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王竑幼时好学,明英宗正统四年公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正统十二年任户部给事中。后官至兵部尚书,后人多以“王尚书”称之。王竑为人豪放豁达,直言敢谏,人称“铁笏尚书"。他在镇守边关时,壁垒森严,抵御寇侵,保卫京城,痛击权奸,勇斗邪恶;任苏皖巡抚时,贩济灾民,予民休养生息,颇得民众称颂。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他曾直谏:“贤才虽用而未收其效,奸佞虽屏而未尽其类,仁爱施而实惠未溥,财用省而上供未节,刑罚宽而冤狱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颂而奉行或有更张,赋税免而有司或仍牵制,有一于此,皆足以干和招变。”并劝谏皇上:

“近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王竑的这种风范被世人广为称颂。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王竑一生中最为人称道之义举,一是朝堂之上铁笏捶死宦官王振的马前锦卫马顺(此人是奸佞王振的死党),二是不等朝廷下令就开仓放粮救百万难民。这两件事除了他别人真没人敢做,我想历史上也只有他做到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天,蒙古瓦刺军由太师也先率领,大举进犯明朝。擅作威福的宦官王振,全权挟持明朝五十万大军,并怂恿年轻的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一战而溃,全军覆没,英宗皇帝也当了俘虏。于是朝中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坚守北京,拥立郕王为景泰帝。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当时政权未稳,朝中聚会议事,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厉声叫嚣,激起公愤。王竑奋臂而起,揪住马顺头发,用嘴咬下马顺脸上一块肉,众大臣一拥而上当场打死马顺。随后又将王振帮派内官二人拉出,群起共击,立即捶死。(锦衣卫指挥使被当朝打死,历史上也是唯一一次)朝野人心大快,王竑也名震全国。

景泰二年,朝廷命王竑巡抚淮、扬、庐三府及徐州地,正值此地发大水,王竑不等朝廷批复指令,自行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共救活一百三十九万五千六百多人,深受广大灾民敬崇。民谣说:“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凶年不荒,军民安睹”……苏皖百姓念其救命之恩,多处立祠纪念。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王竑为人刚正不阿,一生为民,雄才大略,名震天下。他“居官三十余年,家无余资,德无少砧”。辞官后身居陋屋,二十余年不问时政,不随官场,潜心于教子读书,务农咏诗,留下了《休庵集》等珍贵诗文集。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王竑病故河州家中,时年75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我无功德于世,死后勿乞恩泽。”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锦衣卫头目,不等朝廷批复开仓放粮救济百万灾民

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朝命立专祠供遗像,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建祠堂,题其额曰“庄毅公之祠”,马应龙为其撰写了《重修庄毅公祠堂记》,称他“功在国家,泽在生民,名在天下”,乃“千古人豪,万世衡鉴”。大学士丘浚称赞他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品德、为人以及许多传说,到现在还在河州民间广为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