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趋于偏重,减少因灾受损,六点防控意见提前半年发布

关心小麦收购者可能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今年6月份,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南京市高淳区几位种粮大户十几万斤小麦因“呕吐毒素”超标被当地粮食收购部门拒收,受损严重。

小麦上“呕吐毒素”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常发性病害,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一般年份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污染麦粒,还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小麦赤霉病趋于偏重,减少因灾受损,六点防控意见提前半年发布

今年小麦收获期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遭遇大风、连续阴雨等灾害天气,小麦大面积倒伏,超标小麦数量众多。综合来看,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地区偏重发生,茎基腐、根腐病、全蚀病等在黄淮大部分地区普遍发生,吸浆虫发生区域进一步北移。

为推进科学防控,实现防治关口前移,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发生,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9月29日对外发布。往年每年3月份小麦返青拔节时该部才发布《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今年意见较往年提前半年发布,同时本次意见强调了全生育期监控,把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意见提出,大力推行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强化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适时组织应急防控,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将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

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把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

有调查显示,秸秆还田操作如若粗放,使大量未腐熟的秸秆残留在土壤表面,将有利于赤霉病病菌孢子产生,增加菌源。对此,意见表示: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每3年一次),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间接回应了上述疑问,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小麦赤霉病趋于偏重,减少因灾受损,六点防控意见提前半年发布

意见指出,防控赤霉病重点在“调、优、预、替、统、抢”六个方面下工夫。

“调”,调整种植结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黄淮常年发生区和华北、西北偶发区,结合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危害程度。

“优”,优化农艺措施。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每3年一次),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推行品种适区种植,避免在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种植烟农、豫麦、济麦等高感品种,降低病害流行成灾风险。

小麦赤霉病趋于偏重,减少因灾受损,六点防控意见提前半年发布

“预”,坚持预防为主。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加强监测、立足预防。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和黄淮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替”,加速农药械替代。在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等麦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趋于偏重,减少因灾受损,六点防控意见提前半年发布

“统”,推进统防统治。充分发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作用,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集中统一防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抢”,及时抢收入仓。小麦进入收获期,应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为提前介入,早做预防,农业农村部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2018年全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与绿色防控新技术培训班,安排部署了秋冬种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