教,村里特为此配备一辆专车,每年多花15000多元车费,实行每周接送老师和幼师上学和回家。如此一来,老师们都深为感动,开始爱上这里,并乐于奉献。

接着,陈明远又投资12万元于2006年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使党员群众有了一个实在的“家”,改变了过去村干部长期到处“打游击”或在自己家办公的局面。

2010年,他一鼓作气再次投入50万元,新建了村卫生室、农家超市、农家书屋等,并添置了30000元的办公桌椅、橱柜等,其配套设施属全镇最好、最齐全的一个村。

怎样才能让村民们富起来,这也是让“当家人”陈明远最牵挂的一件事。随着水泥路的四通八达,畈上村的区位优势已逐渐明显。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陈明远认为,依靠传统农业种植是富不起来的,只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村民才有可能脱贫致富。

陈明远:为党为民工作吃苦受累,无怨无悔!

图为村支书陈明远(中)与村民座谈。

于是,他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户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种养殖业。一是在他的支持带动下,村民们先后栽种风水梨200余亩,至目前已连续挂果7年,实现年产销收入达30万元以上;二是结合“绿满崇阳”的实际情况,他带头办楠竹基地200亩,目前全村已发展楠竹1000多亩,新开辟的1500亩甜茶基地已进入采摘期;三是养殖业从原来养猪污染大,转向重点发展养鸭、养羊、养蜜蜂、养野鸡、养黄牛、养鱼、养黄鳝、养牛蛙、养甲鱼等特色产业,目前特色养殖户已发展到70余户。

在积极为民办实事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同时,陈明远心中始终忘不了扶贫帮困和救助孤寡老人,多年来他对全村困难户和孤寡老人近况随时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2014年9月,一组特困户郭建雄的老婆在山上砍柴因心脏病突发死亡,一时无钱安葬,他知情后当即送去2000元。相隔不久,同是该组的低保户姜菊云因肺癌致死,他也送去2500元安抚费……

象这样直接帮扶救助的例子,近几年来多达70余人次,他先后共送去救助资金60000余元。

该村石壕洞有2户村民长年住在远离人群2公里外的深山老林,入出极为不便,陈明远动员他们下山后,不仅在公路边无偿提供盖房地基,还用挖机免费帮他们平整菜园、旱地供其耕作。这2户农民至今逢人便说:“还是共产党好,陈书记亲!”

村民陈宗华、陈亮华兄弟俩是先天性智障,他们的妻子也分别都患有精神疾病。两户人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2015年,陈明远把这两户列为精准扶贫的第一对象,召集村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反复商量,决定把帮扶措施细化责任到人。通过一系列的精心帮扶,这两家大人小孩不仅从一点一滴做起,都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而且还实现户均增收超过9000元。

陈明远一边谋划脱贫大计,一边发展村级经济。2015年,他将白崖山闲置的约6000亩荒山主动流转给“凯迪公司”,每年收入8万元。2016年,陈明远争取县扶贫办拨款40万元,他为盘活这笔钱,当即用它修建了一个60亩水面的渔场承包给个人经营,每年可获利润6万元,他一包10年村里可收入60万余元。

2015年,在陈明远的感召下,从村里走出去经商发迹的沈氏兄弟决定回村投资再创业,当年沈氏兄弟创办的“湖北尚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村部挂牌运营。

该公司落户畈上村后,前期总投入1.16亿元,设立了7家子公司大力发展蜂业、水产、果蔬、林下散养土鸡、酒店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等产业。至目前,已安排该村120余名村民就业,工资从1500─3000元不等,仅这项可使农民每年增收260万余元。同时,村民昔日荒芜无人管的1200亩山地,在陈明远的统一安排下也流转给尚禾集团,再次让农民实现增值增收36万余元。

2015年以来,陈明远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再次自筹资金将原来只3.5米宽的村级公路拓展到现在的8─10米。目前该村改造的3.5公里路面已争取到县委县政府和县交通局的支持,被全部纳入刷黑计划。

2016年,他争取尚禾集团投资300万元,新建防洪河堤1200余米,彻底解决了以往每到汛期水漫田野,常毁农田的现象。

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中,陈明远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在“+”字上动脑筋、做文章,一桩桩、一件件地办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

随着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深化,他不仅“+”出了精准扶贫新模式,“+”出了农民就业新岗位、农副产品新销路,而且还“+”出了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面貌。

畈上村在陈明远的励精图治下,多年来无治安事件发生,无一起上访事故,村民风清气正,融洽和睦,安居乐业。该村先后多次被崇阳县委和金塘镇委评为“文明村”、“信用村”等。2016年底,该村还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列入“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名单。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陈明远每每看到不远处在松柏掩映下的陈寿昌烈士陵园,自觉踏实和欣慰。“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我愿付出一切,无怨无悔!”

这就是陈明远,一个明大义、有责任、志向远大的村支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担当,践行着一个党员的誓言,履行着一名基层干部的承诺,他在自己的这片热土上,以一名真正主人的姿态,一言九鼎的作为,正面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人们一直难以诠释的永恒话题。(沈一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