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棧」肌肉健碩,華爲AI戰略也要捱過挑戰

“全栈”肌肉健硕,华为AI战略也要捱过挑战

華為今天在上海溫和地秀了一把健碩的肌肉。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輕輕地將華為的AI肱二頭肌甩出來了。但這家公司仍將捱過許多挑戰。

他和盤公佈了華為AI整體戰略以及底層的芯片支撐。

前者主要包括五大方面:投資基礎研究、打造全棧方案、投資開放生態和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增強、內部效率提升;後者主要是兩款AI芯片,也即昇騰910、昇騰310,它們採用了獨立的達芬奇架構。昇騰910側重數據中心,昇騰310主要用於邊緣計算等低功耗領域。

表層牛逼處在於兩個關鍵詞:全棧、達芬奇架構。

所謂全棧,不僅包括華為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還容納了一條雲管端、端到端的完整、多維的價值鏈。

別小瞧這一表述。全棧概念下,華為許多環節並不都那麼牛逼,但若考察整體,即便放眼全球,將IOE、FANG、微軟、BAT、英特爾們(高含通、英偉達、AMD、聯發科以及諸多AI芯片玩家)、愛立信們(含思科)以及聯想們(含HP、戴爾等、浪潮、華三)、三星、蘋果、小米等新老玩家圈一起,羅列幾個維度,也無法找到一家可直接完整對標華為價值鏈與商業形態的公司。

1、通訊維度上,網通設備、連接力、管道基礎,世界第一。

2、AI層面,計算力、算法、視覺、語音等要素完整。而且,數據中心與數據當量很強,只是限於商業立場,“大數據”話題比較忌諱;

3、一條完整的雲+管+端、端到端的服務價值鏈。物理形態上,雲、管道、邊緣計算、端的部分鏈條完整,物聯網概念強烈。手機出貨已超越蘋果;

上述巨頭中,英特爾們在底層芯片價值鏈日益完整,但架構複雜,很難用統一的架構覆蓋全價值鏈與全場景;亞馬遜、阿里們有較完整的“雲+端”價值鏈,尤其是數據計算,但管道維度、底層芯片與硬件形態缺乏獨立的力量;其他如微軟在OS、雲計算層面,IBM在傳統計算與數據庫層面有很強的優勢,但更多隻能在單一維度上對標。

暫停一下,你體會一下華為“達芬奇”AI處理器架構的價值。其實它不是著眼於獨立的產品形態,而是價值鏈整合的生態思維。市場上沒有一家能真正統籌雲管端三大環節的架構。傳統的x86、ARM以及多家當紅的AI芯片平臺,都無法完整覆蓋。

在上述基礎上,我想說,今天的全連接大會,其實稱得上華為一次全新的戰略轉型。只是說,輪值CEO徐直軍的表達,不像往常那樣刺激、富有個性。這裡面應該有華為集團在一個敏感週期的話語修辭意識。比如:

1、一次隱秘的撩撥。

中美貿易博弈週期,中興遭遇美國新一輪打擊,華為既需要向全球展示自己不畏封鎖的原始創新力、獨立自主的能力,也需要面向中國大陸,投合當局與產業的發展意志。

這本來是一次絕好的標榜獨立自主、安全的機會。但你看到,徐直軍這部分並沒怎麼渲染。這跟華為過去兩年多的PR策略明顯不同。

這其實有些敏感。你要明白,貿易保護主義、區域國家或地區民族主義風潮興起,華為不止在美國遭遇國際化悲情,澳大利亞、歐洲、印度等地也有雷同的聲音。華為無法也不敢過度強調自主可控性。它擔心被誤解為純粹的民族主義宣洩,或者拍本地當局的馬屁。它的業務仍要著眼全球。

但是,AI想要深入落地,本地可能是最富足的土壤。華為接下來的落地,可能會有各種迎合本地當局的修辭。

2、強烈的成長危機感:主業驅動力轉換,重構生態體系,重塑商業模式。

傳統運營商業務仍在成長,但已見頂;終端牛逼,卻更多依賴口紅利;渲染多時的5G,規模化商用還早,即便開啟,在一個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也只是公司發展的一個支撐維度。華為此刻需要全一新的思維,展示自身新的成長動能。它不是上市公司,但AI也是一個必須要講述的故事。它絕不甘於被視為通訊類企業、手機類企業或者一個傳統的ICT類企業。

華為商業模式正在重塑中。它需要走出現有的相對較窄的行業覆蓋,走向一種無所不在的AI時代,成為一個覆蓋廣泛而遼闊的社會化企業。華為的觸角變得細密而敏感。

主業轉換、生態構建、商業模式重塑會經歷一個較長週期,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此刻,若過度高調可能帶來較多後續壓力。

3、承上兩層,華為的變革裡,還會有比較複雜的變革,應該會體現在組織架構、業務架構、公司治理、企業機制與激勵、企業文化等。

這一層與上一層,可能是華為AI戰略將會經歷的複雜挑戰。它們應該是今天徐直軍未能彰顯過往個性的關鍵背景。他比過去確實隱忍許多。當然,他還是認為,AI到了收穫的季節。

不過,我的感受是,華為AI整體戰略,雖然肌肉很多,但並不那麼樂觀,圍繞上面提到的部分,這裡展開兩點:

1、AI變化裡,華為會遭遇許多複雜的競合關係。

你能看到,所謂全棧方案,帶有大包大攬的動向,它會動到合作伙伴的利益。你去體會徐直軍談及達芬奇架構與未來芯片銷售的修辭,多有微妙。

其實還遠不止芯片環節。AI可能會動搖華為的基本商業立場。你知道,過去幾年,它有句“上不碰數據,下不做應用”。去年,徐直軍又加了一句”不做股權投資“。就是“三不”了。

這裡面有強烈的自我標榜。“上不碰數據,下不做應用”,其實是一種管道思維下的邊界意識。到了大數據概念週期,它成了華為暗中攻擊阿里、亞馬遜等公司的修辭手段。2015年以來,每當阿里雲強調數據價值的週期,華為就多次渲染自己的立場。而“不做股權投資”加入後,顯然有新的生態合作味道,也帶有攻擊性。畢竟BAT、FANG們,這動作都已成風潮。

但是,華為這句話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尷尬。事實上,它早已在終端環節打破這一立場,並且也超越了所謂“被集成戰略”。

AI時代,業務的落地進程裡,數據與計算、算法幾乎是三位一體(當然也可以“一雞多吃”地兜售方案),沒有計算與算法的支撐,大數據就是垃圾。

“上不碰數據”將很難真正意義上得以維持。華為若不主動分析數據,只靠出售硬件方案,讓市場自由選擇,它的AI不太可能會成功。因為,它將很難觸達具體行業的微觀處,無法真正做到使能。

要知道,AI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或產品,它是一種複雜經濟學週期的技術組合,也是商業理念的變革,往往具有全棧要素的平臺佔據優勢,裡面也有效率的差異。

華為的“不碰數據”的表達,註定會有調整、優化,“碰”的語義將會變得比較模糊、隱晦。這決定了,未來它將與合作伙伴之間產生博弈。由於它的夥伴大都是大企業、或政府,這方面將考驗華為的邊界。進程裡一定少不了矛盾話題。

而且,這個話題也跟“數據安全”直接關聯。我們也可以預言,華為接下來應該會在這個維度繼續做文章。否則,複雜的博弈、敏感的數據,會讓它過往對阿里們所做的隱晦攻擊,變成石頭,搬起來砸到自己腳上。

2、業務、組織架構以及文化的匹配。

而且,AI也註定是一場開放的生態之旅。華為現有的商業模式,帶有太多半封閉的特徵。這與它的核心主業有關。而長期的硬件業務也面臨考驗。“全棧”有優勢,但也有劣勢,如果不能將硬件形態為主的服務變成積木一樣敏捷搭配並將更多自主權賦予夥伴、客戶,“全棧”優勢將會成為包袱。

華為AI戰略裡包括生態構建計劃。那麼接下來,就要看它如何定義既具有系統化能力又兼具靈巧、敏捷的方案了。這對華為來說,並不那麼容易。這不是隻將一些API開放甚至顆粒化就能實現的。

另一重關鍵的挑戰,就主要在於華為的業務架構、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現有的業務版圖,雖然依託客戶群定義,但其實更多還是產品與功能主義的觀念。它無法適應一個需要內部開放、共享、高度協同的華為。

華為已經有華為雲板塊,是可以超越現有主業做很多統籌,但云計算並不等同於一個公司完整的AI戰略。後者的落地需要組織架構、業務架構、企業文化以及人力的匹配。

很多挑戰可能會歸約到數據與技術的維度,它需要整個組織能在這兩個要素上做到敏捷響應。

華為狼性文化十足,充滿軍事修辭,執行力也很強,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敢於在核心航道上飽和攻擊,一副戰天鬥地的模樣。但這種文化也導致許多業務架構、響應模式很難呈現出自下而上的氣質。AI戰略落地可以強力,華為也需要一層超越現有業務版圖的組織架構,更有保障與效率。但是具體業務的推進,具體項目的拓展,這種風格反而沒效率。華為前端既需要有敏捷與機動的特徵,也需要有系統化\平臺化的支持。

AI不是技術。它是一種服務。伴隨著信任體系的形成。很多時候,它還需要場景與感性的力量。華為過去雖然強調所謂“被集成”,但是最近兩年不大提了。

幾個月前,華為董事會成員與核心高管層有過調整。但我們覺得,目前的華為組織架構、業務架構、企業文化,與AI落地的進程並不那麼匹配。一個AI戰略自覺的華為,如果內部機制上跟不上,它會被自身的夢想拖垮。

3、華為全案有優勢,但在落地上,硬件的思維仍將面臨很多障礙。

它的方案,缺少強力的數據庫支撐,硬件思維更重,大企業可能能順利升級,但想很多獲得中小企業群的認同,應該比較難。要看到,硬件形態的成本問題,導致過往投入淪為沉沒成本。而歷史數據的遷移也會形成阻力。

華為已經在傳統業務層面到達一個輝煌週期,今日全連接大會是一個轉折點。它既是華為的機會,也是風險最大的時刻。要看到AI落地是一個很長的週期,就像民主話題,它不會有完美的一刻,AI是一個過程。這對中短期的華為來說,是一大考驗。

夸克點評覆蓋百家、今日頭條、UC頭條、一點號、創事記、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