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大戰阿拉伯

吐蕃大戰阿拉伯

公元7至8世紀之交,當吐蕃與唐朝在西域頻繁爭奪之時,大食(即阿拉伯)東征的軍隊已開進今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錫爾河一帶。當時,白衣大食的軍隊在其呼羅珊總督屈底波的率領下,攻佔了當時尚屬唐朝領轄的今楚河以南、帕米爾以西的廣大中亞地區,並企圖向中國本土推進。本來,"安史之亂"前,吐蕃還曾與大食聯合進攻唐休循州及缽換城等地方。這是由於當時大食慾東進,吐蕃欲向西北發展,目標都是唐之四鎮,在共同的對手面前,出現了兩者聯合的可能性。但是,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代替了哈里發政權;次年(751),黑衣大食的軍隊便在怛邏斯(今中亞之江布爾城)擊敗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軍。從此,唐在中亞的勢力開始退縮。天寶十四年中原爆發安史之亂,唐朝軍隊無力西顧;而吐蕃相繼攻佔隴右、河西、天山南北兩路,吐蕃與大食的關係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德宗貞元二年(786),唐潤州節度使韓晃至長安,上言曰:"吐蕃盜有河湟,為日已久、大曆以前,中國多難,所以肆其侵軼。臣聞其近歲以來,兵從寢弱,西迫大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計其分鎮之外,戰兵在河、隴者,五六萬而已"。《通鑑》卷233記李泌之言更詳,其曰:"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唐朝欲招結大食以抗吐蕃,後來終無結果。但我們能從唐人所言中,看出吐蕃與大食對抗的事實。《新唐書·南蠻傳》所載的貞元十七年(801)西川一戰,被唐軍俘獲的人眾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們當是在吐蕃與大食的戰爭中,被擄掠至吐蕃東線的。

吐蕃大戰阿拉伯

吐蕃是奴隸制社會,但其攻佔的河、隴等地,早已進入了封建社會。吐蕃雖然征服了這一地區,但它不可能完全廢除原來的各種封建制度,相反,其統治機構和統治政策還要受封建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據研究,吐蕃在本地之外的佔領區實行一種稱作khrom的節度使制度,這種khrom分佈於唐之青海、鄯州、河州、涼州、瓜州等地。通過研究,說明吐蕃河、隴諸節度使的建制基本上是仿照本土翼長制來的;但由於統治地域、對象的變化,吐蕃節度使制度的組織和職能,與本土的翼長制相比有新的變化,表現出具有封建官制的某些特徵。

吐蕃大戰阿拉伯

據《智者喜宴》載,松贊干布時,因學習鄰族建政經驗、設官及民政,"自東方漢地及木雅獲得工藝與歷算之書。自南方天竺翻譯了諸種佛經。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羅,打開了享用食物財寶的庫藏。自北方霍爾、回紇取得了法律及事業之楷模"。其中,"木雅"即指党項,"胡部"即指粟特,"霍爾"應指回紇,"回紇"應指突厥。可見,鄰族的經濟、文化制度都曾傳到吐蕃。

關於党項人對吐蕃社會的貢獻,《智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曾以弭藥人為工頭,在康地建造了隆塘準瑪寺;而《多麥佛教史》載,建吐蕃之桑耶寺時,為調伏神魔,據堪布的教導,在東方弭藥嘎地之毗沙門區域,迎請了嘎巴多吉燻努。此外,弭藥人在建設吐蕃醫學事業方面亦有貢獻,墀松德贊時的弭藥人容傑,即是著名的吐蕃九名醫之一。佛教傳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貢獻。《智者喜宴》說,墀松德贊時,從今克什米爾、于闐等地迎請了高僧,翻譯了佛經。

吐蕃大戰阿拉伯

除上述以外,吐蕃的其他文化形式也長期保存在河西一帶。吐蕃統治結束後,還有很多人留居河、隴一帶。五代時後晉高居誨等出使于闐,記其程雲:"又西百里出玉門關,經吐蕃界。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髮,戴瑟瑟珠,……自靈州渡黃河至於闐,往見吐蕃族帳,而於闐常與吐蕃相攻劫",可見河西一帶的吐蕃部族不在少數。據認為"吐蕃化",是唐末、五代河西民族關係的主要特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