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郑板桥 (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为何不画梅花?历史上有个“郑板桥给别人留口饭吃”的经典故事。也正谓当代人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精神境界……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郑板桥在去山东做官之前,以卖画为生。他从老家江苏兴化来到繁华的苏州,在桃花巷的东边开了一间画铺,在桃花巷的西头,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也开有一所画铺。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自称他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听说之后,便从此不再画梅花,他在苏州卖的画,常以兰竹,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次年,有个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梅花题材的字画。一日,他看到郑板桥以竹子为题材的画和书法都是极品,很是兴奋。他以高价酬金50两纹银,以“梅花幽谷独自香”为题,请郑板桥为他画一幅梅花图。郑板桥却推脱说:“说到梅花,还是桃花巷西头的城吕子敬先生画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50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5两银子!”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画梅去了。此后,吕子敬逢人就吹,说郑板桥画的梅花没有自己的好。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应朋友之邀要要离开苏州,临行前,画友吕子敬来送行,郑板桥以“画梅”丹青相送,郑板桥展纸挥毫一下笔,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吕子敬惊诧无比,道:“郑兄有如此高超的画梅技艺,为何卖画不画梅?"郑板桥说:“怕吕兄谦让,再不肯作梅花图,画酬就会少收许多。”此时,吕子敬恍然大悟,原来郑板桥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自己留口饭吃。

郑板桥精通书画,靠卖画为生。不画梅花,并非梅花画得不好,而是做人做事,留有余地,友善相邻。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现代人做不到吗?

当下修行,砺炼红尘,上苍收人,人类进入了末法时期。我们生活在低频维度地球的生灵,人性中最隐秘的本原既私、贪、欲,大大促进了末法末劫的到来。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到了无标准化约束的阶段,人性过度自由化,导致道德观、人生观都无法维系在理性水平上,混乱至极。 地球上万物之关系也因人类的杀戳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现,疾病、瘟疫状况史无前例,战争手段残酷。换言之,人世上一切认为正统的法已经无法约束人性的丑恶,将正常道德观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搞地混乱不堪,甚至颠倒是非。这就是人类进入了末法时期。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此次天、地、人在末法末劫期间都要经受一场巨大的考验,才可结束几千年来遗留的错误意识,回归到原始时期天、地、人和之美好时代。人类灵魂的变化(尤其是“金钱至上观”严重扭曲了人类的灵魂)导致宇宙灵界的垃圾灵充斥太多,中华国大多数人深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中毒”太深,做恶的人修成了邪、妖、魔,祸乱人间和灵界;为善的人反而遭受歧视和压迫,成为贫民。如此不公道!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我们的这个世界,在各个领域什么样的人都有,由于人有执著心,有贪欲,才会有占有欲。所以,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贪求之心。看看我们的周围:是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灵魂骨子里的那私美好早已烂掉。结党营私、谋财害命、骨肉相残、大打出手、对薄公堂、为钱、图利、为色……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人们迎合所谓的“时尚”和世俗,一种追求物质生活、攀比的心里油然而生,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热潮不断增温。人们对于金钱、物质的追逐越来越重,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颠倒迷乱,追求虚荣随波逐流。比钱、比车、比房、崇洋媚外、阿谀奉承、拍马屁……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在现代化高科技、高智能追求高度的物质利益中,中国的世俗文化变得越来越低俗、庸俗,甚至媚俗。人们在巨大对撞机的轰鸣声中,灵魂骨子里出生时的那一点美好,被负能量的世界疯狂蚕食,灵魂早已摧枯拉朽、 碎尸万段、烟消云散、子虚乌有……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中华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人生难得的机会。时代的重任,要做明白人。悟道是关键,早日“性命双修、明心见性”,在红尘中砺炼,首先要分清正邪,做个好人;正知、正见、正修行。

郑板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