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運而生——《十月》創刊40周年 作家齊聚慶生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10月8日下午,“《十月》創刊4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舉行。

10月8日下午,“《十月》創刊4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第六會議室隆重舉行。王蒙、李敬澤、謝冕、李存葆、梁曉聲、舒婷、周大新、葉廣芩、劉慶邦、歐陽江河、張清華、肖亦農、方方、陳應松、邵麗、曉航、林白、呂新、周曉楓、陳先發、張銳鋒、祝勇、喬葉、張楚、弋舟、徐則臣、石一楓、付秀瑩等知名作家齊聚北京,共同慶祝《十月》創刊40週年。座談會由北京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著名批評家孟繁華先生主持。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作家王蒙在座談會上發言

座談會現場,作家們從讀者、作者、編者、評論者多個角度講述自己和十月的關係,從童年經歷講到日常生活,從具體的個人講到整個雜誌社,從對個人寫作的意義講到對整個文學界的意義,作家們多角度、多層面、多種風格的講述,既生動而又令人感動。《十月》四十年的歷程,濃縮在三個小時的講述中。收穫了最真摯的祝福,也得以窺見時代走過的蛛絲馬跡。

《十月》應國運而生

“《十月》應國運而生,恪守天職,精心辦刊,匯聚名家,不薄新人。為時代和人民立言,無論四季,總有豐美收穫。”這是中央委員、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鐵凝為《十月》雜誌創刊40週年專門題寫的賀詞。在文學圈正是滿目瘡痍,一派蕭瑟的景象的1978年,當人們面對的是一片精神廢墟的時候,在北京市崇文區東興隆街一棟舊式木樓裡,一本名為《十月》的大型文學期刊悄然面世。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本創刊號依然可謂裝幀精美。

創刊號刊發的作品散發出強烈的時代信號。茅盾、臧克家、楊沫等文壇大家以文學宣示,劉心武的中篇小說《愛情的位置》和“學習與借鑑”欄目中久違的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無不昭示著中國當代文學劃時代的告別與開啟。可以說,《十月》選擇一個特定的歷史節點華麗登場,可謂開風氣之先。佔得先機的《十月》迅速攀上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制高點。《小鎮上的將軍》《蝴蝶》《相見時難》《高山下的花環》《黑駿馬》《北方的河》《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綠化樹》《臘月·正月》《花園街五號》《沉重的翅膀》《天堂蒜薹之歌》《雪城》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相繼推出,不斷引發讀者的閱讀熱潮。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座談會上發言

現場發言摘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從讀者、編者、作者的三重身份對《十月》雜誌做了生動的評價,總結並肯定了《十月》雜誌包容、探索的辦刊精神和氣魄:“《十月》的精神不僅是大氣的、持重的,同時《十月》的精神裡也有新銳的,也有敢為人先的,充滿了銳氣、活力和勇氣,這是其特別寶貴的品質”。他還回憶了《十月》詩歌欄目曾經給讀者帶來的巨大影響:“我記得在20世紀80代後期,駱一禾在《十月》主持一個詩歌欄目,這個欄目在我們的主流文學期刊中,率先推出了一大批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海子、西川那樣的詩人等等。那個時代的文學青年,對於這個欄目都是懷有很深的感情。”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著名學者謝冕在座談會上發言

著名學者謝冕先生親切回憶:“《十月》對我來說是非常親切的一個刊物,它創辦的時候這些編輯們都和我有過交談,《十月》給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因為它的誕生是一個時代的結果,那個時代我們大家告別了很灰色的、很苦難的歲月,一起來迎接一個非常新生的生活。通過《十月》雜誌,我能夠認識好多作家、好多詩人和他們優秀的作品,我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的作品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記憶,他們記下了一個時代前進的步伐。”

詩人歐陽江河先生回憶了在《十月》發表詩歌的經歷,動情地講述了《十月》早期詩歌編輯駱一禾的感人故事,從多個角度充分肯定了《十月》雜誌的歷史意義:“《十月》作為中國文學生態的一部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包括中國和國際接觸的文學生活的橋樑的一部分,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真正的、特別深刻的、絕不可替代的一筆。我一直認為有《十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沒有《十月》的現當代文學史是不一樣的,這不是一般的塑造和記錄,而是真正的具有歷史感、現實感的,是具有鮮活的生命”。他在發言還特別肯定了《十月》雜誌在中國詩歌界的重要地位:“我一直認為《十月》的詩歌確實是中國詩歌史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檔案館,檢閱的一個方陣。”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十月文學院院長曲仲在座談會上發言

曾任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十月》主編的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十月文學院院長曲仲在發言中談到,《十月》發展到今天,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學期刊,還承載著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位置。它以更加緊密的姿態實現了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之間的互動,豐富了更多鮮活的作品資源,同時《十月》雜誌這些年在文化“走出去”做了一些努力,如最早啟動“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聯合俄羅斯《十月》期刊每年舉辦論壇等等。

《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表達了《十月》雜誌對作家的感謝:從1978年創刊時的“以書代刊”,到1980年正式以郵局發行的雙月刊出版,再到2004年改為月刊出版《十月》和《十月·長篇小說》兩個序列。《十月》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了改革開放的中國,見證了中國新時期以來文學的涅槃,發表的許多優秀作品至今還為人所稱道、回憶並珍惜。《十月》的榮譽和成績凝結著黨和人民的親切關懷,凝結著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和眾多編輯發行人員的艱辛努力。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作家梁曉聲在座談會上發言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作家舒婷在座談會上發言

《十月》推動我國中篇小說發展

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在《十月》創刊40年之際執筆寫下萬字長文《:改革開放40年文學的縮影》,以批評家的理性和文學史的視野,對《十月》歷史中的一些關鍵事件節點及重點作品進行了認真梳理和闡釋。尤其是從創刊至今,《十月》對我國中篇小說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認為,在中篇小說領域,能夠與《十月》抗衡的刊物幾乎沒有。《十月》的中篇小說獲得的全國性獎項(“魯迅文學獎”和“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有19部之多。更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這些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如王蒙的《蝴蝶》,鐵凝的《永遠有多遠》,鄧友梅的《追趕隊伍的女兵們》,劉紹棠的《蒲柳人家》等。新世紀以來,《十月》仍是中篇小說的主要陣地。新世紀以來發表的中篇名篇劉慶邦的《神木》、《臥底》,鄧一光的《懷念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荊永鳴的《白水羊頭葫蘆絲》,葉廣芩的《豆汁記》,東君的《阿拙仙傳》,呂新的《白楊木的春天》、蔣韻的《朗霞的西街》、方方的《斷琴口》、《塗自強的個人悲傷》、弋舟的《而黑夜已至》、東君的《蘇教授,我能跟你談談嗎?》、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借命而生》、陳應松的《滾鉤》、羅偉章的《聲音史》、劉建東的《卡斯特羅》、荊永鳴的《出京記》、曉航的《霾永遠在我們心中》、張楚的《風中事》、嚴歌苓的《你觸碰了我》、胡性能的《生死課》等都是三十多年來我國中篇小說領域最重要的作品。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現場發言摘編:作家劉慶邦發言中感慨道,“我曾獲得過七次‘十月文學獎’,在《十月》雜誌上發表了很多作品,《神木》《臥底》等重要作品都是發表在《十月》上”。他還表達了對《十月》40年的祝福:“《十月》40年,拿一個人來做比喻,40年還是青年,正是好年華,期待《十月》繼續輝煌下去。同時我認為十月從季節來看,它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收完玉米接著要播種小麥,所以十月既是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播種的季節,讓我們在收穫的同時播下新的文學種子。”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作家林白女士在座談會上發言

作家林白女士2004年在《十月》發表了她的重要作品《婦女閒聊錄》,2012年發表了另一部作品《北往》,林白女士講述了這兩部小說在《十月》發表之後產生的影響,還回憶了《十月》早年間給她留下的深刻記憶:“我是八十年代的文學青年,當時在廣西,每隔一個月就到圖書室找《十月》,當時《十月》的中篇、詩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也肯定了《十月》的包容度:“《婦女閒聊錄》現在一直還有爭議這到底是不是小說,《十月》能夠容納我們也挺了得的。”

從讀者到作者,《十月》與作家們的故事

《十月》的作者陣容可謂名家薈萃,但《十月》並非只重名家,事實上,許多名家是以年輕作者的身份初登《十月》的。如鐵凝在《十月》頭題發表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時,年齡不過二十多歲。她曾以“對年輕人厚道”來形容這份雜誌。《十月》首任主編蘇予退休後曾反覆叮囑看望她的編輯部同事:發現年輕作者是《十月》歷來的傳統,這個傳統一定不能丟。1999年,《十月》開設了“小說新幹線”欄目,每期推出同一位年輕作者的兩篇小說作品,並配以點評。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型文學期刊中,這種做法應屬首創。二十年來,該欄目已推出近百位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家中,多數已成為中國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小說新幹線”也成為《十月》極受青年作者歡迎的品牌欄目。2015年《十月》推出“十月青年論壇”,旨在創造以雜誌為平臺的文學公共空間,圍繞《十月》刊發的重點作品,提出文學新話題,探討文學新現象,營造真誠、理性的批評氛圍,搭建文學創作與批評的橋樑,廣受青年作家和批評家歡迎。

另外,幾則作家趣事則可以詮釋《十月》的社會影響力和與作家們的良好關係。

現場發言摘編:

作家李存葆先生髮表在《十月》雜誌的《高山下的花環》可謂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李存葆先生十分重視雜誌和作者之間的互相信任和互相負責:“哪怕改一句話,一個字,都會打電話跟我商量……我為什麼稿子到《十月》從來不會發生退稿這回事。我的稿子能給《十月》,能在《十月》上發才給,這是相互的信任,《十月》對作者還是特別尊重的。”

应国运而生——《十月》创刊40周年 作家齐聚庆生

作家葉廣芩在座談會上發言

作家葉廣芩女士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和《十月》家人一般的關係:“人有雙重父母、兩處家鄉,我的家鄉陝西是一個。北京的家一個是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還有就是《十月》雜誌,是我一個不可離的’孃家’。這個雜誌對於作者的親切關懷,有一種超乎親人的溫暖。後來和《十月》雜誌有了長期的交往,《十月》成為了京城至今懷念起來,唯一可以覺得依靠的一個很柔軟的地方。《十月》雜誌、還有十月文藝出版社是一個讓人永遠想念的家。”

作家弋舟先生從個人生活和寫作生活方面講述了《十月》和他的關係:“1983年,我可能10歲剛出頭,我母親在一所中學當老師,那個年代大家都會普遍看文學刊物,我母親又是教語文的,格外喜歡看。她跟我姐姐熱烈討論一篇小說,就是鐵凝主席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這是我對當代小說留下第一個篇名印象的作品。當時在1983年的《十月》上刊發。這麼一本刊物,不僅貫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史,今天跟我自己發生這樣的關係,讓我會有一種自己身在歷史當中的一種感覺。”

作家石一楓先生是到場嘉賓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本人既是作家,又是編輯,又恰好生在十月,他回憶了早年閱讀《十月》的一些有趣的青春回憶,從《沒有紐扣的紅襯衫》講述到王朔的作品,再到情感題材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每一部作品都有一段有意思的、有時代氣息的故事,石一楓先生還表達了對《十月》雜誌的信賴:“在《十月》發的作品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應該是自己比較滿意的,是能夠找到自己寫作和雜誌風格契合度的文章。我相信和信賴《十月》,也期待著《十月》作為一個寬厚、認真的,很善良的兄長繼續心疼和關懷這些比它歲數要小的作者。”

“《十月》40年經典作品朗誦會”回味文學的魅力和溫度

座談結束後,“《十月》40年經典作品朗誦會”隆重登場。朗誦會由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清華先生主持,由北京電影學院的青年學生經過精心準備,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采紛呈的視聽盛宴。現場朗誦的作品是40年來在《十月》上所刊發的名篇段落,從王蒙先生的《蝴蝶》到李敬澤先生的《坐井》,到朗誦會最後張清華先生極富激情的背誦了蘭波的《奧菲利亞》,將整場朗誦會帶向了一個高潮。數十年的精選,多種文體,多種風格,多種形式,讓在場每個人都充分感受時代寬博而洶湧不息的潮流,感受漢語文學發出的內蘊豐富的聲音,讓人不禁回憶往昔,期待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