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支付大戰央行坐不住了,新規來襲,2018如何手機走天下

條碼支付,也就是通過掃條形碼或者二維碼,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不斷普及,以二維碼為代表的條碼與智能手機結合,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出門打車,掏出手機掃一掃車上的二維碼,輕鬆支付車費;下館子吃飯,手機上的二維碼被收銀員掃碼槍掃了後,立馬埋單走人……掃碼支付手段,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條碼支付便民 但問題不少,值得注意的是,條碼碼雖然用著方便但背後卻潛藏著很大的風險。靜態條碼可以輕易被篡改或變造,易攜帶木馬或病毒,真偽難辨,導致支付風險較高。首先,二維碼是通過幾何圖形來記錄數據和儲存信息的,可能會隱藏病毒或危險鏈接。比如普通小商販的二維碼,支付終端缺乏識別和攔截功能,就容易受到攻擊,傳播木馬和病毒,最終造成用戶的資金損失和信息洩露。

阿里騰訊支付大戰央行坐不住了,新規來襲,2018如何手機走天下

12月27日,央行官網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的通知》,並配套印發兩套技術規範,為條碼支付業務開展提供統一的規範和標準,新規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

  動態掃碼交易限額視風險等級而定 靜態掃碼單日限額500元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95%的條碼支付業務是單筆500元以下的小額交易,2017年上半年筆均百元左右,條碼支付提現出小額、便民的特徵。

央行規定,動態條碼的風險防範能力由高到低分為A、B、C、D四級,安全度越高,掃碼支付的額度就越高,具體如下:

(一)風險防範能力達到A級,即採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可與客戶通過協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

(二)風險防範能力達到B級,即採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

(三)風險防範能力達到C級,即採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

(四)風險防範能力達到D級,即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

12月27日,央行發佈《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二維碼支付,終於有了明確的制度規範。

央行新規到底規定了什麼內容呢?簡單來說,就是雖然現在各種路邊小攤、小商店都支持二維碼付款,但如果你日後依舊選擇掃商家二維碼來付款,一天的付款額就不能再超過500元了。

限制掃碼支付額度,主要是為了幫消費者排除風險商戶,防範和遏制不法分子利用條碼支付業務隱藏木馬病毒、進行洗錢、欺詐等犯罪活動。看似日常的掃碼支付行為,實則暗含許多潛在危險。

阿里騰訊支付大戰央行坐不住了,新規來襲,2018如何手機走天下

付款掃碼:俗稱"主掃",消費者用自己的手機、Pad等移動終端讀取識別商家提供的二維碼,完成付款行為。掃碼支付的風險多發生於"主掃"行為,尤其是靜態二維碼。

收款掃碼:俗稱"被掃",商家讀取識別消費者在移動終端所展示的二維碼,完成收款行為。"被掃"二維碼一般為動態條碼,安全係數高。

此次央行新規主要是規範"主掃"付款,同時推廣"被掃"收款。因而消費者在進行掃碼支付時,並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你想在街頭買包子,一個包子五塊錢500元的主掃額度夠你買100個,可是你卻要買200個,這就是超過了500的額度需要1000,那麼怎麼辦,這個簡單了需要老闆掃你的付款碼,老闆收了你的錢,你拿了包子,這樣更安全一些。

事實上,作為消費者,我們日常掃碼支付時,本就應該儘量讓商家掃我們("被掃"),這是一種自我保護。

既然新規不會對消費者的掃碼支付行為造成什麼影響,那也就無從對當下的無現金社會發展造成衝擊,反而更加規範移動支付行為。所以,日後出門照樣可以不帶現金,一部手機走天下。

提到掃碼支付,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支付寶和微信,兩家支付平臺用各種優惠和補貼吸引了一大批用戶。而這次央行明確指出:不能單純追求無底線的創新,更不能採取"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搶佔市場份額。以後微信和支付寶針對用戶的各種補貼活動估計懸了。

蘇寧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薛洪言對此分析稱"對巨頭而言,在商戶資質審核、特約商戶管理以及市場拓展方面均會受到影響,舉例來說,規範要求"銀行、支付機構應當對實體特約商戶條碼收單業務進行本地化經營和管理……,不得跨省(區、市)開展條碼收單業務",巨頭擅長的純互聯網的打法會受到一定限制;規範強調要對條碼支付業務進行科學合理定價,免費和補貼的打法也將受到限制。

現在移動支付巨頭們都在埋頭苦讀央行新規。支付寶和微信今天都對央行新規做出了回應,表示將繼續探索條碼支付新技術。

阿里騰訊支付大戰央行坐不住了,新規來襲,2018如何手機走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