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预计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7~4.8亿,全球老龄人口大约会到20亿左右。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长,护理人员的缺失,机器人正在更深入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年轻人赡养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协助老年人生活的机器人应运而生。

由于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兴起,机器人养老成为了新的探索方向。在政策上,机器人养老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据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规划,机器人将在5年内走入养老服务业。

很多消费者对机器人的认知是机器人能代替护工(保姆)做任何事情,包括帮助或者辅助护工搀扶长者,移动长者。然而现在市面上的老人机器人功能相对单一,体系不全。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目前用于辅助、护理陪伴长者的机器人大致分为三类:

机器人辅助设施:机器人手臂、行走机器人、起居机器人等帮助长者或患者坐卧、行动、饮食、交谈等的机械与智能设施。

日常任务机器人:如清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半自动服务机器人等可以承担或减轻家务负担等日常事务的机器人。

社交机器人:如Paro、Zora、Pepper等具有安慰、陪伴、沟通等心理陪护功能的宠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

这些产品功能相对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技术集成度不够,虽然能成为养老工作中的辅助设备,却无法成为智能养老的主流产品。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近日,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养老和机器人结合的“养老服务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养老陪护服务型机器人”可以解决老人养护问题,未来有着巨大的市场,甚至未来人们一谈到“老人照护”,就会想到陪护机器人产品。

然而,在《2018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中显示,家用服务机器人中技术含量最高、与养老最密切相关的助残机器人市场占比不足0.1%,更多的是休闲娱乐机器人(30.88%)和家庭作业机器人(67.65%)。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为何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助残机器人市场占比如此之低?

主要原因是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要研发出能够承担智能养老所有工作的机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机器人本身涉及机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理、心理、认知、社会、伦理等创新和综合。建于这项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即使是日本、美国等陪护机器人领先的国家,尚在探索与积累的创新之中。

就目前而言,国内很多服务机器人产品自主性不高,技术含量还应再加强,语音识别技术的准确度与运算速度都要提高。因此,养老服务机器人的使用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未来机器人为了更大限度满足人类的需求,从人机交互体验上或许会越来越倾向于体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也会有更拟人化的形象。

那机器人是否能代替护理人员?

人是群居动物,是具有社交属性的,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安全感,被尊重被关心的感觉,有心理上的安慰。

很多长者变老之后,逐渐变脆弱和孤独,会更依赖与亲密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亲人也可能是日夜相处的护理人员。

长者更深层次的养老需求,不仅是生活照料,还有心理和精神需求和人性化服务给予长者真切的尊重、关注。

因此养老机器人能够协助护工更好的照护长者,但是不能替代护理人员。

老龄化加剧养老机器人应运而生,能否代替护理人员?

未来的养老照护,两者相结合,才会更加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